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财政学 第七版 陈共 简答题 论述题 选择题 超强总结 复习必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3)课税范围宽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窄的商品难以转嫁。4)生产者的利润目标同税负转嫁的关系。为了全部转嫁税负,生产者必须把商品售价提高到一定水平,而售价提高就会影响销量,进而影响经营总利润。这样,经营者必须权衡税负转嫁所得与商品售量减少的损失,如后者大于前者,则经营者宁愿负担一部分税款以保证商品销量。 17、简述税收效应。

所谓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应,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于生产者决策的影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税收的调节作用。税收效应可分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方面。

收入效应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使纳税人的收入水平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替代效应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18、简述税收的“中性”原则。(论14) 19、简述商品课税的特点和功能。

特点:1、课征普遍。商品课税以商品交换并形成销售收入为前提,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对商品的课税自然是最普遍的税类。2、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在税率既定的前提下,税额大小直接依存于商品和劳务价格的高低 及流转额的多少,而与成本和费用水平无关。 3、实行比例税率,除少数税种实行定额税率外,适用比例税率制是商品税类的一个重要特征。 4、计征简便。商品课征以流转额为依据,与商品成本和盈利水平无关,又是实行比例税率,所以计税征税都十分简便。

20、简述增值税制度的类型。

增值税是就商品价值中增值额课征的一个税种,是目前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税。 增值税可分为三类:

1、不准许抵扣任何购进固定资产价款,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称为生产型增值税。 2、只准许抵扣当期应计入产品成本的折旧部分,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相当于国民收入,称为收入型增值税。 3许一次全部抵扣当期购进的用于生产应税产品的固定资产价款,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只包括全部消费品价值,称为消费型增值税。

21、简述国债的功能。《考前辅导》314页(论16)

答:1. 弥补财政赤字。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也是现代国家的普遍做法。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一般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也较小。当然,对国债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不能绝对化,不能把国债视为弥补财政赤字的灵丹妙药。因为: (1),财政赤字过大,形成债台高筑,还本付息的压力又会引至赤字的进一步扩大,互为因果,最终会导致财政收支的恶性循环。(2),社会的闲置资金是有限的,国家集中过多往往会侵蚀经济主体的必要资金,从而降低社会的投资和消费水平。

2. 筹集建设资金。国债具有筹集建设资金的功能,要与国债的弥补财政赤字功能区别开来。这可从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财政类型、国债发行方式、目的和用途上以及从国债收入的性质等方面区分。

3. 调节经济。国债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 22、如何理解国债的负担和限度?《考前辅导》310页(论17) 23、简述国债还本的资金来源。

1、设立偿债基金。就是由政府预算设置专项基金用以偿还国债,即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拨交一笔专款设立基金,由特定机关管理专充偿付国债之用,不作其他用途。而且,在国债未还清之前,每年的预算拨款不能减少,以期逐年减少债务,故又称作“偿债基金”。

2、依赖财政盈余。就是政府在预算年度结束时,以当年财政收支的结余作为偿还国债的资金。如盈余多,则偿债数额亦多,如盈余少,则偿债数额少;如无盈余,则无款可用于偿债。就各国的情况来看,这种靠财政结余作为偿债来源的办法实属理论上的假定。

3、通过预算列支。就是将每年的国债偿还数额作为财政支出的一个项目而列入当年支出预算,由正常的财政 收入保证国债的偿还。表面上看,这似乎是确保国债按期偿还的稳妥办法,但实践上也会遇到种种问题。

11

4、举借新债。就是政府通过发行新债券,为到期债务筹措偿还资金。这既有实践上的必然性,也有理论上的合理性。 24、简述国债的还本付息方式。 还本方式:

1、分期逐步偿还法,每期偿还一定比例

2、抽签轮次偿还法,定期按债券号码抽签对号以确定偿还一定比例债券 3、到期一次偿还法,在债券到期日按票面额一次全部偿清

3、 市场购销偿还法,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从证券市场上买回一定比例的债券,买回后不再卖出。 4、 以新替旧偿还法,通过发行新债来兑换到期的旧债。

付息方式:1、按期分次支付法,将应付利息在债券存在期限内按几次支付。 2、到期一次支付法,将债券应付利息同盟偿还本金结合起来,在到期时一次支付。 25、简述影响国债利率的因素。

国债利率的选择与国债的发行和偿还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国债利率越高,则发行就越容易,但利率高意味着财政需要支付的利息的增加。因此,不仅要考虑发行的需要,也要兼顾偿还的可能。权衡财政的经济承受力和发行的收益与成本的对比。通常国债利率高低以保证国债顺利发行为基准,而什么样的利率才能保证国债的顺利发行,则需根据市场利率、银行利率、政府信用和社会资金余缺的状况而定。

一般国债利率必须保持与市场利率大体相当的水平才能使 国债具有吸引力,才能保证国债发行不遇到困难。 当前我国经济中,由国家制定的银行利率起主导作用,市场利率是在银行利率基础上受资金供求状况而有所浮动。国债利率一般以银行利率为基准,一般不低于或略高于同期存款的利率水平。

政府信用也是影响国债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国家信用高于私人信用,所以国债的吸引力会大一些,国债就有可能在低于市场利率的条件下顺利推销出去,但如果国债利率低于市场利率的差距过大,政府的信誉再高,持币人也会避国债而趋向私人借债。

还取决于社会资金的供求状况,若社会资金比较充裕,闲置资金较多,国债利率可以适当降低,若社会资金十分短缺,国债利率则必须相应地提高。

一般,国家是以上述几个因素的依据的,但有时国家为了诱导资金流向,刺激或抑制生产与消费,则会采取较高或较低的国债利率。

26、简述国家预算的组成。

国家预算一般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与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有联系的一个概念是预算。---

我国国家预算组成体系是一级政权设立一级预算的原则建立的,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机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政府组成。与政权相适应,并同时结合我国行政区域的划分,国家预算分为五级:国家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地方预算由省、市、县和乡镇组成。 27、简述国家预算的原则。

国家预算的原则是指国家选择预算形式和体系应遵循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制定政府财政收支计划的方针。对预算原则有着各种各样的思想和主张,今日影响较大并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的原则主要有下述五条:

1公开性:国家预算是反映政府的活动范围、方向和政策,与全体公民切身利益相关。因此,国家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必须采用一定的形式公开。2可靠性:每项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经过科学计算。3完整性:该列入国家预算的一切财政收支都要反映在预算中。4统一性:各级政府的预算都是国家预算的组成部分。5年度性:国家预算的编制和实现的时间界限都以预算年度为准。

28、简述预算外资金的性质和范围。

预算外资金的范围是指属于不纳入国家预算的一种财政性资金,严格意义上的预算外资金应按国家财政制度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的、允许地方财政部门和由预算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的资金。 我国1993年以前的预算外资金包括四大类:

1、地方财政部门管理的预算外资金2、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预算外资金

3、国有企业及其主管部门集中的各种专项基金4、地方和中央主管部门管理的预算外资金 29、简述分级预算体制的主要内容。《考前辅导》323页

12

答:(1)分级预算体制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预算体制。它的主要特征在于规范化和法制化,长期相对稳定,地方预算构成名副其实的一级预算主体。(2)分级预算体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第二,在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即事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围。第三,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即在收入划分比例上,中央预算居主导地位,保证中央调控权和力度;在税收划分上,或按税种划分,或按税率划分,或实行分成制或共享制。第四,预算调节制度,即所谓转移支付制度,有纵向调节(或纵向转移)和横向调节(或横向转移)两种形式。第五,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整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有经常的调整。

30、简述中国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1)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中央政府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

(2)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并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

(3)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为保持地方既得利益格局,逐步推进改革,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数额以1993年为基期核定。1993年中央从地方上划的收入(消费税+75%的增值税-中央下划收入)全额返还地方;1994年以后,税收返还额在1993年基础上逐年递增,地方两税每增长1%,对该地区的税收返还增长0.3%,如1994年后上划中央收入达不到1993年的基数,则相应扣减税收返还数额。

(4)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原体制的分配格局暂时不变,过渡一段时间后再逐步规范化。 (5)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1995年制定了《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主要是:一、坚持“存量不动、增量调节”的原则,维持税收返还,但转移支付的来源是中央收入的增量部分,调节的范围和力度有所减小。二、规范化程度有限,由于改革的基础是维持既得利益,因此在制度设计上不可能全面放弃“基数法”而转为按影响因素计算的“标准收支法”。

32、简析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与赤字规模大小有关,但更主要的还取决于赤字的弥补方式。

第一,向银行透支或借款来弥补赤字的情况。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货币需要必然增加,从而要求增加货币供给量,这个增量可视为财政借款的最大限额,在这个限度内的财政借款,就不会有通货膨胀的后果。

第二,用发行公债弥补财政赤字的货币效应则比较复杂,这要结合什么人或单位购买以及用什么钱购买进行具体分析。如果居民个人或企业包括商业银行购买公债,一般说只是购买力的转移或替代,不产生增加货币供给的效应;如果由中央银行认购公债就可能扩大贷款规模,增加货币供给。 33、简述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

公共选择理论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来研究政府决策的方式和过程的一种理论。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和政府是两种相互依存的资源配置方式。)

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决策程序和选举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阿罗不可能定理认为,在民主社会里,寻求一种既不会陷入投票困境,又能将所有个人偏好转换为社会一致偏好的决策程序,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实践中,通过投票来作出决策仍不失为一种合理的、实际可行的决策机制。

如前所说,市场提供私人物品,政府提供公共物品,而市场与政府两种资源配置方式是不同的。私人物品是满足第每个个人的特殊需要,通过市场买卖,是“货币投票”,而公共物品是满足全体公民的需要,存在“搭便车”的心理,必须通过一定的政府程序作出决策,即所谓的政治投票。?? 35、简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主要是从完全的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换。

从80年代中期社会保障的改革拉开序幕,现在已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主要内容有:1、养老保险 2、失业保险 3、城市职工医疗保险 4、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36、简述我国税负水平偏低的原因。

13

主要原因有:1、各种名义的收费过滥,过多,严重侵蚀了税基。 2、税收结构变化滞后于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如社会保障税到目前还未征收。 3、税收优惠过多,带来税负不公,也影响收入。税收征管不严,偷漏税严重,欠税现象十分严重。

37、简述最适课征理论的基本内容。

最适课税理论是研究如何以最经济合理的方式征收某些大宗税款的理论。最适课征理论的观点主要体现在直接与间接税的搭配理论、最适商品课税理论和最适所得税理论上。最适课税理论是适应特定的经济、政治、管理等方面的实际条件,需要基本范围更大的最适税制框架。

1直接税与间接税应当是相互补充的而非相互替代。2税制模式的选择取决于政府的政策目标。如果政府的政策目标是以分配为主,就应选择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模式,如果政府的政策目标是以经济效率为主,就应选择以商品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模式。3逆弹性命题。指在最适商品课税体系中,当各种商品的需求相互独立时,对各种商品课征的各自的税率必须与该商品自身的价格弹性呈反比例。(拉姆斯法则)4最适商品课税要求开征扭曲性税收。5所得税的边际税率不能过高。6最适所得税率应当呈倒“U”型。 38、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税制结构以间接税为主。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税制结构的明显特点是以间接税为主,一般在税收总额中占60%-90%,这是由发展中国家主客观原因决定的。

1、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收入水平也较低,如果勉强推行以所得税为主的税收体制,必然使税源大量流失,难以保证国家财政的需要2、流转税在征收管理上简便易行,且不受企业盈亏状况的影响,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目前的管理水平3、流转税是从价计征,不直接作用于企业所得和个人所得,对私人投资和个人储蓄的影响较小。

39、如何进一步规范我国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办法。 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是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分税制改革与工商税制改革是同时配套进行的,基本上是按现行税制的税种划分收入,并已形成接近于目标模式的分配格局。但某些收入划分并不符合规范原则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公,仍需不断调整。

1、 分税制与税制是密切相连的,税制调整了,分税及其相应的收入划分,也必须随之调整。

2、 按税种划分和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的分税效应是完全不同的,现行分税制的企业所得税仍是按行政隶属关系划

分的。这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而,改为分率分成或比例分成将是必然的选择。

3、 凡属于税源普及全国或具有高度调节功能的税种划归中央税是分税制的通则,我国现行税制的个人所得税和固定资

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均属于这类税种,而分税制将该两种税划归为地方税种只能为权宜做法。 4、 通过税制调整健全地方税系,应列为分税制进一步完善的一项重要目标。 三、论述题

1、如何理解和表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财政职能?

答: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1)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广义地理解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地理解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不论做何种理解,资源配置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结构的目标。

财政配置资源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确定范围―-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符合高效的资源配置原则。2)优化结构――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确定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比例、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比例。3)安排规模――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4)调节民间投资――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投资整体效率。5)提高效率――提高财政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而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经济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强调的是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相对称,它是在平等竞争的环境下由等价交换来实现的。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

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4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2),规范由国家预算拨款的公务员的工资制度以及相类似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调节各经济主体的要素分配;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之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所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多重含义。发展和增长是不同的概念。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的产品和劳务的数量的增加,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人均水平来衡量。发展比增长的含义要广,不仅意味着产出的增长,还包括随着产出增长而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的变化,表现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比重相应下降,而制造业、公用事业、金融贸易、建筑业等的比重相应上升,随之劳动就业结构发生变化,教育程度和人才培训水平逐步提高。

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财政政策是维系总供求大体平衡的重要手段。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财政可以实行紧缩政策,减少支出和增加税收或二者并举;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实行适度放松政策,增加支出减少税收或二者并举由此扩大需求。

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例如,累进税制度、失业救济金制度,都明显有这种作用。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的最优结合。

4)财政应切实保证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和平的和安定的环境。

2、试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重要意义,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答:(1)综合地观察财政诸职能的矛盾与协调,最终归结为公平与效率的冲突与权衡。公平是和分配相联系的,一是按劳分配,二是按对社会的贡献实行分配。效率实质上属于生产力范畴,它是以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之比来计量的,投入少、产出多,所费低、所得高,为高效率;相反则为低效率。

(2)从我国改革开放得实践来看,协调公平与效率两个原则,根本问题在于有效地协调社会经济目标及其实现机制。 第一,公平与效率既然具有统一性,则两者必须兼顾,只顾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必然失之偏颇。对于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从总体上说,侧重于效率同时兼顾公平,是应有的选择。

第二,如何通过市场和财政两种机制的有效结合实现两种原则的兼顾,是一个关键问题。首先,在公平分配方面,财政机制主要是通过工资、奖金、税收、补贴以及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并保证每个居民的最低生活需要和社会福利水平。同时,通过市场机制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使每个居民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只要多付出劳动,多为社会做出贡献,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其次,在资源配置方面,我国的剩余产品价值主要集中于公有制经济,其中有相当大的部分又集中由国家支配,所以财政在积累的形成和资源的配置方面应发挥重要的支柱作用和调节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会日益加强是无疑的,但这种基础作用要有一个转换和形成过程也是无疑的。

第三,正确处理收入差距与效率的关系,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拉开收入差距。但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是指靠劳动致富;同时,收入差距要适度,防止与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原则相对立。适度的合理的差距,有利于推动效率的提高;差距过大,则会走向反面,影响社会安定,不利于提高效率。其次,在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同时,还必须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手段来调节收入差距,使之维持在合理的限度之内。 3、怎样分析财政支出增长趋势(理论)。

答:财政支出增长似乎是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条规律。社会主义国家的支出比重在改革以前也呈现出扩张的趋势,改革时期之所以下降,是因为政府在摆脱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局面。一旦经济体制迈上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并达到一定阶段以后,上述下降趋势理应逆转,改革之初财政支出比重下降的趋势可能会在某一时期终止,转而趋于回升,达到适度水平则相对停滞。

(1)政府活动扩张论,也称瓦格纳法则。瓦格纳法则指的是公共部门的相对增长,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

15

财政学 第七版 陈共 简答题 论述题 选择题 超强总结 复习必备 

(3)课税范围宽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窄的商品难以转嫁。4)生产者的利润目标同税负转嫁的关系。为了全部转嫁税负,生产者必须把商品售价提高到一定水平,而售价提高就会影响销量,进而影响经营总利润。这样,经营者必须权衡税负转嫁所得与商品售量减少的损失,如后者大于前者,则经营者宁愿负担一部分税款以保证商品销量。17、简述税收效应。所谓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bn6n9vcmo44p5c1brjj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