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分为六大类:1.、专项收入,包括排污费收入、水资源收入等。2、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3、罚没收入。4、国有资本经营收入。5、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6、其他收入。
预算外资金: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带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而未统计在财政收入之内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第八章
税收的属性及“三性” “三性”(权威性)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核心)和固定性。 强制性: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征税,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它是税收作为一种财政范畴的前提条件,也是国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必要保证。某种情况下。强制性可能转化为自愿性。无偿性:指国家征税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对具体的纳税人而言不需要偿还。税收的无偿性是针对具体纳税人而言。固定性: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具有一定相对性。
(1)征税对象— 又称税收客体,是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现代社会,主要包括所得、商品和财产三类。税源,指税收收入的源泉或最终出处:①指某种税的征税对象总量及其分布状况,与征税对象是同一客体;②也指税收收入的经济内容。税目,是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或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反映的是征税的广度。 (2)课税标准:也称课税依据或计税依据,是国家征税的实际依据。税基,指据以计算应纳税额的基数,包括实物量和价值量两类。(3)税率——征多少税?
一国税收制度的核心。指国家征税的比率,即税额与课税依据之比,反映征税的深度。分为: ①定额税率亦称固定税额,是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税额的税率形式。 ②比例税率,对同一课税对象,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同一课税对象的不同纳税人税负相同。
③累进税率,是按课税对象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累进税率因计算方法不同,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两种。
税收原则是政府在设计税制、实施税法过程中所遵循的准则,它决定政府对什么征税、征多少税、怎样征税等,是评价税收制度优劣、考核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基本标准。
当代税收原则包括税收公平和效率两大原则。税收的公平原则:税收应以公平为主。公平原则,即税收要公平对待所有纳税人,国家征税的比例或数额应与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相适应。 税收的效率原则:征税必须考虑效率要求。效率原则,在组织税收入过程中和处理税收与经济关系时,必须讲求效率,坚持效率优先思想。包括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率。
税收中性,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税收中性包括两种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税收中性不代表取消或忽视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市场化价格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税收必须在使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发挥其调控经济作用。
税负转嫁: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1)前转(顺转),指纳税人提高售价把税负转嫁给购买者。(2)后转(逆转),压低进价把税负转嫁给供货商。 (3)混转或散转,前传+后转;(4)税收资本化,也称资本还原。指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生产要素未来要缴纳的税款,通过压价购进的形式在购买时预先扣除,把税负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出售者。是后转的特殊形式。
第十章
商品课税的特征:1、课征普遍2、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3、实行比例税率4、计征简便。 增值税的特点以及征收
增值税是指企业生产商品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具体到一个生产单位,是指纳税人的商品销售收入或劳务收入扣除外购商品额后的余额。
增值税的最大特点是在就一种商品多次课征中避免重复征税。
增值税的计征方法:从理论讲,有三种方法:一是将纳税单位纳税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如工资、利润、利息和其他增值项目)逐项相加作为增值额,然后按适用税率求出增值税额,称为“加法”。二是从企业单位纳税期内的销售收入额减去法定扣除额(如原料、燃料、动力、零配件等)后的余额,作为增值额,称为“减法”(或扣额法)。三是不直接计算增值额,而是从按销售收入额计算的税额中扣除法定外购商品的已纳税金,以其余额作为增值税应纳税额,通常称为“扣税法”。在实践中,由于“加法”计算复杂,误差较大,很少有哪个国家采用。
6
我国现行的增值税制度
(1)征收范围:征收范围包括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和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
(2)纳税义务人:所有销售应税货物和提供应税劳务的工商企业及其他单位和个人【外商投资企业也属于纳税人】 (3)增值税税率:采取一档基本税率和一档低税率模式
(4)实行价外计算办法:实行价外税,即将原来含税价格中的价和税分开并以不含税价格作为计税依据,在零售以前各环节销售商品时,专用发票上要求分别填写含税金和不含税金的价格。
(5)按购进扣税法计算应纳税额,实行根据发货票注明税金进行税款抵扣制度
(6)对年销售收入小于规定的额度且会计核准不健全的小型纳税人,实行简易征收办法
(7)按规范化办法计算纳税的增值税纳税人要进行专门的税务登记,并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以便建立纳税人购销双方进行交叉审计的稽核体系,增强增值税自我制约透漏税和减免税的内在机制 所得课税的特征及缺陷
特征:(1)、税负相对公平。(2)、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3)、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4)、课税有弹性。
缺陷:(1)所得税的开征及其财源受企业利润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制约(2)所得税的累进课税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压抑纳税人的生产和工作积极性(3)计征管理也比较复杂,需要较高的税务管理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广泛推行往往遇到困难(4)有一种观点认为,同商品课税相比,所得课税的经济调节功能较弱,不易有效地体现政府的经济政策
第十二章
国债特征、结构、负担层次
国债的特点:①自愿性 ②有偿性 ③可靠性:国债的担保物不是财产和收益而是政府的信誉,在一般情况下国债比私债要可靠,被称为“金边债券”
(国债的发行必须遵循信用原则:有借有还)
国债的结构,指一个国家各种性质债务的相互搭配,以及债务收入来源和发行期限的有机组合:
①应债主体结构:实际上是社会资金或收入在社会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格局,即各类企业和各阶层居民各自占有社会资金的比例
②应债资金来源结构(国债持有者结构) ③国债期限结构(以偿还期为标准)
国债负担①国债认购者负担(影响发行总量):国债作为认购者收入使用权利让渡,必须考虑认购者的实际负担能力 ②政府即债务人(影响发行规模及政府信用):政府借债要考虑偿还能力量力而行
③纳税人负担(影响税收制度):还债的收入来源最终是税收,但现代普遍实行“以新债还旧债”会不断增加债务余额 ④代际负担(影响一国整体经济):由于有些国债的偿还期较长,年年以新债还旧债并不断扩大债务规模,就会形成这一代人借的债转化为下一代甚至几代人负担的问题
国债的政策功能
(1)弥补财政赤字,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也是当今各国的普遍做法。实质是将不属于国家支配的民间资金在一定时间内让渡给国家使用,是社会资金使用权单方面的转移。 (2)筹集建设资金,国债既具有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又具有筹集建设资金的功能。
(3)调节宏观经济,国债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是财政调节的一种重要手段。
第十三章
国家预算含义(内容上、形式上??)
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集中和分配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财政机制,是国家重要的立法文件。
国家预算反映国家和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政策。
从形式上看,国家预算就是按一定标准将财政收入和支出分门别类地列入特定的表格,可以使人们清楚地了解政府的财政活
7
动,成为反映财政活动的一面镜子。
从实际经济内容来看,国家预算的编制时对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或编制财政收支平衡表,预算的执行是财政收支的筹措和使用过程,预算的年终决算则是国家预算执行的总结。
从预算的名称来看,有单式预算、复式预算、零基预算、增量预算、中长期预算、项目预算、行动预算、绩效预算、国民经济预算、充分就业预算等。
原则:公开性 可靠性 完整性 统一性 年度性 政府采购(含义、目的)
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货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一种制度。它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的特征,而公开竞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石。
建立政府采购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廉政建设。使公民缴纳的税收和财政支出产生更大的效益。
第十四章
财政赤字分类
财政赤字是有结构性赤字和周期性赤字两部分组成
周期性赤字,由于经济周期的波动自动产生的财政支出的增减而形成的财政赤字,称为周期性赤字。体现经济运行对财政平衡的决定作用。
结构性赤字,指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发生的赤字,是由政府财政政策变量决定,体现财政政策变量对经济的影响。 将财政赤字分为结构性赤字和周期性赤字两部分,对判断财政赤字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对政府的财政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政策结论:
(1)采取何种财政政策【扩张或紧缩】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主要取决于对经济形势和当前财政赤字性质的正确判断 (2)一般来讲,财政政策【至少在短期内】既改变结构性赤字又改变周期性赤字,财政措施在增加或减少结构性赤字的同时可能减少或增加周期性赤字
赤字弥补方式及经济效应 ※(1)、增收减支:增加财政收入或压缩财政支出解决财政赤字。缺点:时间成本大,易遭到纳税人反对;会受到财政支出刚性制约。
※(2)、动用财政结余,前提:以前年度有财政结余。
※(3)、向中央银行透支或借款(货币供应量M=货币乘数m×基础货币B ) ※(4)、发行公债——赤字债务化/债务融资 赤字融资:发行国债,称为债务融资或赤字债务化
货币融资:政府拥有货币发行垄断权,可以通过货币创造方式弥补财政赤字。
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方式,即财政部直接向中央银行借款或投资;另一种是间接方式,即财政部向公众出售国债,随后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入国债(银行将债务货币化)
如果扣除通过货币融资弥补的财政赤字,那么国债就是过去所有财政赤字(财政盈余作为财政赤字的负值)累积的总额。 债务化融资对经济的影响
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只是资金在部门间的转移,是将暂时不使用的资金的使用权转移给政府部门,不会增加基础货币量,从而也不会扩大货币供给量,赤字债务化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在以下两种情况下会导致通货膨胀:(1)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就可能推动利率上升(2)在国债市场和金融市场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债的规模过于庞大,损害了政府和国债的信誉,人们对政府的偿债能力失去信心,政府就不得不增加货币发行量或向中央银行借款,结果也是将赤字债务化转变为赤字货币化
债务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来源会随着财政赤字的增长而增长;另一方面,债务是要还本付息的,债务的增加也会反过来加大财政赤字。
国债利息率是国债发行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利息率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才有可能靠税收的自然增长支付利息,否则也要靠借新债偿还旧债的利息。 货币化融资对经济的影响
8
一般认为,巨额财政赤字通过扩张总需求必将导致通货膨胀
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与赤字规模有关,但更主要的还取决于赤字的弥补方式
弥补暂时性的财政赤字而一次性增加的货币供给,只能引起物价水平的一次性上升而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财政赤字导致通货膨胀的必要条件:财政赤字在一段时间里持续存在,而且通过赤字货币化持续地为财政融资,才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一般只有货币供应超过货币需求时才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M=货币乘数m×基础货币B ) 不会导致通货膨胀的情况:
(1)货币乘数下降幅度大于等于基础货币增加量 供应量不会增加反而可能减少 (2)货币需求增加幅度大于等于货币供给的增加幅度
(3)政府增加的货币供应量不超过经济增长所要求的货币需求的增加量 财 政 二、简答题
1、 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公共物品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盒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是: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1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是指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物品获得利益;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
2、简述社会公共需要的特征。
答:社会公共需要涵盖额范围颇广,包括政府执行其职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
(1)非加总性。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字加总。(2)无差别性。社会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3)代价的无对称性。社会成员享受公共产品无需直接付出代价,或只付出少量费用。
(4)外部正效应。在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外部效应产生的结果时,需要由政府通过财政渠道来解决。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一般带有外部正效应。(5)剩余产品性。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来自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 3、简述财政配置资源的机制和手段。(论1) 4、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论1) 5、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论1) 6、为什么说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财政支出效益的提高?
答: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一种制度。它从三个层次上有利于财政支出效益的提高:
一是从财政部门自身的角度来看,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政府部门强化支出管理,硬化预算约束,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下,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是从政府部门的代理人角度来看,通过招标竞价方式,优中选优,具体的采购实体将尽可能地节约资金,提高所购买物品和服务的质量,提高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效率。
第三是从财政部门代理人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角度来看,由于政府采购制度引入了招标、投标的竞争机制,使得采购实体与供应商之间的“合谋”型博弈转化为“囚徒困境”型博弈,大大减少他们之间的共谋和腐败现象,避免国家损失。 7、简述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的分类。(论5)
8、试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发展变化。
财政支出的规模,或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各个国家有所不同,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这一比重也是不同的。我国在近20年来,财政支出增长趋势不仅与其他国家的现实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出现相反的发展趋势。
从静态和动态趋势两个角度来分析。首先是从静态角度看:与其他各国相比,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比率相对较低,但是从实际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看,财政支出的规模与之不相称;从动态角度看来:我国财政支出比率的下降态势及其不合理,高速的人均GDP增长率没有伴随有财政支出的增长,反而是逐年下降,两者的差距较大。
9
我国财政支出比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财政支出的收入弹性和边际财政支出倾向非常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变化,原有的“统收统购”不再执行,税收限制的后果等等因素。在今后时期内,要扭转财政支出比率下降趋势,除了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整顿和归并预算外资金外,最重要的是提高税收比率。 9、简析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1.经济性因素。它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的选择和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等。
2.政治性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同等:政局不稳时,政府支出规模必然会扩大。行政机构效率低下,则开支必然会增多)
3社会性因素。如人口状况、文化背景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财政支出规模。(同等:在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相应的教育、保健以及救济 贫困人口的支出压力大,反之,发达国家老令化问题,也会对支出提出新需求) 10、简述政府投资的特点。
答:政府投资即为财政投资。财政投资包括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相比,有自身明显的特点: (1)政府处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但是,政府投资建成的项目,如基础设施等等,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2)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大多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3)政府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总之,由于政府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它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基础设施以及有关国计民生的领域中。 11、为什么发展农业需要政府投资?
答:在我国目前情况下,政府从事农业投资十分必要,因为:
1农业自身很难产生足够的积累。2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难以承受贷款的负担
3许多农业投资只适于由政府来进行。(工程大、投资多,长期的项目,如大型水库、科研) 4改造传统农业要引入先进的农业生产要素,从研发到推广的一系列过程,需要大批资金支持。 12、从税收支出作用的角度简述税收支出的分类。(论8) 13、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趋势。
从我国自身的纵向比较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是逐年下降的,而从国际横向比较来看,则明显偏低,既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
从以上分析看,我国财政收支(指预算部分)的增长变化存在两种反差,一是财政支出增长慢于GDP增长;二是财政收入增长慢于财政支出增长。产生两种结果,一是预算内收不抵支,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不断扩张;二是预算内支出不能满足应由政府开支的正常需要,预算外开支导致国家财政不断被肢解,国家资金分散化。可以预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分配制度的完善,随着经济秩序的好转,同时加强税收征管,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将停止下降并缓慢回升,从数据来看,1996年已经出现了这种趋势。 15、简述税收的形式特征。
税收的三性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形式特征,不同时具备“三性”的财政就不称其为财政。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税收的无偿性指的是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有付出任何代价。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税收的三性可集中概括为税收的权威,维护和强化税收的权威性则我国当前税收征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6、简述税负转嫁的条件。
答:税负转嫁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在价格可以自由浮动的前提下,税负转嫁的程度受诸多因素影响,主要有供求弹性的大小、税种的不同、课税范围的宽窄以及税负转嫁与企业利润增减的关系等。
(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能转嫁。税负转嫁的最主要方式是变动商品的价格,因而,以商品为课税对象、与商品价格关系密切的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比较容易转嫁,而与商品及商品价格关系不密切或距离较远的所得课税一般难以转嫁。(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大的商品课税不易转嫁。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