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从新冠肺炎疫情看应用心理硕士(MAP)的发展方向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从新冠肺炎疫情看应用心理硕士(MAP)的发展方向

作者:吕小康 童笑男 伍承聪 郑微微 汪新建 来源:《心理技术与应用》2020年第06期

摘 要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社会对心理学的需求存在三个基本趋势:远程心理干预成为应急心理健康服务的主导模式,社会心理服务需求成为全方位、全人群、全周期的基础需求,多元交叉、协同融合成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基本方式。反观当下承担心理学职业化人才培养重任的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还存在体量小、对口少、门槛低、与学术硕士的培养界限模糊不清、以及忽视了国家治理需求等问题。为此,还需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拓宽人才培养途径; 对接市场需求与治理需求,鼓励差异化的培养模式; 统筹协调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招生导向与培养规模,并进一步探索互联网+教育、校地融合等多元化培养模式,从而推进专业硕士学位的长远健康发展。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用心理硕士;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分类号 B84-0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20.06.002

1 引言:以新冠肺炎疫情为鉴反思国内心理学的学科建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是2019年底之后中国乃至全世界最重大的“黑天鹅”事件,暴露出整个人类社会及其内在体系应对此类重大突发事件的种种不足。如何结合学科自身的学术视角与发展脉络,对该事件做出积极的反思并提出可能的应对建议,是每一个学科的应有之义。在抗击疫情的工作中,心理学再一次体现了自身的存在价值。从中央到地方,从学界到社会,都已经普遍认识到,疫情应对需要心理学人的全范围、全周期参与:不仅是新冠肺炎患者需要精神卫生的专业服务,医护人员自身也需要心理关爱,减少焦虑、抑郁、无助、职业损耗等不良心理反应; 普通大众也需要一般性的心理疏导、风险感知引导和持续性的社会心理重建。同时,在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公共政策制订、社区精细化治理、健康行为促进与个体健康责任提升等广义的健康治理与社会治理层面,也都明显地体现出社会对心理学的需求和呼唤。与之相应,心理学界整体也在积极满足这些需求,各方面的“心理抗疫”工作已经初见成效,让全社会看到了当代心理学的“实用一面”,提高了其在人民群众中的存在感和认同感。这是一个社会需求引领学科发展、学科发展回应社会需求的双向促进的积极循环,也是推动心理学学科在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契机。

不过,当下心理学视角下对疫情应对的反思,更多侧重于“技术服务”的实践层面(如发展多种心理干预技术缓解大众心理危机)和“理论探讨”(如对疫情之下的风险感知、社会心态进行深入调研和反思)的学术层面,还较少从人才培养方式改进 和

整个学科体制发展

的层面进行解读。尤其是疫情发生对应用心理专业硕士(Master of Applied Psychology,MAP)这一中国心理学研究生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之重要一环的影响,还较少受到关注。通过新冠肺炎疫情的“被动教育”,政府、学界和社会都应充分认识到一点: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不能只是“低头走路”,还需要“抬头看天”; 不能沉迷于短期的“战术精进”,而时刻不能忘记战略方向的选择与定位,并要通过顶层设计的完善、体制机制的改革,从而完成现实需求对学科发展的引领作用,实现“政产学研及社会服务”的根本性贯通。只有以“预防为主”的心态谋划未来,才能在遭遇类似不确定事件时,真正发挥心理学人的专业特长和专业素养,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提高其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心理技术与应用8卷

6期吕小康 童笑男等: 从新冠肺炎疫情看应用心理硕士(MAP)的发展方向 2 新冠肺炎疫情下社会对心理学的需求趋向及存在的问题

从需求层面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对于心理学的介入,灾难救援和应急管理的实践有‘需求’, 政府有‘要求’, 心理学人有‘追求’”(辛自强, 2020-03-10)。那么,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社会对于心理学的需求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这里拟从三个方面来概括新冠肺炎发生后社会对心理学的实际需求的三个基本趋势。 2.1 远程心理干预成为应急心理健康服务的主导模式

疫情发生后的全民心理危机干预,是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之应急功能的主要体现形式。这一体系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已经得到重视,在2003年SARS事件、2008年汶川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中,都已经发挥了自身价值,具有了相对丰富的理论积累和实战经验(范方,耿富磊,张岚,朱清,2011; 黄希庭,郑涌,毕重增,陈幼贞,2007; 马奔,2008;; 时勘,2003; 时勘等,2003; 孙嘉卿,金盛华,曹慎慎,2009; 徐大真,徐光兴,2007;; 赵玉芳,毕重增,2008),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响应也极为迅速。疫情发生后,心理学相关的三个一级学会,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和中国社会心理学会都在第一时间启动相关的工作,以心理热线、心理咨询、心理讲座、心理测评、心理健康宣教以及现场心理危机干预等多种形式,对不同人群采取由点到面的覆盖方式,持续开展心理援助及危机干预工作。

严格而言,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应急心理干预,其内容实质并无多少创新,主要还是传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技术在应急情境下的实践與应用。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心理健康服务过程中最突出的一点,莫过于“线上(远程)”心理干预模式的普及。这当然首先是由新型冠状病毒的高传染性特征决定的,各地采取的不同等级的封闭式防控策略,使得现场咨询几乎只能局限于有限的场合,绝大多数的心理干预都需要依赖于远程指导(热线电话+移动终端)的方式。远程干预本身并非首创,对其不同实现形式(语音、文字、视频)的效果、与传统面对面心理干预的效果比较、大众接受程度、网络咨询的培训方式、相关伦理守则等,国内外学界都已经有了较多的讨论与实践(陈红等, 2010; 关健, 王明旭, 2019; 张南, 2015; Cowpertwait & Clarke, 2013;; Kishimoto, Krieger, Berger, Qian, Chen, & Yang, 2016;; Kobak, Lipsitz, Markowitz, & Bleiberg, 2017;; Pots, Fledderus, Meulenbeek, Peter, Schreurs, & Bohlmeijer, 2016;; Thew et al, 2019),但恐怕只有在此次疫情中才成为一种“主流”干预方式。其基本形式包括各地的24小时公益心理热线、心理援助微信干预平台、电台和网络联合播放的自助身心干预视频和电子版心理干预手册等。

通常人们会认为,远程心理干预只是迫不得已的备选干预方式,但在应急情境之下,它却取代了面对面的干预而成为主导模式。得益于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中国社会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方面的巨大投资,至少在硬件技术层面,远程干预已经具备了常态化的基础; 只要拥有智能手机,能够连接4G网络,基本上就可以进行一定形式的远程心理干预。随着5G网络的推进和普及,这种干预的便捷性、稳定性和形式的丰富性,还可有进一步的提升。当然,心理健康服务显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商品和服务,其传统服务提供模式不太可能简单地被一时的疫情改变,但正视并利用这一突发事件提供的现实机会,在满足应急情形需求的前提下将之进一步拓展和延伸至日常情形领域,仍应作为心理健康服务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加以主动考虑。

进一步还可追问:如果承认远程心理干预是一种有效手段,而且特别适合应急心理干预; 那么,在今后的教学培训中,是否有必要将之作为一种常规化的培训模式,从而满足“平战结合”思想指导下的应急管理体系(其中必然包括应急心理干预体系)的必然要求?将来若真要进行此类干预的课程设计与效果评估,又应当克服哪些问题、解决哪些阻碍?在此次疫情期间,教育部的“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实际上已经为远程课程体系的全民教育模式提供了一个自然实验的样本,如何总结其中的经验与问题,并为将来的远程辅助提供借鉴?沿着此种逻辑继续深入探索,应急需求、市场需求和学科发展需求才能真正贯通起来。 2.2 社会心理服务需求成为全方位、全人群、全周期的基础需求

“救灾要救心”、重大灾后的心理救助应当作为社会救助系统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一个部分、心理危机干预应当作为卫生应急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等观点,在心理学和应急管理相关学科内部,早已为学者所重视并形成学界共识(陈丽,2009; 陈雪峰,王日出,刘正奎,2009; 黄宣银,杨先梅,文红,黄国平,2016; 刘大唯,2011; 刘正奎,吴坎坎,张侃,2011; 石盛昌,

从新冠肺炎疫情看应用心理硕士(MAP)的发展方向

从新冠肺炎疫情看应用心理硕士(MAP)的发展方向作者:吕小康童笑男伍承聪郑微微汪新建来源:《心理技术与应用》2020年第06期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社会对心理学的需求存在三个基本趋势:远程心理干预成为应急心理健康服务的主导模式,社会心理服务需求成为全方位、全人群、全周期的基础需求,多元交叉、协同融合成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基本方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bjld317fv10e609m87w9sc9l3ppgr01a0s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