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成语及其文化内涵
【摘要】《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中国首部纪传体通史。自《史记》问世以来,后人就不断研究,其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定程度。本文将使用定量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史记》中的成语进行探究,具体包括成语来源、深层文化内涵等方面。
【关键词】:成语;《史记》;文化内涵
The idioms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its deep cultural
connotation.
Abstract : The Historical Records is the first biographical history in China written by SiMA qian.Since the public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s,descendants continue to study,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which reach a certain degree.This paper will explore the idioms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s,including idioms source, and the deep cultural connotation.
Key words : idiom;the Historical Records;cultural connotation
一、引言
《史记》问世时以《太史公记》之名被人们熟知,由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史记》是一部不朽史学著作,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史记》穷极上古黄帝时代至汉武元狩元年的人物、历史事件,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凡百三十篇。其中,本纪用以记载历代帝王政绩,世家用来记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列传则是为重要人物的言行事绩,表即大事年表,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等,涉及的内容比较广阔。
(一)国内研究现状
《史记》自问世以来就不间断地有人研究,从汉代到清廷的研究涉及到各个领域,如:音韵,校勘,版本,疏解,诂训,评注等等。
《史记》中的成语较早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可能跟中国人以偶为佳的心理有关),研究的主要阵地是《史记》成语的来源这一块,且研究的成果很喜人。如:
黄懋颐在1983发表于《南京大学学报》上的《〈史记〉与汉语成语》中以成
语作为研究内容,根据其源头将其分为两大类:出自古代著作,经《史记》予以运用提炼而成的和首次出现在《史记》的,并对这些成语于塑造人物和在修辞中的作用作了分析,同时,对这些成语的结构方式进行了归纳,内容全面系统。[2]
刘治平在《源于〈史记〉的成语》中把《史记》成语分为五种构成,即文中原词的摘取,节缩,改动,比合,故事、事件的概括和归纳。[3]
李娟《〈史记〉成语研究》把《史记》成语分为三类:一,引用典籍语言或者成语或是谚语;二,从《史记》中总结出来的;三,首次出现在《史记》中的成语,之前并没有出现过。[4]
综上所述,前人的所作的研究大多是关于《史记》成语的分类,而对于成语全方位的解读则少之又少。对此,本文将从文化内涵角度对《史记》进行探究。
(二)研究方法
本文将利用定量和文献研究的方法,站在前人研究的肩膀上对出现在《史记》中的成语实行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融统计和调查为一体,采用电脑、人工检索的策略,穷尽式地对《史记》成语进行提取、搜索,接着对这些成语分类和整合,最后使这些成语的文化内涵尽可能的显现出来,并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二、《史记》成语的来源
据不完全统计,《史记》中共有685条成语(重复出现的不计算在内),这些成语多为四字,四字成语在6865个份额中占了631个,占了绝大多数。多于四字的,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卑之无甚高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等,凡54条。第一次出现在《史记》中的成语总共有360条,其中四字成语有354条,超过四字的统共6条。
(一) 承用前代典籍的成果
主要包括来自经书类和诸子类。经书类也即四书五经,包括《论语》(10条)《孟子》(2条)《诗经》(6条)《礼记》(9条)《尚书》(4条)《易经》(4条)。诸子类包括是《墨子》(3条)《老子》(2条)《庄子》(8条)《韩非子》(9条)《荀子》(5条)《管子》(5条)《淮南子》(六条)《抱朴子》(1条)《吴子》(1条)《尸子》(2条)《孙子》(2条)《晏子》(2条)《文子》(2条)《燕丹子》(1条)《冠子》(3条)。出自其他著作的:《左传》(12条)《国语》(8条)《吕氏春秋》(10条)《孔子家语》(1条)《公羊传》(1条)。
(二)在《史记》中出现的成语 1.直接摘取原文
直接对原文语句进行摘取,不作任何的修改。这类成语有薄物细故、众口铄金、鲜廉寡耻等。
2.文中原词语的节缩
酒池肉林,高屋建瓴,锥处囊中,倒行逆施,强干弱枝,不名一钱,劳苦功高,解衣推食,家徒四壁等都是属于这一类。
3.文中原词语的增添
目不交睫,定于一尊,一抔黄土,取而代之等。目不交睫,是在第一字的位置添加字眼,类似的还有作壁上观、出言不逊等。定于一尊,是在第二字的位置上增加了一字,类似的有决一雌雄。一抔黄土,是在第三字的位置加了一字。类似的还有守经达权。取而代之则是在第四字处添了一字。
4.文中原词语的变换
如:内视反听、相知恨晚、招摇过市等等。 5.文中原词语的改换
言听计从(言听计用),平易近人(平易近民),强弩之末(强弩之极),丧家之狗(丧家之犬),捷足先登(疾足先得),论功行赏(论功行封),闻所未闻(闻所不闻)等等。
6.文中原语句的比合
拔山扛鼎,期期艾艾,布衣黔首,土壤细流,熙熙攘攘,尺不斗笠。 7.总结原文大意
作法自毙,指鹿为马,卧薪尝胆,冯唐易老,破釜沉舟,起死回生,鸡鸣狗盗等等。
三、《史记》中成语的文化内涵
(一)人本
人本思想,顾名思义即以人为本的思想,人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出现的具体时间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尤为突出)。“百家争鸣”时期各个流派都有对人本思想进行阐述、讨论,其中儒、道、法三家的论述犹如巨擘,对《史记》的创作有着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
先秦儒家的人本思想中以“仁”为核心,孔子的思想是基石。孔子把人的地位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马厩失火了,孔子下朝回来问有没有伤到人,而不是问有没有伤到马。在那个命如草芥的时代里,孔子的做法是难能可贵的。从这里咱们能够看出孔子注重人的生命,肯定人的尊严。“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肯定人的基本物质诉求;“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承认人谋求合理利益的正当性。孟子思想以“仁政”为核心,提出“民贵君轻”的先进学说。荀子主张“惠民”,认为人是天下最贵。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庄,他们认为人是世界上最有灵气的东西。老子推崇的是少政令、少战事的政治主张,这充分体现了他“以人为本”的思想。庄子他所提倡的是物无贵贱,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探讨人与社会关系,制定一套“以法治国”的方案,是法家人本的思想的集中体现。人在法家思想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法家前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管仲,是中国第一个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人。他认为以百姓为根本是成就霸业王业的开始。百姓得到治理则国家稳固,百姓动乱则国家趋于危亡。
韩非子关注民生,从力量的角度道出了人民之重要性:“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故明君务力。”同时他还站出来反对厚葬、陪葬、人祭等等落后的风俗。
从上头的阐述中咱们可以得出一个论断: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各有不同,但是他们的思想都多多少少地体现了以人为本,古代的思想家都有从他们的思想中汲取积极的养分,使得中国的人本思想得以传承而不间断。
司马迁的人本思想从何而来?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总结出原因:外部环境的影响和自身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司马谈——司马迁之父,西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著有以探讨春秋战国至汉初各家思想利弊得失的《论六家要旨》一文,司马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影响。他从小就对诸子百家的学说有浓厚的兴趣,正因为从小的耳濡目染,人本主义的种子已经萌生。
司马迁以弱冠之年,游遍整个江淮和中原地区的经历。
李陵之祸。公元前99年,也就是汉武帝天汉二年,李陵在对匈奴的作战中以失败而告终,武帝知道后非常震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获死罪,在钱财不足以赎罪的情况下他接受了腐刑。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司马迁传》)[6]李陵之祸,让司马迁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封建集权制度下对于人性的摧残在他的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侮辱先人,??每念斯耻,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司马迁传》)[6]这使得司马迁开始脱离对君主的依附,回归人本位。
《史记》凡130篇,为人物列传的传记就占据了其中的112篇。《史记》的写作对象不仅仅是帝王将相还有那些身份“低贱”却为历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的人。司马迁为这众多的人物进行了全面而又多层次的描写,“因人叙事”的纪传体记史方法从此得以延传,并在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司马迁为那些当时被认为是末流的商贾列传,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那种以帝王为主的历史价值观,“以人为本”的思想得以体现。
因人成事、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7]“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禽也。?”(《高祖本纪》)[5]高祖在洛阳摆庆功宴,问群臣他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群臣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我自己倒是没什么本事,但是我会用人呀!出谋划策,我不如张良;安邦定国,我比不上萧何;行军打仗,我差韩信一截。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豪杰,他们却能为我所用。项羽虽然有范增这个能人帮助他办事,但项羽妒贤忌能,范增没有得到应有的重用,所以向羽败了。”刘邦所具有的领导才能管窥一斑,同时可以看出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体现了“人本”思想。
无疑,项羽在政治上是失败的,但是他却被列入 了记载帝王的《本纪》之中,说明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司马迁将项羽放在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对他作出了客观的评价:才气过人。“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项羽本纪》)[5]司马迁认为他“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5]相反的,身为皇帝的汉惠帝,司马迁却没有为他立《孝惠本纪》,因为惠帝没有真正自己掌过权。“自申屠嘉死之后,景帝时开封侯陶青、桃侯刘舍为丞相。即今上时,柏至侯许昌、平棘侯薛泽、武强侯庄青翟,高陵侯赵周等为丞相。皆以列侯继嗣,娖娖廉谨,为丞相备员而已,无所能发明功名有著于当事者。”[5]司马迁对于张苍、周昌等人的事迹进行了褒奖之后,对于那些于社会,于历史没有什么贡献的人进行了如上的批评。
素车白马、约法三章:“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