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10-2020年高三语文【名校、地市联考】精选仿真模拟卷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测试范围:高中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辽宁省大连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双基测试语文试题】
“大团圆”既是一种审美趣味也是一种戏曲结构,已成为戏曲创作与审美的一个重要特征,历经教百年而成为中华美学精神的一个重要表征。但是,这样的“团圆之趣”近代以来却遭到了猛烈抨击。先有鲁迅的“这是国民性的问题”的论断,他说“因为中国人的心理,是很喜欢团圆的,所以必至于如此:概人生现实的缺陷,中国人也很知道,但不愿意说出来……倘在小说里叙了人生的缺陷,便要使读者感觉不快”。后又有胡适反复强调“团圆的小说戏剧,只是脑筋简单、思力薄弱的文学,不能引人反省”。尽管他们说的是小说,但亦适用于戏曲。
“大团圆”的戏曲结构与内容果真如胡适所言是中国人“脑筋简单、思力薄弱”的原因吗?事实上,鲁迅的话中就有端倪。如果我们不把“国民性”等同于“国民劣根性”,而是把“国民性”理解为国民性格的话,那么恰可以说明这种“大团圆”的创作思想与审美意识正是受到了“国民性”的制约,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首先,“大团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靠天吃饭、关注四季轮回的农耕文化形成的循环发展理念,使中国人不仅用周而复始的“圆”来解释自然变化的现象,而且引申为社会与人生的变迁发展。因此,戏曲的“大团圆”程式,就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与宇宙人生的“圆”相协调,以弥补现实生活的不足,让不完美的人生借戏曲得到慰藉。其次,“大因圆”是儒家“中和”美学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和”表达的是和谐、均衡有序的美学思想,《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
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馬。”显然,在儒家眼里,“中和”才是人和万物存在的状态。在这里,事物对立面之间不再是冲突而应该是和谐的。这种“圆满”“和谐”的审美意识使中国戏曲走上了与西方戏曲完全不同的一条道路,即不以宣泄悲愁为目的;而首重团圆之趣。再者,“大团圆”是审美伦理道德化观念投照于戏曲结尾的必然结果。中国戏曲历来就与儒家的伦理道德教化紧密联系。戏曲要表现的是世态人情,这必然给戏曲打下深深的道德印记。孔子提出仁要尽善、乐要尽美的理念。仁属道德范畴,乐属艺术范畴,仁乐统一,就是道德与艺术的统一。中国戏曲之所以“贵浅显”,目的就是能把道德伦理寓于戏中,让妇孺皆能看懂并受教,从而实现艺术与道德教化的完美统一。古人认为善恶应各得其所,因此在戏曲中宣扬惩恶扬善的伦理道德必然成为戏曲的旨归,这一诉求直接外显为戏曲的“大团圆”结局。
戏曲产生并长期流传于民间,从一定意义上说,观众的审美心理也制约着戏曲的创作与演出。所以“大团圆”不仅是创作者遵循中华美学精神的结果,更是观众选择的结果。虽然当下我们应有更丰富的戏曲结构,给观众更多元的选择,但“大团圆”这种深切反映民族心理与民族风貌、真切表现人民和谐朴素的愿望追求、体现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彰显和谐之美、促进中华民族精神完善的艺术处理与表达方式,不能因所谓的“俗套”“简单”而遭抛弃,我们应该把这精神内核传承下来,并以“旧瓶装新洒”的方式进行弘扬。
(摘编自沈勇《重释“大团圆”与“一桌二椅”:中国戏曲美学再认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对人生现实的缺陷普遍缺乏认识,对于戏曲里所叙述的人生缺陷,颇感不快。 B.对的“大团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可以之弥补人生的不足。 C.“‘中和’才是人和万物存在的状态”的儒家理念直接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和意识。 D.当下应有更丰富的戏曲结构,但也不赞成以粗浅的理由抛弃“大团圆”的艺术表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大团圆”的审美趣味和戏出结构是中华美学精神的一个重要表征为立论根据。 B.文章先指出“大团圆”审美理念近代以来所遭受到的抨击,进而分析遭受抨击的原因。 C.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大团圆”的创作思想与审美意识是在“国民性”基础上产生的。 D.文章对传统戏曲发展过程中继承与创新的问题,有自己独到见解,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在“这是国民性的问题”的论断中的“国民性”实际上是指“国民的劣根性”。 B.西方戏曲缺乏“圆满”“和谐”的审美意识,不重团圆之趣,专以宣泄悲愁为目的。
1
C.古典悲剧《窦娥冤》窦娥沉冤得雪的结局,是传统戏曲追求团圆结局的典型例证。 D.中戏曲“贵浅显”、追求妇孺皆懂的传统,源于儒家伦理道德教化对戏曲的影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湖南省郴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材料一:
“国际化大都市”这个概念的起源,究竟是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于1915年提出的,还是英国学者霍耳在1966年提出的,无关紧要。国际化大都市应是区域中心,与主要的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城市人口和城区规模这些必要前提相比,国际大都市的意义更似一种能量的聚合体,在全球版图上举足轻重;是移民之城,外籍人口的比例,存在着5%、8%、15%、20%四种不同的说法;是会展之城,有一个说法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每年至少要举办150次以上由8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国际会议;是组织之城,小小瑞士就有近400个国际组织,没有沙漠的德国争取到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秘书处设在波恩,连印度和泰国都各有10多个国际组织机构;是服务之城,全球国际化程度高的城市,服务业(第三产业)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都在70%以上;是传媒之城,大众传媒体系可谓是城市的神经网络,国际大都市应尽可能地创造国内外有影响的报纸、电视广播节目、文学作品、出版社、学术刊物、视听发行机构、书店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市场,还应是文明之城。
(何树青《国际大都市的八道门槛》,有删节)
材料二:
(提高上海大都市四层次的竞争力)
材料三:
从“一个龙头、三个中心”,到“四个中心”,再到“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城市定位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2008年,上海市政府正式提出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作为上海
的城市精神。面向“国际大都市”,上海已具有城市品牌营销意识,发展重点已从经济导向转向了经济与文化并举。
2010年公布的上海国民经济十二五发展纲要中,就提出了“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的各项措施,具体内容包括举办各类国际会议、展览、论坛、赛事等活动:营造国际化的居住和商务环境;营造国际化语言环境;建设若干国际文化风情街等。2010年上海世博会正是“世界主义”的文化巨作。
上海的城市规划力求凸现国际化与现代性的形象。许多标志性建筑是由国外建筑设计师设计的:东方艺术中心的设计者是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环球金融中心的设计者是美国KPF建筑师事务所,金茂大厦的设计者为美国芝加哥SOM设计事务所,上海科技馆由全球第四大建筑事务所RIKL公司设计,上海大剧院的设计者则是法国建筑师夏邦杰。这些新兴的城市地标展示了上海新的“世界性”形象。
自2002年起,上海年鉴每年公布来沪的外国人增长比率,并开辟专栏,对于优秀外国人及他们的先进事迹做出报道。除此以外,上海市政府每年都通过颁发“白玉兰奖”,来表彰在上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作出贡献的外国人。奖项创立以来,上海市每年授予白玉兰奖的外国人数量从1993年的十几位,增加到了2010年的七十多位,获奖人士大多为外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与此同时,媒体中也开始用“新上海人”来称呼在上海生活的,对上海作出贡献的“外国人”、“港澳同胞”及“外地人士”。
(钟浴曦《上海“国际大都市”文化构建及其“世界主义”内涵》,有删节)
4.下列说法不属于“国际大都市”要求的一项是(3分) A.一个区域的政治中心,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B.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等产业非常发达。 C.城市人口中外籍人口的比例占5%以上,且逐年上升。 D.城市文明程度高,并构建了发达的大众传媒体。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八道门槛值得各国借鉴,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求会增多,不变的是发展国
际化大都市是各国的追求。
B.上海从治理结构、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人类发展四个层面展开,逐步推进,非常具有规划性,实
现了四个层次的竞争力的目标。
C.上海为了发展成国际大都市采取了一系类的措施,在建筑设计方面凸显现代性和国际化,展示了上
海新的“世界性”形象。
D.上海多年来对全世界的优秀人才来沪实行奖励,对他们的优秀事迹作出报道,政府还颁发特别奖项
表彰做出贡献的外国人。
2
6.请结合材料,分析上海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具体体现。(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山东省济宁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线上自测)语文试题】
霍乱之乱(节选)
池 莉
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大雨将至的迹象。 那天是我和秦静在防疫站值夜班。流行病科室里的人都走了,只有科室主任闻达在伏案写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他对各种流行病怀有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
写报告使他每天都要推迟一小时下班。他的妻子认定他这么做是为了逃避做晚饭,有一次吵到单位来了,闻达闻讯仓皇地向楼顶逃窜。他的妻子在顶楼逮住了他,将他的一只皮鞋扔了下去。第二次闻达又逃到了顶楼,他的妻子又将他的一只皮鞋扔了下去,凑巧的是,这两只皮鞋正好都被扔在了飞驰的大卡车上。从此闻达只好穿一双两只不同的皮鞋,但他还是照样在下班之后写他的报告。
闻达头发凌乱的脑袋在满满一桌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嘴唇嚅动,口中念念有词。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不配套皮鞋的大脚。这哪里像马来西亚的归国华侨,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
闪电穿过了云层,接近了我们抬头可见的天空,暴风雨就要来了。闻达骑上他那破旧的自行车,摇晃不定地回家去了。秦静幽幽地叹了一口气,我说:“难怪人家说:远看是个要饭的,近看是个烧炭的,一问才知道是防疫站的。”
闪电如游蛇窜行在楼房的玻璃窗之间,雷声冷不丁在耳边爆响,密集的大雨从远处忽隆隆黑压压地横扫了过来。大马路上的汽车都大开车灯,纷纷地揿喇叭。
晚上八点多,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是第十九医院肠道门诊的洪大夫打来的,她战战兢兢地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我和秦静不约而同地对着电话大叫:“什么?请大声重复一遍!” 洪大夫扯着嗓子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霍乱来了,在一个天气恶劣的夜晚,在它的踪影在中国消失了几十年之后。我们对它的一点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和可怕。
我们傻了眼。大学教材告诉我们,我国在解放后不久便消灭了天花、霍乱和鼠疫,我们也就把书本上的这几种病哗哗地翻了过去。幸好秦静好学,总是随身带着当年的教材,她把课本翻到霍乱这一章,我们
俩急急地浏览,高频率地摆动着头。
我们终于冷静下来,叮嘱洪大夫赶快把病人隔离,把疫情卡和粪样送到我们站里来,有情况及时打电话。秦静守电话,我另找电话向站领导报告。
张书记和祈站长接到电话都大吃一惊,都说马上赶到站里来,并且都问闻达知道不知道。张书记说:“你赶快去医院的车库带车,把闻主任立刻接到站里来。”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各个科室的人马全都连夜冒雨赶到了站里,大家对霍乱除了满怀恐怖感,其他一无所知。一百多号人在站里挤来挤去,雨水在地上被踩得吧叽作响。张书记和祈站长被大家大呼小叫地扯去询问,答非所问地应付着。大家都非常地不满意,到处是寻找闻达的声音:“闻主任呢?老闻呢?闻达呢?闻老师呢?”
大雨喧哗着下个不停,站里比大雨更加喧哗。我大喊一声:“闻主任来了。”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了过来,有人自动地往后传达说:“闻主任来了!”
“闻主任来了!” “闻主任来了!”
张书记和祈站长见到闻达如见救星,与他紧紧地握手:“现在就看你的了。”闻达看见一把椅子,便一把拖过来,不假思索地蹬了上去。闻达的举止并没有像平日一样遭到大家的嘲笑,所有的人都仰望着他,心情悬悬地等待他说话。
闻达首先表扬了我和秦静,说我们作为年轻医生,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对疫情处理得既迅速又正确。然后说:“如果大家都沉着冷静,一切行动听指挥,以最快的速度扑灭这次疫情,祖国和人民将会感谢你们,历史将会铭记你们,我闻达一定为你们请功!”大厅里爆发出的掌声掩盖了外面的雷雨声。
闻达站在椅子上,脚上两只不同的皮鞋显得格外醒目,不过依然没有人发出嘲笑。他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
第一,以流行病室为核心,组成一个紧急行动小组;其他各科室都听从紧急行动小组的分管班长指挥,有令则行,无令则止。
第二,化验室立刻复查粪样培养基的菌落,再一次确认霍乱弧菌,具体操作由闻达指导。 第三,流行病室连夜出发,追踪病人,隔离病人并确定疫点。
第四,消杀科立刻准备好所有的喷雾器和充足的百分之五的来苏消毒液,同时准备大量漂白粉和生石灰。
第五,党办负责接待领导,上传下达,发出红头文件。协调车辆,保障疫情用车。
第六,站办负责后勤,协同专业部门购买一切所需的用品以及保证值班人员食物和冷饮的供应。
3
第七,指定专人二十四小时守候电话,疫情立刻上报国家卫生部,对外严守秘密。 第八,在处理霍乱疫情期间,各科室全部三班倒,一律严格实行无菌操作。
闻达说完,大家都像吃了定心丸。祈站长有心思开玩笑了,他说:“老闻好像经过了多少次霍乱似的,出口成章啊。好比老母鸡,屁股一撅就下了一个蛋。”大家开心一笑,各就各位,回到自己的科室去做准备工作。
(注)小说《霍乱之乱》的主要情节是武汉郊区一场霍乱的发生和消灭,背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里节选的是小说的开头部分。
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人公闻达总是穿着一双两只不同的皮鞋这一细节在文中多次出现,从侧面强化了闻达的处境和性
格,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饱满。
B.“闻主任呢?老闻呢?闻达呢?闻老师呢?”同一个人用多种称谓呼唤闻达,语无伦次中透露出急
切,从侧面显现出闻达的重要。
C.小说借“我”之口所提到的顺口溜,既是防疫人员的自嘲,也是对防疫工作不被重视、防疫人员社
会地位不高的状况的客观反映。
D.听了闻达的安排,祈站长开玩笑,大家开心地笑,这表明从领导到群众都对闻达的工作安排十分满
意,对他的专业水平高度信任。
8.作者不惜用较大篇幅把闻达的“八条意见”一一列出,有哪些用意?(6分)
9.小说《霍乱之乱》的结尾处有段表达作者对人生看法的话:“有些自己热爱的事情,值得一个人‘为了不可知的结果而长久地等待,为了保存内心而放弃外壳’”。请根据上面节选部分的内容,分析小说主人公闻达身上是怎样体现这一观点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西南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三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卷(一)语文试题】
张国维,字玉笥,东阳人。天启二年进士,授番禺知县..。崇祯元年,擢刑科给事中,劾罢副都御史杨所修、御史田景新,皆魏忠贤党也。已,陈时政言:“陛下求治太锐,综核太严。拙者局蹐(注)以避咎巧者委蛇以取容谁能展布四体为国家营职业者故治象精明而腹心手足之谊实薄此英察宜敛也 臣同官还朝十日,旁措一词,遂蒙谴谪。不可稍加薄罚,示优容之度乎?此上下宜洽也。”然帝终不能尽听。京师地震,规弊政甚切,迁太常少卿。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
应天、安庆等十府。其冬,流贼犯桐城,官军覆没。
国维方壮年,一夕须发顿白。明年正月,贼攻潜山,知县赵士彦重伤卒,攻太湖,知县金应元、训导扈永宁被杀。国维至,解桐围,
遣守备朱士胤趋潜山,把总张其威趋太湖。十二月,诸城并全。携山民桀石以投贼,贼多死,乃越英山、霍山而遁。所属郡灾伤,国维辄为请命,筑太湖、繁昌二城,建苏州九里石塘及平望内外塘、长洲至和等塘,修松江捍海堤,浚镇江及江阴漕渠,并有成绩。十四年夏,颍州盗起,改兵部右侍郎兼督淮、徐、临、通四镇兵,护漕运..。大盗李青山众数万,据梁山泺,遣其党分据韩庄等八闸,运道为梗。时周廷儒赴召北上,青山谒之,言率众护漕,非乱也。延儒许言于朝,授以职,而青山竟截漕舟,大焚掠,迫临清。国维合所部兵击降之,献俘于朝,磔诸市。会开封陷,河北震动,条防河数策,常亦纳之。寻叙颍州讨贼功,加太子太保,荫锦衣佥事。吏部尚书徐石麒去位,众议归国维。马士英不用,用张捷,国维乃乞省亲..归。十六年四月,清兵入畿辅,国维朝鲁王于台州,请其监国,总兵官方国安亦自金华至。马士英素善国安。匿其军中,欲入朝,国维骇其十大罪,乃不敢入。逾月,南都覆,鲁王不数日出降,国安等诸军乏饷溃,国维遂还守东阳。六月,知势不可支,作绝命词三章,赴水死,年五十有二。
(节选自《明史·张国维传》)
【注】局蹐:小心谨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拙者局蹐以避咎/巧者委蛇以取容/谁能展布四体为国家/营职业者故治象精明/而腹心手足之谊实
薄此/英察宜敛也/
B.拙者局蹐以避咎/巧者委蛇以取容/谁能展布四体/为国家营职业者/故治象精明/而腹心手足之谊实
薄/此英察宜敛也/
C.拙者局蹐以避咎/巧者委蛇以取容谁/能展布四体为国家营职业者/故治象精明/而腹心手足之谊实
薄/此英察宜敛也/
D.拙者局蹐以避咎/巧者委蛇以取容谁/能展布四体/为国家营职业者/故治象精明/而腹心手足之谊实
薄此/英察宜敛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县,一种官名,秦汉以来县令为一县的主官。宋常派遣京朝官为县的长官,管理一县行政,称
“知县事”,简称知县。
B.巡抚在文中指的是一种官职名,又称抚台,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专职巡视各地的军
政、民政,因“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
C.省亲是一种回家乡看望父母或其他尊亲的礼俗,《红楼梦》中“荣国府归省庆元宵”的“归省”也
4
指这一礼俗。
D.漕运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一种运输方式,分河
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形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国维敢于直言进谏,他大胆弹勤罢免了魏忠贤的党羽,之后又指出皇帝在考核官吏方面存在的
弊病,但皇帝最终并没有完全听取他的意见。
B.张国维心系百姓,当他管辖的郡遭遇灾害时,张国维立即替老百姓向朝廷请命,主持修建了大量
水利工程,做出了政绩。
C.张国维忠于职守,大盗李青山在水路上胡作非为、大肆焚掠,张国维联合军队将其部击溃,并把
他交给朝廷处置。
D.张国维忠贞不屈,清兵入京后,他朝见鲁主并监理国家大事。当鲁王出降、各路军队溃败后,张
国维自知势不可支,宁死不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开封陷,河北震动,条防河数策,帝亦纳之。
(2)马士英素善国安,匿其军中,欲入朝,国维劾其十大罪,乃不敢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满江红(和卢国华)
辛弃疾
汉节东南①,看驷马、光华周道。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庭草自生心意足,榕阴不动秋光好。问不知、何处著君侯,蓬莱岛。
还自笑,人今老;空有恨,萦怀抱。记江湖十栽,厌持旌纛②
。濩落我材无所用,易除殆类③
无根潦④
。但欲搜、好语谢新词,羞琼报。
【注】①汉节东南:指卢国华时任福建提刑使。②旌纛:军中之旗。③易除殆类:指南宋朝廷中那些不以金人为意,专事享乐的人。④根潦:指浮萍。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节东南”几句写卢国华任福建提刑使时,乘坐四匹马拉的车子光彩满路,仕途上春风得意。 B.“须信是”几句写相信友人为官之处的七闽大地会有福星来到,也是期望友人在任能有所作为。
C.“庭草”两句描述卢国华做官闲暇时光的惬意生活,闲看秋草自生、秋阳照在榕树上而心满意足。 D.“但欲搜”几句紧扣标题中的“和卢国华”,写“我”现在只想寻找一些好的词语来答谢您的
新词。
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山西省大同市四中联盟体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论述到,一个国家“ , ”这样的国家就常常
会走向灭亡。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人们感慨秦朝灭亡的同时更应引以为戒,避免重蹈秦人覆辙的句子是
“ , ”。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中,登高望远,想到东吴的建立者孙权,不禁感叹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黄沙漫天的楼兰古城,是人类向大自然过度索取留下的深刻教训; 一方的都江堰,记录下中国人 利用自然的朴素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代塞罕坝人接力传承,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人类与生态环境互动的诸多事例,一遍遍警示和昭示我们: 、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已是必然选择。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生态创伤,也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如今,绿色生活方式已经是中国社会的新时尚,生态环保思想日益成为主流文化。垃圾分类制度逐步推进,绿色出行为“最后一公里”难题找到了答案,“地球一小时”等环保公益活动 ……( );保护环境的自觉,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滋润 妥善 杀鸡取卵 如日中天 B.润泽 妥当 以卵击石 如日中天 C.润泽 妥善 杀鸡取卵 如火如荼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