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昆山样本
作者:叶继红
来源:《群众·决策资讯》2016年第04期
昆山既是一个经济强市,也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截至2015年底,昆山市外来流动人口达170.1万人。作为农业转移人口重要组成部分的外来流动人口为昆山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昆山市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积分入学、入户,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近一两年昆山市通过积分入学、积分入户政策,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积分入学、积分入户是对正在实施的居住证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2015年,《昆山市新市民子女公办学校积分入学办法(试行)》发布,每项指标都有严格的分数细化标准。比如,拥有住宅房产权证得40分,满1年得1分,不足1年按月计算,最高不超过50分;取得中级技术职称或三、四级职业资格证得5分,取得高级技术职称或一、二级职业资格证得20分,文化程度大专以下得3分,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及以上分别得5分、8分、20分、30分;近五年内,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参加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组织或活动的,每次扣100分,等等。目前,”新昆山人“子女上学,既可以选择11所新昆山人子女学校,也可以选择其他28所公办中小学。据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昆山市计划学位数为45171个,积分入学可供学位数共计18209个(中小学幼儿园),户籍生占总学位数26920个。与此同时,《昆山市流动人口积分落户管理办法》也正在酝酿之中。积分制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方面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一方面使得外来移民能够有机会、有条件进入城市体系,享受市民待遇;另一方面又具有贡献导向,即鼓励流动人口对城市的社会经济作出贡献。 多种服务供给,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实施义务教育”两为主“政策。昆山市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政策,较早出台了《”新昆山人“子女在昆山就读实施意见》,目前70%的”新昆山人“子女在公办学校上学,”新昆山人“子女除交国家规定的费用外,借读费、择校费以及其他费用一律免交。
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服务。面对大量的外来就业人口,昆山市成立了”外来劳动力就业指导中心“和”新昆山人服务中心“,为非昆山户籍的外来人员提供就业指导、权益维护、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服务,将外来农民工纳入统一的就业管理与服务范围。为规范市场秩序,遏制拖欠工资行为,昆山市还出台了”昆山市建筑工人工资支付担保办法“等6个规范性文件,实行”外来农民工工资卡制度“。施工企业在施工前,必须提供工资支付保证,将保证金存入由市总工会监管的银行账户。为帮助”新昆山人“提升文化素养、掌握专业技能,从
2007年开始,昆山市在各建设施工单位陆续建立了694所农民工业余学校,通过开展安全知识培训、岗位技能培训、事故实战演练等提升其技能。
为外来流动妇女提供卫生计生服务。实施外来人口”关爱关怀“计划,是昆山市卫计委多年来推进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项创新服务工作,通过开展”母婴健康社区行“、百名医者进企业、计生百日行、在流动人口集居地开设”夜门诊“等活动,把真情化服务融入亲情化环境中,不断提升”新昆山人“的归属感。据悉,2015年共有11.9万余名外来育龄妇女参加了免费生殖道感染综合防治健康体检,有8700余名政策内生育的流动人口孕妇收到了优生优育疾病保险,有5200余名自觉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的流动育龄妇女拿到了奖励金。 集中居住,改善外来农民工的居住环境
为改善外来农民工的居住条件,早在2002年昆山市政府就制定了《昆山市外来人员”集居工程“实施意见》,动员企业用工实行内部集中居住,同时做好社会外来人员集中居住的宣传落实工作。昆山市的外来人员集中居住点建设形成了”三三制“的模式,即企业内部校园式、社会面上旅馆式、建筑工地營房式三种形式,以及高档次公寓型、中档次宿舍型、低档次住户型三个档次。尤其是高档公寓内,都配有电视、空调、卫生间、热水器等生活设施。集宿区内设有超市、网吧、文化活动中心,这都极大地方便了入住者的生活,让外来人口有了”家“的感觉。
外来人口实现集中居住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意义:第一,集体公寓或宿舍发挥了农民工保障房的作用,解决了农民工在外租房的麻烦。第二,集宿区良好的居住环境提升了农民工的生活质量,使他们体验和享受到了现代城市生活。第三,解决了外来人口在城乡结合部大量集聚而产生的违章搭建、环境卫生和治安问题,便于规范化管理。 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外来农民工的社会融合
为加快”新昆山人“的城市融入和社会融合,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昆山市将外来务工者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打造文化民生工程--”新昆山人文化俱乐部“,将其作为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延伸。昆山市《关于在外来务工人员集聚区建设新昆山人文化俱乐部的实施意见》要求,2012-2015年各区镇每年新增1个”新昆山人文化俱乐部“。目前已建成”新昆山人文化俱乐部“18个,另有16个正在建设中,范围遍及11个区镇,总面积达10.8万余平方米。文化俱乐部一般建在外来农民工居住、工作相对集中的群租楼、打工楼等附近,以方便他们的参与和使用。每个俱乐部都配备有文艺排练厅、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影视放映室、健身房、教育培训室等功能性房间,以满足新市民不同的文化需求。目前文化俱乐部已成为新昆山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有效解决了新昆山人”八小时以外无处去“的问题,也增强了外来人口对昆山的归属感。
昆山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一些做法走在全国前列,所积累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坚持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善待外来农民工。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外来农民工的辛勤劳动和默默奉献,作为回报,城市首先要本着开放的理念和开阔的胸襟接纳他们、善待他们,昆山市较早采用”新昆山人“的称谓来代替”外来农民工“,这不仅标志着政府施政理念上的变化,而且意味着外来农民工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从而能够激起他们更大的工作热情。其次,昆山市近年来通过各种方式逐渐加大针对外来农民工的公共服务力度,让他们共享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成果,并在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更强的幸福感,从而更好地融入城市,更加快乐舒心地在城市工作、生活。
创新体制机制,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是简单的一句口号,它需要有切切实实的行动。近些年来,昆山市先行先试,从居住证到积分入学入户政策,从集居工程到新昆山人文化俱乐部建设,不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果,彰显了政府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政府部门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支持和制度保障,确保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顺利推进。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心理等重要因素的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作长远谋划。昆山市在推进外来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中,从就业指导、教育培训、居住生活、社会保障、精神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谋划和全方位治理,相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才取得了今天的成效。
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江苏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