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微生物可经多种途径传播,不同微生物传播方式不同,需制定不同的隔离预防措施。微生物的传播途径有以下5种: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媒介物传播和昆虫媒介传播。
3. 飞沫传播是一种近距离(1米以内)传播。
4. 医用防护口罩:能阻止经空气传播的直径≤5μm感染因子或近距离(<1m)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而发生感染的口罩。
5.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
6. 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
四、是非题
答题说明:答题时在括号中写出答案, 对用“√”表示,错用“X”表示。
(错)1. 手卫生包括外科手消毒和卫生手消毒。
(对)2. 易感人群是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对)3. 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防护服可连续使用。 (对)4. 不同种类的病原体传染性不同,传播方式各异,微生物可通过多
种途径(空气、飞沫、接触、媒介物等)传播疾病,采用适宜和特定的隔离措施,切断传播途径,以预防疾病的传播。
(错)5. 可复用的医疗用品和医疗设备,在用于下一病人前,无需进行消
毒或灭菌处理
(对)6. 隔离技术是针对疾病传播的“三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
和易感宿主而制定的。
(错)7. 对确诊或疑似感染了接触传播病原微生物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
性细菌感染、皮肤感染等的病人,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预防,病室或床尾使用红色标识提示接触隔离。
(对)8. 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必须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
替代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对)9. 水龙头的开关水龙头最好是用肘式、脚踏式、红外线传感自动调
节开关
五、名词解释
1. 直接接触传播
是指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下,易感宿主与感染源或带菌者直接接触的一种传播途径。
2. 手卫生
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六、简答题
1. 请简述标准预防的具体方法与措施。
标准预防适用于所有病人的诊断、治疗、护理等操作的全过程,当医务人员每一次进行可能导致污染物的接触时,必须戴手套,有可能污染其他部位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标准预防的措施主要包括:
(1)手卫生:洗手和手消毒。 (2)戴手套,戴口罩。
(3)在可能发生泼溅时使用面罩、防护镜、穿防护衣,防止医务人员皮肤、黏膜和衣服的污染。注意防护用品的穿脱流程,穿脱过程中,肩以上的操作视为干净操作,从污染到干净的操作时,及时手卫生。
(4)污染的医疗仪器设备或物品的处理:
1)可复用的医疗用品和医疗设备,在用于下一病人前,根据规定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
2)处理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仪器设备时,要防止工作人员皮肤和粘膜暴露、工作服的污染,以防止将病原微生物传播给病人和播散至污染环境中。
(5)物体表面、环境、衣物与餐饮具的消毒:
1)医院普通病区的环境以及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包括床栏、床边、床头桌、椅、门把手等应定期清洁,遇污染时随时消毒。
2)在处理和运输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衣物时,应防止医务人员皮肤暴露、污染工作服和环境。
3)可重复使用的餐饮具应清洗、消毒后再使用,对隔离病人尽可能使用一次性餐饮具。
4)复用的衣服置于专用袋中,运输至指定地点进行清洗、消毒,并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污染。
(6)急救场所需要对病人实施复苏时,用简易呼吸囊(复苏袋)或其他通气装置代替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
(7)医疗废物应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与管理;
(8)职业安全及健康管理: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需重复使用的利器,应放在防刺的容器内,以便运输、处理和防止刺伤。一次性使用的利器,如针头等放置在防刺、防渗漏的容器内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锐器因未及时分类处理,而用手直接分拣锐器。
2. 请简述洗手的指征。
在医院内非紧急情况下,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均应认真洗手 (1)进入和离开病房前,在病室中由污染区进入清洁区之前。 (2)进行深部侵入性操作前,如脑室引流,胸腔穿刺等。 (3)护理每例特殊高危病人前,如严重免疫缺陷病人和新生儿。 (4)接触伤口,无论是切口、创口,或深部切口前后。
(5)处理污染的物品后,如接触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渗出物污染的物品。
(6)在护理感染病人或可能携带具特殊临床或流行病学意义的微生物(如多重耐药菌)的病人之后。
(7)与任何病人长时间和密切接触后。 (8)在高危病房中接触不同病人前后。
(9)戴脱手套前后;戴脱口罩前后;穿脱隔离衣前后。 (10)准备及分发病人食品或发药送水等。无菌操作前后。 3. 请简述口罩应用的注意事项。
(1)使用医用防护口罩或外科口罩时不要用一只手捏鼻夹,防止口罩鼻夹处形成死角漏气,降低防护效果,同时使口罩与面部有良好的密合。 (2)外科口罩应一次性使用。 (3)口罩潮湿后应立即更换。
(4)口罩受到病人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
(5)每次佩戴防护口罩进入工作区域之前,应进行密合性检查。检查方法为:将双手完全盖住防护口罩,快速地呼气,若鼻夹附近有漏气应按佩戴方法“步骤5”调整鼻夹,若漏气位于四周,应调整到不漏气为止。 (6)纱布口罩应保持清洁,定期更换、清洗与消毒。 4. 简述接触传播的分类与定义
是医院感染最常见和主要的传播方式,接触传播又可分为两类:
直接接触传播: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下,易感宿主与感染源或带菌者直接接触。
间接接触传播:易感者通过接触了病人的血液、排泄物或分泌物等体内物质污染的物品而造成的传播。被污染的手在此种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七、案例分析
某院灼伤科收治一名二度烧伤患者,创面培养示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
(1)应给予哪种隔离方式? (2)请简述具体措施。 答:
(1)给予接触隔离。
(2)接触传播的隔离预防:对确诊或疑似感染了接触传播病原微生物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性细菌感染、皮肤感染等的病人,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预防,病室或床尾使用蓝色标识提示接触隔离。
1)病人的隔离
①有条件的将病人安置在单人隔离间,无条件时可将同种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安置于一室。
②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
③减少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他病人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2)防护隔离
①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②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摘除手套后,洗手和/或手消毒。 ③进入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