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组织行为学课件内容学时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组织行为学

使用教材: 张德,《组织行为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教材:

1、斯蒂芬·罗宾斯,《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窦胜功等,《组织行为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3、关培兰,《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顾琴轩,《组织行为学》,格致出版社 5、张朝等,《心理学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6、陈国海,《组织行为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7、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 推荐书目: 1、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 2、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3、戴维·波普诺:《社会学》 4、樊新民:《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5、商界奇才传记:《杰克·韦尔奇传奇》《世界因你不同》 引言:

管理:有效支配和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管理要以人为中心。 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

对于管理者来说,技术技能和概念技能是必要的,但不充分。纯粹的技术知识

和概念技能只能使你达到某一个点,超过这个点,人际技能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要想管理好人,必须先理解人,必须对人性以及人的活动进行研究,组织行为学就是这样一门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的学问。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掌握组织、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以及组织行为的三个层次 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组织与组织行为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组织与组织行为

一、组织

1、组织的涵义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根据该界定,组织的存在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

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

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2、组织和管理

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

管理目标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管理工作的效果通过组织效率和组织效能来衡量

组织的发展演变是管理思想发展、管理技术提高的源泉

二、组织行为的涵义

组织行为:组织中人的行为。

组织行为可以从三个意义上来理解,或者说组织行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个体行为,个体行为是指处于组织环境中的个人的所作所为;

第二个层次是群体行为,个体总是生活与工作在群体之中,当个体处于群体中时,他们的行为与独处时是不同的,所以研究组织中人行为规律,不仅是研究单个人的行为,而且还要研究聚集在一起的人的行为规律;

第三个层次是整个组织的行为,也就是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的三个层次其实勾勒出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对个体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个体心理与行为的一般规律,如个性、知觉、价值观、态度与行为的关系等等。对群体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群体的结构与功能、群体的凝聚力、人际关系、群体的决策、群体冲突与沟通、群体动力理论、激励问题。此外,还有非正式群体的特点、成因、类型、作用和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等。对整个组织的研究包括分析组织结构、领导方式、组织文化等对组织成员心理和行为以及组织效率的影响,以期形成良好的组织氛围,促进组织管理效率的提高;探索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的原则和模式,促进组织不断完善和健康成长。

三、组织行为学的涵义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个体行为、群体行为、整个组织的行为,提高管理人员理解、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这个定义有三层含义: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工作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管理人员理解、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其本质是一门现代管理学科,是管理学理论中的重要分支,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是管理学的两大支柱,而组织行为学则集中了行为科学的主要成果;同时,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生理学等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也为组织行为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组织演变的必然结果,也是管理理论深化的产物。 一、早期研究与实践阶段

这一阶段又可以分为古代和工业革命时代两个阶段。

古代的组织管理实践和研究:人类对组织活动有效管理的历史已超过六千年,埃及金字塔、巴比伦古城、中国万里长城等宏伟的古建筑就是人类早期组织管理能力的生动证明。但受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组织规模条件的限制,对组织活动的管理基本上是建立在个人观察、判断和直观基础上的传统经验管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比较直观、简单。比如,中国古代关于“人性”的讨论,古希腊对于气质的划分等。尽管管理思想源远流长,管理理论却进展甚微。

工业革命时代的组织管理实践和研究:开始于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开创了现代文明的新时代,随着组织的创新——工厂制度的建立,组织管理难度加大,人们开始重视管理问题的理论研究,管理思想从经验直觉阶段进入了较系统的研究阶段。这一时期,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及教育改革家罗伯特·欧文进行了一系列组织管理实践活动,并首次提出关心人的哲学,为管理和组织行为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组织行为学的萌芽阶段 (古典管理理论时代)

19世纪后半叶,新的组织形式-公司制风靡世界,组织规模进一步扩大,组织创新迫切需要新的管理理论作保证。以泰勒为代表的一代管理者创造发展了一系列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和方法,构成了古典管理理论,使管理理论研究走上了科学轨道。古典管理理论主要由三个理论构成: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韦伯的“组织管理理论”,尤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最为着名。

古典管理理论时代,管理者只注重提高生产效率,对“人”的因素重视的不够,对人的行为的研究比较滞后。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励,工人活动得到发展。这种形势要求管理理论既要合理利用资源、提高效率,也要研究组织行为,协调劳资关系。所以,古典管理中后期出现了以探讨人的因素为主题的许多新成分。

比如被称为管理第一夫人的莉莲?吉尔布雷斯。她非常关心工作中人的因素。认为引起工人不大满意的,不是工作单调乏味,而是主管部门对工人的不关心;许多企业纷纷设立“福利秘书”职位,通过建议改善工作环境、住房、医疗、教育和娱乐设施等福利来给工人提供帮助。

在古典管理理论时代,重视人的地位与作用,强调关心人、爱护人、承认人是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利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这些行为管理思想的雏形已经现出端倪。

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阶段(行为科学时代)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大机器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资

产阶级盘剥工人的加剧,劳资矛盾日趋尖锐和激化,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管理学家察觉到以往的管理理论对人的因素重视不够,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出发,试图寻找新的管理方法。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人群关系理论的创立为组织行为学的产生提供了契机,人群关系理论的建立过程,大体上就是西方着名的霍桑试验的进行过程。

人群关系理论

人群关系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强调重视“人性”,即要把工人当作人而不是当作机器对待,人群关系理论的出现,使西方许多管理学家开始重视企业中对人的因素的研究,为管理工作和管理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同时为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的产生提供了契机;在人群关系理论的基础上,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行为科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诞生了。因为行为科学主要是围绕组织行为的一些课题发展的,所以目前把这个学科也称为组织行为学。

四、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组织管理理论和人力资源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组

织文化理论的不断融合。

首先是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在人群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一个新的学派--人力资源学派,其中心思想是:企业中发生的种种问题的根源在于未能发挥职工的潜力。管理者不能让员工承担更多的责任、满足员工的成就感,所以不能根本解决员工的积极性问题。

其次是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权变观点认为管理的对象和环境变化多端,简单化的、普遍适用的方案并不存在,必须按照对象和情景的具体情况,选择具体对策。 最后是组织文化的兴起,使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更为深入。组织文化理论带来了组织行为学和管理理论研究中的两个突破,即关于 “观念人”假定(人虽然有满足各种需要的渴望,但更有着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并自觉利用它们约束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和 “生活组织”假定(企业不仅是人们工作之处也是人们的生活场所,员工来到企业不仅是为了谋求物质利益,还要借助于企业来追求生活的意义和成功的途径)。组织文化理论的出现,使得人们对企业管理本质的认识从硬性的方法制度转变为软硬兼施的艺术技巧。

五、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使企业的组织和环境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新的组织形式(新组织)兴起。

新组织具有下列特点:网络化、扁平化、灵活性、多元化、全球化。

新组织的兴起,为组织管理理论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跨文化的沟通与冲突的解决、激发革新和变革、应对员工忠诚度减弱等等。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法:

1、实验室实验法

是运用专门实验仪器测试被测试者(个人或群体)心理特质和行为的研究方法,最大特点在于:研究工作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

优点:其控制条件严格,可以避免许多其他因素的干扰,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缺点:普遍性较差,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失真的情况。

2、现场实验法:

利用现存的机构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些因素和条件,验证某项假设,或检验某项变革所产生的效果而采取的方法。

优点:实验的有效性高,实验结果易于推广。 缺点:控制条件不方便,易受外界因素干扰。

二、现场调查法:

是研究者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运用一定的工具如:问卷、调查量表、电话访问等,对特定人群收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其行为特征或规律的方法。 优点:简单而且经济可行,现场调查的数据极易量化。

缺点:调查的形式不易于了解被调查者的行为;调查结果可能会因被调查者的防御心理而失真。

三、现场观察法:

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系统的观察、研究被观察者的行为,从而分析其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方法。

优点:使用方便,所得材料真实,应用广泛。

缺点:只能了解到一些表面现象,很难通过这些表面现象去进一步把握其本质特征。

四、案例分析法:

是研究者根据记录、文件、书籍等记载的某个群体或个人的活动资料,加以分析,从中推断群体或个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的方法。

优点:能尽快进入情境、比起大规模的普查要省时省力、是进行探索性研究的一种特别有效的方法。

缺点:案例过于概念化并带有明显的倾向性。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道德问题

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

组织行为学研究工作中经常发生工作道德问题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学习目标

掌握关于人的理论(人性假设理论、需要层次论)

掌握个体行为的一般规律(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熟悉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因素(态度、价值观、知觉、情感、意志、气质、性格、能力等)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关于人的理论 第二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 第三节 价值观与行为 第四节 知觉与行为 第五节 态度与行为 第六节 人格与行为 第七节 能力与行为 第八节 意志与行为 第九节 情感与行为

第一节 关于人的理论

一、人性假设理论

美国当代着名的组织行为学家埃德加·沙因在《组织心理学》一书中,对人性的假设提出了一种分类,认为管理活动中存在四种不同的人性观,即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假设。

(一)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是古典管理学家提出来的。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这一假设 认为人的行为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1、基本观点

(1)大多数人都是懒惰的,他们尽可能逃避工作。

组织行为学课件内容学时

组织行为学使用教材:张德,《组织行为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教材:1、斯蒂芬·罗宾斯,《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窦胜功等,《组织行为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3、关培兰,《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顾琴轩,《组织行为学》,格致出版社5、张朝等,《心理学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6、陈国海,《组织行为学教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b9j36gzbg8iiwn479cv9uewu2s0h401e4c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