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0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关检测试题A卷 附答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市(区县) 姓名 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 2020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关检测试题A卷 附答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儿童的自然”决定教育目的。这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属于( )。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国家本位论 D.生活本位论 2、在下列各种学习动机中,属于内在动机的是( )。 A.班级排名 B.老师表扬 C.家长鼓励 D.学习兴趣 3、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标志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科技发展水平 C.人口结构状况 D.基础教育水平 4、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规定的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性文件是( ) A、课程标准 B、课程资源 C、课程目标 D、课程结构 5、下列关于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说法错误的是( )。 A.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B.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是良好班集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C.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是成熟班集体的主要标志 D.在班集体组建阶段,同学们尽管形式上同属一个班级,实际上都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 6、学校应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小学生每天的锻炼时间不少于( )。 A.1.5小时 B.1小时 C.2小时 D.0.5小时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出自( )。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师说》

8、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效果的关系可以绘成( )。 A.波浪线 B.斜线 C.U型曲线 D.倒U型曲线

9、通过复习导入新课时,杨老师发现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不牢固,于是针对性的进行了补充讲解。这一教学过程具有( )。 A、预设性 B、生成性 C、启发性 D、随意性

10、学校教育的直接目标是( )。

A.推动社会发展 B.增强人的体质 C.增进社会公平 D.促进人的发展

11、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重点是( )。

A、道德知识的传授 B、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 C、道德信念的培养 D、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

12、新学期第一堂体育课张老师对学生进行了体能测试,以作为分组教学的依据,这种教学评价属于( )。

A.过程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个体内差异评价

13、小涛认为这次考试取得好成绩是因为自己运气好。依据维纳的归因理论,这属于( )。

第 1 页 共 5 页

A.稳定、外在、可控归因 B.不稳定、外在、不可控归因 C.不稳定、外在、可控归因 D.稳定、外在、不可控归因

14、悦耳美妙的轻音乐能使人产生春风拂面之感。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

A.直觉 B.错觉 C.幻觉 D.联觉

15、我国小学阶段。德育内容主要体现在( )中。

A.班级管理活动 B.思想品德课

C.全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D.班会和校会

16、根据奥苏贝尔对有意义学习的分类,如果儿童听到“鸟”或看到文字的“鸟”,就知道它代表实际的鸟,即使此时并未见到真实的鸟,儿童也能以语言或文字的形式在大脑中形成关于鸟的形象。这属于( )。

A.概念学习 B.命题学习 C.发现学习 D.抽象符号学习

17、在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变革中,义务教育制度产生于(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8、学生课文《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后,学生对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的精神有深刻理解,这达成的教学目标属于( )。

A.知识与技能 B.思维与创新 C.过程与方法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9、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B.智育与体育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0、在一项暑期夏令营活动中,天气炎热,同学们都感到口干舌燥,此时,小丽会因自己还剩

半杯水而高兴,而小悦则因只有半杯水而担忧,这说明情绪具有( )。

A.主观性 B.感染性 C.客观性 D.两极性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2、简述如何培养小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

3、简述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五年级小学生刘爱华,身体和智力均为良好,学习成绩平平,在班上处于中下水平。其父母虽是农民,但很重视子女教育,盼望她将来能考上大学。她也能听父母的话,决心好好学习,为父母争气。但由于对学习缺乏兴趣,上课总爱打瞌睡;尤其是对学外语有偏见,认为“我是中国人,不学外文照样可以生活”。老师提问“明白了吗?”她总是说“不知道。” 请结合这一案例,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 2 页 共 5 页

2、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晏子使楚》时的一个片段,阅读并回答问题。

师:我们看第一行有一个词:侮辱。同学们,这个词不但要读准,它也是我们课文中非常关键的一个词。那么你们知道,“侮辱”是什么意思吗? 生:侮辱就是羞辱,就是使对方难堪。

师:非常好!那么在这篇课文中,是谁想羞辱谁呢? 生:是楚王想羞辱晏子。

师:非常好!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文章的大概内容。但是有一些词,它可能和我们平时习惯的用法不一样。同学们,你们看,在最后一行有一个词:笑嘻嘻,平时我们说“笑嘻嘻”是用在什么情况下?

生:我很高兴的时候才会“笑嘻嘻”。

师:那么在这篇文章中,你结合到那个句子中读一读,请打开最后一页,在最上面的一行,找到那个句子了吗?谁来读一下?

生: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

师:那么在这个句子中,“笑嘻嘻”还是我们那个高兴的笑吗?笑得那么单纯吗?

生:我认为不是了,他是那种得意的感觉,他有意想侮辱晏子。所以他正好看到有这样的犯人是齐国的人,所以说他很得意。

师:噢!这种“笑嘻嘻”透着一种得意。 生:这种笑嘻嘻应该是嘲笑。

师:对,还有一种嘲讽的意味。还有吗? 生:讽刺的意味有一点。

师:对,是一种讽刺,是一种不怀好意。同学们,当我们把这些词的意思理解了,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课文了。我们一起把这些词读一遍。

问题: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

男孩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是啊,”保罗点点头说,“这是我哥哥给我的圣诞礼物。”

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保罗吃惊地看着这个男孩,不由自主地问了一句:“你愿意坐我的车兜一圈吗?”“当然,我非常愿意。”

车开了一段路,男孩转过身来,眼睛里闪着亮光,说道:“先生,你能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吗?”

保罗微微一笑.他理解男孩的想法:坐一辆又大又漂亮的车子回家,在小朋友的面前是很神气的事。但是,保罗又错了。

“麻烦你把车停在台阶那里,等我一下,好吗?”

男孩跳下车,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进了屋。不一会儿他出来了,背着一个小孩,显然是他的弟弟,看上去腿有残疾。他把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两个人紧靠着坐下。他指着保罗的车,说:“看见了吗?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新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坐了进去。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问题(一):请概括本文所阐述的故事并揭示寓意。

问题(二):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问题(三):设计本文的导入环节。

五、教学设计(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

1、阅读并作答。

给予是快乐的

圣诞节快到了,哥哥送给保罗一辆新车作为圣诞礼物。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从办公室里出来的时候.看见一个男孩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有时候伸手轻轻地摸一下,满脸羡慕的神情。

保罗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男孩,从衣着来看,他的家庭显然不宽裕。看见保罗在望着自己,

第 3 页 共 5 页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A

2、答案:D

解析:内在动机是指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学习活动本身能使学生得到情绪上的满足,从而产生成功感。内在动机提供了一个促进学习和发展的自然力量,它在没有外在奖赏和压力的情况下,可以激发行为。D选项正确。 3、D 4、A

5、【答案】C。专家解析:形成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成熟班集体的重要标志。 6、B

7、【解析】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的第15句。 8、D

9、[答案]B

[解析]生成性教学指的是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敫情和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的课堂状态。相对于预设式教学而言,生成性教学更强调学习的自主构建和教学的动态生成。题干中通过复习导入新课时,徐老师发现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牢固,于是针对性进行补充,这一教学过程具有生成性。故正确答案为B。 10、答案:D 促进人的发展 11、B 12、C 13、B 14、D

15、【答案】B。专家解析:小学思想品德课主要是针对儿童各个年龄阶段开展的一门专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思想品德课能够比较集中地、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重点是系统地提高认识、培养情感、指导行为。虽然课时不多,但它是学校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16、D 17、D 18、D

19、【解析】D。马克思认为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0、D

(3)任务促成的纪律。每一次任务都有其特定的纪律,有时某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使他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个人对活动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 (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就出现了。

2、答案如下:

①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 ②鼓励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③注重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④给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

⑤通过图文对照,引导学生想象 ⑥用神话图画培养学生想象力 3、答案如下:

(1)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主要指教师主要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具体实施形式:讲解教学方法;谈话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方法;讲读教学方法;讲演教学方法。

(2)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主要指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比较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具体实施形式:问题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发现教学法。

(3)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是指通过课内外的练习、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活动,使学生巩固、丰富和完善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实践能力。

(4)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媒体根据人接受信息的感官不同,可以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和交互媒体等。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答案如下:

可参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五个方面进行:①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启发学习的自觉;②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认识兴趣;③利用原有的动机的转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④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地满足和不断地引起学习的需要和学习的兴趣;⑤通过先进人物的榜样和教师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2、答案如下: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利用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训练,从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课文所要传递的主要思想和情感。“侮辱”一词是课文的主线,“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课文的初读感知阶段,教师让学生来说“侮辱”的意思,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也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为进一步深化阅读做好了铺垫。“笑嘻嘻”一词的教学,对“侮辱”一词的理解起到了深化的作用。教师先让学生说说平时在什么情况下“笑嘻嘻”,然后话锋一转,询问学生文中的楚王“笑嘻嘻”是不是平时高兴的笑,学生深入文本,发现这是一种讽刺和嘲弄,楚王“侮辱”晏子时的情形便随之浮现出来。学生真切地体验到了文本语言的真正内涵,文字背后的感情一下子流进了学生的心田。通过此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独具匠心的设计效果。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答案如下:

(1)教师促成的纪律。指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设置一个有结构的情境,即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结构。

(2)集体促成的纪律。指由群体压力而形成的纪律。从入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 4 页 共 5 页

五、教学设计(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

1、答案如下: 问题(一):

这篇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并被小男孩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精神所感染,也将关爱送给了小男孩和他的弟弟,从而深切地感受到给予的快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给予,学会帮助别人,并从中体会给予的快乐。 问题(二):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理解“给予、羡慕、兜一圈、富裕、不由自主、饶有兴趣”等词语的意思。

②能够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知道保罗、小男孩、小男孩弟弟的快乐从何而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描写来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感受保罗、小男孩的心灵,陶冶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

2.教学重点

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问题(三): 导入:

同学们.当老师表扬你时你什么心情呀?(很快乐、很高兴)但有一种快乐,不但表现在脸上,而且表现在心灵的感应,如春风拂过,涟漪荡开,这种快乐便是给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请同学们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给予为什么是快乐的?谁给予了谁?) 同学们的问题很好,前阵子有个小朋友到老师家做客,老师给他一根芝麻糖,他脸上便笑成了一朵花。这时来了个比他小的小妹妹,也盯上了那根芝麻糖,我让他分一半给小妹妹,你们猜怎么样?他自己也非常想吃,没有给小妹妹。

是的,这个小朋友还小,不懂道理,怎么说他也不乐意把得到的东西送出去。看来我们的课题《给予是快乐的》说起来容易,真正懂得它的意义是不简单的。课文中的保罗也是如此。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这个故事。

第 5 页 共 5 页

2020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关检测试题A卷 附答案

市(区县)姓名准考证号………密……….…………封…………………线…………………内……..………………不…………………….准…………………答….…………题…2020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关检测试题A卷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b9047tkp79nplx1m54t1j03v4iv5u00ao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