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运水》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尝试将不能运水的工具变为可以运水的工具,提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探索方法,乐于跟同伴分享。 3.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成功运水的喜悦。 活动重点难点
尝试将不能运水的工具变为可以运水的工具,提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防滑垫、水桶(大)、水桶(小)、塑料盆、瓶盖、没底没盖的矿泉水瓶、塑料膜、塑料篮、面巾纸、海绵、小毛巾、漏勺等;背景音乐。
2.经验准备:引导幼儿了解水有“流动”的特性,探索水的多种玩法。 活动过程
一、回忆玩水经验,激发探索兴趣。
提问:孩子们,都玩过水吧,什么工具可以运水呢?
提问:王老师今天带来了许多工具,你们来试试看,哪些能运水,哪些不能运水? 二、动手操作,探索能运水的工具。
1.幼儿自由探索,记录可以运水和不可以运水的工具。 2.小组分享探索结果
提问:哪个小组想先来分享。其他小组的结果有跟一组不同的吗?
提问:为什么塑料篮、漏勺、漏斗不能运水不呢?面巾纸、海绵、小毛巾为什么能运水呢?
小结:有洞洞的材料运水水会从洞洞处流出,所以无法运水;海绵、面巾纸、小毛巾这些材料能吸水,具有吸水性的材料可以运水。
三、小组合作,探索将不能运水的工具改装后能运水。 1.组合材料,将不能运水的工具变为可以运水的工具。
提问:孩子们,还想玩运水游戏吗?这次提高难度,想不想挑战!
提问:请你们把不能运水的工具进行改装,变成能运水的工具,敢于挑战吗? 2.自由分组探索运水的方法,并记录在白板上,教师巡回指导。 3.组织幼儿交流各组运水方法,教师将方法进行归纳。
提问:哪个组先来分享方法?
师: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啊!想到了这么多方法。掌声送给自己! 四、运用多种方法,组织幼儿进行运水比赛。
接下来我们来玩运水比赛,看哪一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运的速度最快、运水最多。 仔细听比赛规则:
(1)将起点盆里的水运送到终点的桶里。 (2)起点和终点的位置不可以移动。 (3)音乐结束,游戏停止,不可以再运水。 (4)不可以将盆里的水直接倒进桶里。 2.分组运水,自由体验。 3.分享运水方法。
提问:刚才最先完成运水的是哪个组?请说说你们的方法。 提问:孩子们,水量最多的是?分享一下你们的方法。 提问:我发现有的组盒子里一滴水也不剩,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教师小结:在运水的过程中,大家一起合作、想办法。只要肯动脑筋想办法,问题总会解决的。
四、活动延伸。
孩子们,今天回家后把运水的好方法分享给爸爸妈妈,跟他们在家里一起寻找更多运水的工具和方法吧!
大班科学活动《运水》学情分析
兴趣是推动幼儿感知事物的内部动力,只有幼儿对感知的事物和现象产生浓厚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探求知识、学习技能。大班幼儿处在学前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更加好奇好问,对大自然发生浓厚的兴趣,喜欢问“为什么”,“是什么”。而运水是孩子们喜欢玩的一个游戏,接下来我将追随着孩子们的兴趣,贴近孩子们自身的经验进行自然而然的引发,层层深入开展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始终坚持这个原则。
记录是科学探索中一种常用的辅助手段,幼儿用图表、绘画、照片、符号等方式来记录、表达自己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所见、所想、所知、所做,使探索过程具体化、可视化、操作化。大班幼儿已经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重要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发生的变化,同时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记录方法上也已具备一定的经验。因此,本节课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去观察记录事物的重要特征,关注事物变化的一些主要原因,帮助孩子获得新的经验。
不愿说或不敢说是大多数幼儿的普遍心理。其实,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每个幼儿在探索之后,都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纲要》提出,“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支持、鼓励孩子参与交流活动”。本节课我创造大班幼儿独立表现的机会,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帮助孩子实现交流的保障。通过经验分享活动,间接引导与帮助幼儿整理、提升经验,鼓励、调动幼儿参与交流活动的积极性。
瑞吉欧指出:相互交流、认知冲突、合作活动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在合作活动中,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同伴之间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他们互相帮助、共同探讨、共同合作,能促使不同层次的幼儿在参与中获得进步和成功。大班幼儿有了初步的分工合作意识。科学活动更有利于锻炼幼儿的合作能力,我努力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
大班科学活动《运水》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次活动《运水》是《山东省幼儿园课程指导教师用书》大班下主题《开心大王》中的一节活动。幼儿天性喜欢玩水,只要有时间、有机会他们总爱与水一起玩耍、做游戏。《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探索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为了彻底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尊重他们对水的兴趣,使他们能运用多种方法和不同的工具运送水,我设计了《运水》这节活动,
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更加充分感知水的特性的机会,让他们在玩水中积累更多的生活体验,充分体现“玩中学”这一教学理念,使幼儿在丰富适宜的环境中获得自然的发展。 教学理论依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研究的欲望。”为此我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材料,鼓励孩子们在实际操作各种材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幼儿自主探索的良好品质,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引导幼儿以综合的、真实的方式,在行动中学习,适宜的拓展、深化幼儿原有经验,进一步引发幼儿继续探索的愿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本活动坚持兴趣为先,不断变化互动方式,让幼儿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把幼儿引入持续探究的轨道。 教学目标
1.尝试将不能运水的工具变为可以运水的工具,提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探索方法,乐于跟同伴分享。 3.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成功运水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尝试将不能运水的工具变为可以运水的工具,提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施策略
1.题材选择来源于生活——“跳一跳可以够得着”。
活动题材的选择对于一个活动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实生活是幼儿科学知识的来源,运水活动就是选取了幼儿生活中最感兴趣的内容,既满足了幼儿探究的欲望,又让幼儿在操作探索中不断积累经验,接受新的挑战,从而激发幼儿进一步体验通过挑战后的成功和愉悦。
2.环节设计有挑战——“层层递进 环环相扣”。
本节活动由幼儿的生活经验开启,从联系他们生活经验的“运水”切入,每个环节以一个问题为中心,从区分运水材料——改装材料——运用材料,一步步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几个环节具有一定的层次关系,前一个环节是后一个环节的基础和铺垫,幼儿在每一个环节中都有递进性地经验提升,既满足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又发展和提高了幼儿的多种能力。
3.活动过程重操作——“动脑思考 合作探究”。
《指南》中指出“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支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因此,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在活动中设计了许多操作和探究的环节,鼓励幼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协商讨论、大胆猜想、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并运用改装的材料进行运水比赛,发现材料的特性,感受合作解决问题、挑战成功的喜悦。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也体现了幼儿科学教学的策略,以游戏为主线,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多途径多形式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幼儿敢探索、想探索、会探索、常探索,真正体验到科学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充分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理念。
大班科学活动《运水》课后反思
一、设计思路
我执教的内容是大班科学《运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科学活动旨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本节活动我以幼儿非常感兴趣的水为先导,以探究为主,通过猜想、实践区分运水工具,进一步引发思考,合作改装不能运水的工具,在运水游戏中充分感知水的特性,体验运水游戏的乐趣。 二、活动的亮点
1.内容选择“佳”——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玩水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活动,随着天气变暖,水管运水已经成为孩子们乐此不疲的游戏。追随着孩子们的兴趣我从幼儿熟悉且喜欢的水入手。活动中孩子们游戏热情非常高涨,在分组合作、动脑筋想办法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更多有趣的运水方法,学会了解决问题的妙招,这种优秀的学习品质为幼儿的成长奠定了基础,将更好的服务于幼儿今后的学习与生活。
2.环节设计“妙”——在于自主的探究交互
“自主”是培养科学素养的要领。皮亚杰曾说过:“知识的获得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或是来自于自己的经验,而是幼儿自己在活动中主动建构和“重新发明”的过程。”活动中,我注重让幼儿自主地在操作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幼儿通过多次操作探明运水材料的特点。活动中,我精心设计了四个环节:回忆玩水经历(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