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浅议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
力
摘要: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阅读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用阅读学习的方法、训练解应用题、阅读理解题来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学习方法;阅读能力
自从上学开始就离不开阅读,在一般人看来,只有语文、英语等文科类学科才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而数学是和数字打交道的,只需要记住公式、法则就可以了,根本无需这种能力。然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数学中的定理、概念表述都相当严密,如果不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是很难理解其中所包括的深刻内涵的。笔者发现,大多数的初中生的阅读能力是很欠缺的,尤其是农村初中的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更处于弱势。
“数学阅读能力”是指:学生在阅读数学书、数学题目等并领会其意图的一种能力。新课标认为:学生应“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在数学阅读中,学生正要完成这些步骤。而数学语言具有抽象性、逻辑性、严谨性,不如文学材料那么有吸引力,所以它的枯燥乏味就已经让一部分浮躁的学生退避三舍。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在数学教学中,笔者也积极尝试、大胆实践,下面就来谈一点自己的做法,以便与同仁交流。
一、激发学生阅读数学的兴趣 1.推荐课外读物
教师应向学生推荐趣味数学、脑筋急转弯、与生活数学相关的课外读物。一部好的课外读物往往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好的课外读物,并帮助和鼓励他们积极地阅读,可以使他们开阔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能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喜爱,使他们受到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的熏陶。 2.创设问题情境
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故而,在刚开始阅读时,教师应创设足以吸引学生,对学生而言有趣味性,又对新知识有联系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的状态调整到最佳的阅读前期状态。如《有理数的乘方》,通过预习,学生们基本能理解什么是乘方、幂、底数、指数,在此基础上提问-23与23的相反数相等吗?为什么?由此可以发现什么规律?于是学生会带着疑问再次富有兴趣地去阅读教材。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阅读要动口
数学阅读不同于读小说,快速浏览便知故事情节。数学阅读要对数学概念、定义、定理等知识反复咀嚼,准确理解。用口默读可以大大提高阅读的准确性 2.阅读要动手
一是动笔圈画。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号来表示不同的意义,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做到心中有数。如,在进行“文字题”、“应用题”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边读题边圈一圈题中出现的有效信息。
二是动手操作。教师应指导学生边看内容,边动手实践,通过亲身剪、拼、
折、量、摆、画、观察、比较、体验,感悟新知,深入理解。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学生通过对提供的素材折一折、画一画,在亲身体验中直观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三是动笔演练。读中演,尝试演算验证推理;读后练,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读,反思失误,总结经验,回顾内化,变“厚”为“薄”。 3.阅读要动脑
思考是对输入大脑的阅读文字信息的识别与加工。阅读中必有思考,要指导学生顺着教师依设计的导学提纲和阅读思考题,联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边读边思考,尤其对重难点内容要字斟句酌,咀嚼体味数学语言的内涵,探究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算理、思路,形成自己的见解。 三、通用阅读学习的方法,初步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学习方法作为众多学习方法中的一种,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这正如教学中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教学模式一样,阅读学习方法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学习内容与场合。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学习目标、任务、内容的不同,学习方法也应该有所区别,否则将事倍功半。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学习内容,适时提出阅读要求和采用有效的阅读策略,力求使阅读学习方法发挥更佳的效益。
如问题导读:在教学《中位数、众数的认识》时,笔者考虑到“中位数”概念的特殊性,在教学中摒弃了一般采用的讲授式教学,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拟定阅读提纲,通过探讨、交流、补充来初步感知它的意义。 笔者的学习提纲是:
1.教材引入了一个什么数? 2.使用这个数有什么优点?
3.这个数一般用来表示什么更合适?
4.你能尝试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中位数吗?
学生阅读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同时笔者也协调学生的发言,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找出教材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与段落,进行分析与理解。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完全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就是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理解的过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知道如果在一组数中出现偏大数或偏小数时,用平均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就不合适了,就需要引出“中位数”这个概念,在感受知识产生强烈需求的同时,也从中逐步体会到中位数的统计意义,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也初步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四、通过解应用题、阅读理解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要教会学生做应用题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应用题理解的难易程度,进行阅读示范,带领学生逐字逐句逐段进行阅读,每道题多阅读几遍。教师要引导学生首先应弄清应用题大致讲的是一个什么问题,然后教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去掉无关信息,指出一些关键词和关键数量,接着就是能根据一些日常的用语找出数量关系, 比如“甲是乙的多少倍”、“甲比乙多多少”用文字语言、图表语言、列式简化并理清各关键词和关键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数学阅读的要领,解决问题。以上的这道应用题,可以这样去分析,通过反复阅读题,可知道讲的是清运垃圾的问题,其中关键的量是“清运垃圾的总量、时间、效率”,而这些量都有“原计划和实际两组量”,接着找这些量这间的关系“时间=总量/效率,清运垃圾的速度比原计划提高了25%,结果提前4小时完成任务”。那么利用其中的
一个关系设出未知数,其它的量就相应地得出。根据清运垃圾的速度比原计划提高了25%,设原计划速度为x,则现速度为x(1+20%),因为总量是100,可以知道原计划的时间为,现在的时间为,由结果提前4小时完成任务可知,这样就可以求出x的值。通过对学生做各种应用题的训练,学生的阅读水平就会有所提高。 近几年中考出现的大量阅读理解题、实际应用问题,还有教科书上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中,都有大量生动、有趣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阅读理解和应用题,这些问题和内容,都很适合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比如,应用题的教学,在阅读的开始阶段,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编写好以阅读的思考形式提纲挈领,学生在阅读思考问题的引领下进行数学阅读。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应用题理解的难易程度,进行阅读示范,带领学生逐字句逐段进行阅读,指出一些关键词和关键数量关系,用日常语言、图表语言、列式理清各关键词和关键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数学阅读的要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想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曾指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由此可见,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必须克服急躁和功利心理,循循善诱、循序渐进,通过激发学生阅读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用阅读学习的方法、训练解应用题、阅读理解题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授人以渔”,才能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一旦学生有了较强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那么教师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红专.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探微[J].中学教学参考,2010(23).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青云中学 邮政编码:21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