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
(2014 ---- 2015学年 第 1 学期)
学院(中心、所): 教育科学 专 业 名 称: 心理健康教育 课 程 名 称: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论 文 题 目: 教育研究方法——实验法
授课教师(职称): 徐冰鸥(教授)
研 究 生 姓 名: 王琨、李鑫洁、牛羊 年 级: 2014级 学 号: 201421409006 201421409007 201421409009
成 绩: 评 阅 日 期: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4年 12 月 31 日
1
第八章 教育实验法
第一节 教育实验法概述
一、教育实验法的含义 二、教育实验法的起源 三、教育实验法的特点 四、教育实验法的功能 五、教育实验法的优缺点 六、教育实验的种类
七、教育实验法的一般步骤
第二节 教育实验研究的效度
一、教育实验的效度
二、教育实验研究效度的控制
第三节 教育实验研究的变量
一、变量及分类
二、自变量的控制 三、因变量的控制 四、无关变量的控制
第四节 教育实验设计
一、实验设计
二、实验设计分类分类
三、教育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 四、教育实验设计类型
五、真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 六、教育实验研究的意义 七、文献分享
1
第一节 教育实验法概述 第二节 教育实验研究的效度
一、教育实验法的含义
教育实验研究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或因素,人为地干预、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成因,揭示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教育实验法的起源
在传统的教育研究中,思辨的方法一直占主要地位。教育实验法是在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心理学中试验方法的运用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他把教育学看作应用心理学,虽然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毕竟在教育学中导入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其研究范围包括儿童身心发展及学校中其他实际问题。
其后,冯特的学生梅伊曼和同代人拉伊创立了实验教育学。主张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教育活动中儿童身心的状态,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三、教育实验法的特点
1.教育实验对象的特点 严谨性。教育研究对象是人。人的身心特点、年龄特征等都会对教育实验过程产生影响,情况复杂多变。因而,对教育实验条件的控制,要求更高,更复杂。
伦理性。教育实验应尽量避免失败,不能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2.教育实验环境的特点
真实性。教育实验主要采用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实验,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真实。
全面性。自然实验法条件控制困难,干扰较多。实验过程要全面、辩证地考虑问题。 3.教育实验周期的特点 长效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的反复实验。
主动性、控制性。为了提高教育活动的效率,要主动变革教育条件,探索有效的育人途径和方法。
4.教育实验结果的特点
量化的模糊性。教育实验中,人的精神活动千变万化,多是在人脑中,不便直接观察,也不便精确测量,难以获得准确数据。应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不能进行定量分析的问题,应进行定性分析,不能牵强附会。不能认为只有量化的教育实验才是科学的。教育实验的科学化不等于教育实验的量化。
四、教育实验法的功能
1.检验现有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2.检验自己的设想是否正确,以丰富和发展已有理论。
3.检验他人的成果是否有效,以便在引进时改造、变通、发展。 4.为新的教育理论寻找可行的操作程序。
2
五、教育实验法的优缺点 (一)优点
1.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建立因果关系最好的方法。
实验研究方法一般是纵向的,自变量和应变量之间有时间先后。 能够严格控制无关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能清晰地说明因变量的变化是由于自变量变化引起的。
2.获得自然条件下遇不到或难以遇到的情境
可以排除或抑制某些对研究有不利影响的因素。使研究者具有主动性。 3.可以重复验证
人为地改变条件,多次获得同一状态下的某些问题。从而提高研究的信度、效度。 4.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精密度 可以使研究者准确地、分别地研究事物的各个方面或组成部分。容易观察到某些特定因素的效果。 (二)局限
1.需要花较多人力,往往受实验设备及其他实验条件的限制。 2.对实验所需要的对象和环境的控制难度大。
对象是人,要像自然科学实验那样严格控制是不可能的。 3.对进行实验的或参加实验的人员有一定要求。
有些实验要求实验者熟练地掌握实验法的有关技术,需要训练有素。 有些实验需要有关单位、学校的配合和协助。 4.研究结果存在适切性问题。 由于需要对情境进行一定控制,与真实的教育环境存在一定差异,所得结论有一定人为性,未必符合教育实际。
六、教育实验的种类
1.单因素实验/多因素试验(按自变量数量划分) 在中小学教育研究中,单因素实验是常见类型。 多因素试验常用于一些比较复杂的课题研究。 2.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按任务不同划分)
探索性实验:探明造成某些现象的原因、操纵某些条件会引起什么效果。因子多,实验规模小,实验精度不高。为了探索一个新的教育规律或解决教育实践中的新问题。
验证性实验:以验证已取得的认识成果或实践活动方法为目的的实验。课题比较明确,有具体的假设和方案,为了验证假设是否成立、方案有怎样的效果。因素不多,实验规模大,控制要求高。
3.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根据实验控制程度、内外效度划分)
前实验:缺乏控制无关因子的措施,内部效度较差。被试不是随机分配的,难以推广到总体。
准实验:没有随机分派被试、不能完全控制误差来源,内部效度有一定问题。不打破教学班原有编制,使学校的教学工作按正常秩序进行。应用最广。
真实验:随机分派被试、完全控制无关因子、内部效度很高。但是教育实验一般不能打乱正常教学秩序,大多是在确定的班级进行,随机抽样很难做到,对无关变量(如学生疲劳、学习兴趣等)也很难控制。应用受限制。
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性,真正严格控制所有影响因变量的因素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教育实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实验,只能是准实验。
3
4.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 实验室实验:实验背景和变量相对容易控制,能够较清楚地观察自变量对应变量的影响。但许多内容无法在实验室中人工制造出来。
自然实验: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实验,不能完全控制无关变量。 5. 小规模实验/大规模实验
大规模实验:师生数量大、跨学区、跨地区,甚至遍及全国。
郭元祥认为,小规模实验是教育实验最有效的方式。小规模实验,保证实验过程中变量有序呈现、实验处理有效性,无关变量得到一定的控制。
七、教育实验的步骤 1.准备阶段
课题产生与选定 假设形成
进行实验设计。选择自变量,设计对无关变量的控制,规定对应变量的观测指标。 2.实施阶段
在控制无关变量的前提下,操作自变量,观察、测量并记录应变量的变化。 3.实验结果总结评价与应用推广阶段
(1)实验总结 将大量原始资料、数据归纳整理成易于处理和能够理解的统计图表,并进行必要的统计检验与统计控制。
运用科学原理与方法,对实验结果的原因进行解释。做出因果关系结论。
将实验探究过程与结果写成实验报告和学术论文。坚持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2)应用推广
任何教改实验总是在一定范围内有效。
实验成果推广应作整体规划,协调各方面力量,有步骤、分层次推进。避免一哄而上,造成大面积教育失误。
加强对实验教师的培训。
八、教育实验研究效度
1.内在效度: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的真实程度。表明因变量的变化多大程度来自对自变量的操纵。没有内在效度的实验研究没有价值。取决于对无关变量控制的程度。
影响内在效度的因素:
历史:实验期间,同时可能有其他事件发生。 被试成熟:实验期间心理或生理的变化 测验:前侧有助于后侧分数的提高 工具:前后测工具不同(如难易程度),测量者身心变化 统计回归:二次测量有向团体平均数回归的倾向。 差异的选择:未随机抽样和随机分派
受试者流失:实验期间被试迁居、退学、死亡
强亨利效应:实验过程中,控制组的被试不甘示弱,力图与实验组竞争,从而超水平发挥,使实验效果不明显
多因素交互作用:以上几种因素交互作用
2.外在效度:涉及实验结果的概括化、应用范围问题。表明结果的可推广程度。 影响外在效度的主要因素: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