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
《心理学》教案
王明珠
一、课程名称:心理学
教材:《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材中心 组编, 二、授课班级:12春学前教育①②班、12秋学前教育 三、辅导内容
第一次课:复习各章节重难点 第一章
1、心理学研究什么?(第2-4页) 要点: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为什么学习心理学对师范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8页)
要点:未来的教师只有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遇见学生发展的前景,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与教学措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学习心理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第7-8页)
要点:(1)学习心理学对于人们掌握哲学的基本原理,自觉地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心理学是以提供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知识来为人类各个实践领域服务的。 4、研究心理学必须遵循什么原则?(第10页)
要点: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的原则、实践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第二章
用实例说明闹事心理的器官。(第18页)
要点:(1)失语症患者的大脑;(2)无脑畸形儿的生存;(3)左右脑的协调 第三章
1、什么是注意?(第33页)
要点:注意是意识的选择性活动。意识的选择性活动具体地表现为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
2、在学习活动中,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如何表现?(第40页) 要点:(1)有意注意要与无意注意协调配合。有意后注意不能脱离与无意注意或有意注意的联系。在任何活动中,没有无意注意的支持,有意后注意就会失去活泼性,而缺乏有意注意的支持,则有意后注意会失去严肃性。(2)三者可以相互
word
替换。(3)三者可以相互转化。
3、注意有哪些品质?举例说明注意的品质对知识的掌握有什么影响?(导学第47-48页)
要点:注意的品质主要有注意的范围(一目十行)、注意的分配(一个人只有在完成听老师讲,看老师写,并同时动脑筋思考)、注意的紧张性(陈景润思考数学难题,走路碰树)、注意的稳定性(学生只有有了注意的稳定性,才能在45分钟的课堂中,完成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注意的转移(刚上完一堂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学生显然不能继续沉浸在语文的美妙意境,而应该把注意转移到第二节数学课学习中)。 4、怎样组织学生的注意与控制他们的分心?
要点:(1)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的教与学的方法。(2)超前控制;信号控制;提问控制;表扬控制。 第四章
1、什么是感觉、知觉?两者有什么联系与区别?(第58-60页)
要点:(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人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2)知觉的产生要以感觉为基础,但知觉是比感觉更复杂的心理反映形式;知觉比感觉复杂得多。
2、感觉、知觉是怎样分类的?举例说明某一类感觉或知觉在认识过程中有什么作用?(第60-65页)
要点:(1)感觉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和平衡觉、机体觉)。(2)知觉分为精确知觉、模糊知觉、错觉和幻觉。 3、举例说明某一感觉规律或知觉规律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第80-83页) 要点:如知觉的选择性,用差别突出要求学生掌握的那部分内容。 4、观察力与感知有什么不同?(第83页)
要点:(1)观察是一种主动认识对象的形式,而感知是由对象的特点或人的兴趣所指引的;(2)观察是知觉、思维和语言相结合的活动过程,而感知知识在分析器的综合活动中体现了思维和语言的作用,所以,观察比知觉更具有礼节性;(3)观察过程要求观察者保持稳定的有意注意,而感知过程不必有着一要求;(4)观察活动常常受到人的情感和意志的影响,而感知活动则较少受到这种影响。 第五章
word
1、什么是记忆?(第86页)
要点:记忆是人对事物的识记与保持所形成的知识经验,以再认或重现的方式在脑中的反映。
2、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人的记忆?(第87页) 要点:再认法、回忆法、再学习法
3、记忆有哪些类型?各种类型的记忆有什么特点?(第88-89页)
要点:(1)形象记忆。人脑对视觉、听觉和运动觉形象的记忆发展得最好,储存在脑中的这几种记忆映象的数量最多;(2)逻辑记忆。在其他记忆类型基础上形成的,是人类所独有的。(3)情绪记忆。是人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发展的基础,它也可以作为联想有关事务的起点。(4)运动记忆。通常识记时较难,但一经保持则不易遗忘。
4、记忆是以什么形式来存储知识的?(第89页) 要点:记忆表象、语词。
5、怎样解释遗忘现象?(第97页) 要点:消退说、干扰说。
6、举例说明记忆的某一规律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第103-107页)
要点:(1)要有明确的识记目的;(2)合理安排识记材料的数量;(3)根据材料性质,精心组织识记;(4)让识记材料成为直接操作的对象;(5)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6)合理选择识记方法;(7)运用尝试重现 第六章
1、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思维区别于感知觉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第115页) 要点:思维是通过一定的推理、判断间接地去反映客观事物,而感知识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就反映的内容看,思维概括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内部规律性及其必然的联系和关系,而感知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和外部联系与关系。 2、思维和语言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第117-118页)
要点:(1)联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记载和巩固思维结果的工具;(2)区别: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思维与客观事物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思维的内容是由概念组成的,而构成语言的材料是词。不同民族的思维规律是相同的。 3、不同的思维过程在人类的认识活动中各有什么作用?(第120-124页) 要点:(1)通过分析,我们才能具体地认识某个事物,并使这种认识从事物的表面开始深入到事物的内部。(2)通过综合,我们才能了解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与各种属性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使我们的认识更加全面与完整。(3)抽象是在脑中
word
把同类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而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 4、利用想象怎样创造出新事物的形象?(第127-128页) 要点:拼合、联合、夸张、典型化、猜想。
5、创造性思维与一般思维相比有什么特点?(第135-136页) 要点:非逻辑性和发散性 第七章
1、什么是情绪、情感和情操?(第15、153页)
要点: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情操是一种以满足社会性的需要为中心的、有组织的情感倾向,是持续发生的若干情感的统一。 2、情感与认知有什么关系?(第153页)
要点: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对事物的认识,就不能产生情绪和情感。人在认识事物过程中,随着对事物认识的不同,必然会体验到不同的情感,并随着认识的加深,情感体验也必然增强。 3、什么事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第160页)
要点:道德感是由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美感是由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理智感是由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4、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第166-167页)
要点:(1)提高对情感的认识;(2)创设培养情感的情境;(3)组织培养情感的实践活动;(4)提高情感的自我控制能力 第八章
1、什么是意志?意志与认识、情感有什么关系?(第169页、第171-172页) 要点:(1)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2)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为基础的;情感可以构成意志行动的动力。
2、少年期学生的意志品质有哪些特点?(第179-181页) 要点: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
3、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第182-183页)
要点:(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2)发展健康的情感;(3)发挥集体和榜样的作用;(4)教育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5)针对意志的个别差
word
异,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第九章
1、什么事个性和个性倾向性?(第185页、189页)
要点: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它是一个人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个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2、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195-196页)
要点:(1)启发学生学习的需要,加强学习目的教育;(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3)启发学生自觉培养学习兴趣
3、信念和世界观对个性发展的重要性如何?(第196-197页)
要点:信念是人们所遵循的与理想相联系的生活准则;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和态度,并指导着人的行动。 第十章
1、什么是能力?(第198页)
要点: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2、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对教学、教育工作有什么意义?(第223-224页) 要点:(1)依据气质类型的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2)根据气质类型的特征,进行知识、技能教育;(3)教育学生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
第十一章
1、如何以概念同化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第245页) 要点:先告诉学生“平行四边形是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接下来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1)新概念平行四边形与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四边形联系,使新概念纳入原有概念之中;(2)新概念与原有的有关概念比较,区分异同;(3)新概念平行四边形与其他四边形有关概念融合,组成一个整体概念。
2、在教学工作中,如何促进积极的歉意,防止消极迁移的发生?(第261-261页)
要点:(1)教材的组织结构与迁移;(2)理解与迁移;(3)学习的指导;(4)学习定势与迁移。
第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