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三朝”纵轴布置的阶 唐代的宫殿
大明宫,以太极宫为准则。 外朝(含元殿),中朝(宣政殿),内朝(紫宸殿)。
? 含元殿,依承天门“门阙”形制,即阙与主体建筑连成一体。全组建筑呈“凹”平面。 这种形式,直接影响五代洛阳五凤楼、宋代东京宣德门和明清故宫午门。 唐长安大明宫
长安城三大宫之一。建于634年,太宗李世民在位时,为其父李渊修建。 663年,高宗将其扩建,是唐代帝王最为显赫壮丽的建筑。
高宗时起,历朝多在此听政,二百余年间唐代的政令中枢所在。 ?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略呈梯形),面积约3.2平方公里。
?宫墙周长约7.6公里,共11座门,主街丹凤门大街宽达176米。40余处殿、台、楼、亭等基址,大多在城北太液池四周。
?大明宫南部为前朝,以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为中心组成。 ?含元殿
?唐长安城内最宏伟的建筑,举行重大庆典和朝会的地方。
?殿前东西两侧有翔鸾、栖凤二阁和通往平地的龙尾道。实测大明宫正殿夯土台基,高3米多,东西75.9米,南北42.3米,面阔11间,进深4间,各门宽5.3米。 ?麟德殿
?建于高宗麟德年间,故名“麟德”。 ?大明宫北部太液池之西的高地上,是皇帝召见贵族亲信、接见外国使臣和举行盛大宴会的地方。
?殿址南北长130多米,东西宽70余米。 明清的宫殿
明初太祖时南京宫殿、中都临濠宫殿;
明成祖建造北京宫殿,中国现存最伟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明清北京故宫:
明永乐十四年(1416)建。初,宫殿形制则遵循明初南京宫殿制度。现存故宫经明后期增减和清重建,已有很多变化。 宫殿所在地区称“皇城”。
?宫城形式为长方形,墙外52米宽的护城河,形成森严壁垒的城堡。 ?宫殿建筑,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金碧辉煌的彩画。 ?故宫有4门:正门“午门”,东门“东华门”,西门“西华门”,北门“神武门”。 ?面对北门,用土、石筑成“景山”,整体布局上,构成故宫的屏障。 ?依布局与功用分:“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 ?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
?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 ?故宫营建原则
?严格按《周礼·考工记》“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 ?整个建筑布置,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成一个整体。
?故宫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10种以上。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
?主殿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的建筑。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 第二节:坛庙
(1、概述部分;2、北京天坛;3、太原晋祠) 概述
古代帝王亲祭国家祭祀: 天地、社稷、宗祖 三大祭,分别独设: 天坛、社稷坛、太庙。
1、祭天——最隆重的祭祀,起源很早。 《周礼·大司乐》:“冬至日祀天于地上圜丘”。 皇帝例于每年“冬至”这一天祭天。
皇帝登位,照例也须祭告天地,以表示其“受命于天”。
2、祭社稷——原为中祭,等级不高;至唐代,才升等为大祭,改由皇帝亲自祭祀。 社稷,是土地之神,主管农业丰收。 社者,五土之神:青、赤、白、黑和黄。
稷者,农业之神。五土之神中特指“原隰之氏”——百谷之长,主管农业的神。 民间,则祭“土地庙”;后改为合祭天(帝)、地(帝)、水(帝),又称“三官”或“三元庙”。 3、祭宗祖——祭祀帝王祖先。
历代宗庙之制,唐夏五庙、商七庙、周七庙;
汉代,不仅京城立庙,且各郡国同时设庙,其数达176所。
大约魏晋时,宗庙由每庙一主变为“一庙多室、每室一主”型制。 魏宗庙有4室。晋有7室。东晋有10至14室,同时并设“祧庙”,为祭祀远祖的庙——称“远庙”。
唐代,定为一庙九室。明、清也沿袭唐代制度,另立祧庙之制。 ? 山岳河海祭祀
——从汉代起逐渐形成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的祭祀。
五岳:泰山——山东泰安岱庙;华山——陕西华阴县华阴庙;恒山——山西浑源县和河北曲阳县;衡山——湖南衡山南岳庙;嵩山——河南登封中岳庙。 五镇:中镇霍山、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北镇医巫 闾山、南镇会稽山。
四海:东海莱阳、北海山海关、南海番愚、西海永济 四渎:江渎成都、淮渎唐县、河渎永济、济渎济源 北京天坛
其址原为元代祭天之处。
天坛,创建于明初。当时地属郊外,至16世纪初增筑外城时,遂入城内。
其规制,仍保存明代初期的“天地合祭”的痕迹:平面北墙呈圆形,南墙呈方形,即象征天圆
晋祠圣母殿
晋祠,原侍奉春秋时晋侯的始祖叔虞。 圣母殿、飞梁是北宋,献殿是金代。
圣母殿,始建于北宋天圣间(1023—1031),崇宁元年(1102)重修。朝东,面阔7间,进深6间(实际殿身面阔5间、进深4间,加副阶周匝)。重檐九脊殿顶。平面中减去殿身的前檐柱,使前廊深达二间;内柱除前金柱外全部不用
第三节:陵墓 第五章:宗教建筑 第一节:概说
在我国古代层出现过多种宗教,比较重要的事佛教、倒角和伊斯兰教。其他还有摩尼教、祆教、天主教、基督教、本教......内中延续时间较长和传播地域最广的,应属自印度经西域辗转传来的佛教。他不但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建筑和艺术遗产(如殿阁、佛塔、经幢、石窟、雕刻、塑像、壁画等),并且对我国古代社会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大约在东汉初期即已正是传来中国。最早见于我国史籍的佛教建筑 第二节:佛寺、道观及清真寺
(1、佛教寺院--概说部分、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河北正定龙兴寺、天津蓟县独乐寺、西藏拉萨布达拉宫、云南傣族佛寺;2、道教宫观--山西芮城永乐宫;3、伊斯兰教礼拜寺) 佛教建筑概述 1、汉魏时期
①.最早见于史载的佛教寺院——洛阳“白马寺”,建于东汉明帝时永平十年(67)。
?白马寺的建筑型制“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魏书》卷一百十四(释老志) ②.公元2世纪末,笮融在徐州建“浮图祠”,“下为重楼,上累金盘”。
③.三国东吴时,僧人康僧会于赤乌十年(247),来建业传法,建阿育王寺及建初寺,此为江南佛寺建筑之始。 ④.汉代佛教遗迹
——摩崖石刻:连云港孔望山
——石刻画像:山东、四川等地汉崖墓或石墓 2、两晋、南北朝时期
①. 佛教建筑主要有:寺院、石窟和佛塔。 ②. 出现高层佛塔,如:永宁寺塔 ③. 出现“转轮藏” 3、隋唐、五代时期 ? 自两晋,佛经学说方面,“大乘教”渐据上风,随之出现了许多佛教宗派; ? 至中唐时,佛教“十三宗”均已形成;佛学思想研究达到空前繁荣。 ? 然而,对佛教建筑却没有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 隋唐佛寺特征
①.继承两晋、南北朝的传统,寺院平面布局以“殿堂门廊等”组成的“庭院”为单元。 ②. 寺院布局中,佛寺主体部分,采用“轴线对称式”布置。 ——殿堂,已渐成全寺中心。
——佛塔,退到一侧或后面,自成“塔院”区;或有建作“双塔”,立于大殿或寺门之前。 ③.佛寺“壁画”盛行。
本来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开始在殿堂和回廊的墙壁面上绘制各种“以经变为题材”的壁画。 公元七世纪,随着净土宗的发展和佛教进一步“世俗化”,各种壁画更为盛行。 ④.密宗佛寺中出现“观音像”和“经幢”。
⑤. 唐代晚期,佛寺中“钟楼”已成定制。一般位于寺院南北主轴线的东侧。 ⑥. 五代时,佛寺中出现“田字形”平面的罗汉堂。 5、两宋时期
律宗的寺庙,又增加“戒坛”。 6、元、明、清时期
元代,喇嘛教盛行,出现喇嘛教建筑。
——明清的佛寺,更加规整化,大多依中轴线对称布置建筑。沿中轴线: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配殿、藏经楼等。这时期,塔已很少;转轮藏、罗汉堂及经幢等仍有兴建,但数量很少。
——明代中叶,与“钟楼”相对应的南北轴线的西侧,建立“鼓楼”,以后遂成制度。 ——喇嘛教佛寺,是典型的“城堡式寺院”。主体建筑由门廊、经堂和佛殿三部分组成。全寺周围用厚实的城墙围绕。喇嘛塔和局部装饰的影响。
第三节:佛塔、经幢 佛塔与经幢
? “塔”概念和形制,源于印度“窣堵坡”(Stupa)。 ? “窣堵坡”藏置佛的舍利和遗物的实心建筑物。 ? 构成:台座、覆钵、宝匣和相轮。 早期的塔,受印度和健陀罗的影响较大。
后来,塔虽然仍藏舍利,但塔的功能、结构和形式,结合中国传统的楼阁建筑,创造了中国风格的“楼阁式”木塔——塔内不仅供奉佛像,还可以登临远眺。 佛塔有:经塔和墓塔。
中国佛塔的类型,大致可分五种: ①、楼阁式塔 ②、密檐塔 ③、单层塔 ④、喇嘛塔 ⑤、金刚宝座塔 ①、楼阁式塔 ? 山西省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 辽清宁二年(1056)建 ? 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唯一的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 ? 平面:八角形 ? 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 ? 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 ? 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外观为六层屋檐。 ? 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 ②、密檐塔 ? 登封嵩岳寺塔 ? 初建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塔顶重修于唐。 ? 现存最早的砖塔,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塔 ? 全国古塔中的孤例。 ③、单层塔 ? 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 隋大业七年(611)建,平面正方,高15.04米,全部用当地青石砌筑。 ? 内现存4尊圆雕佛像(东魏武定二年),造型简洁、刻工精湛,我国现存的佛教雕刻艺术珍品。 ? 整座塔除塔刹部分略有装饰外,塔体其他部分无明显的装饰,整体造型浑厚、古朴。 ④、喇嘛塔
? 北京妙应寺白塔 ? 始建于至元九年(1272),规制宏丽,至元二十五年(1288)竣工。 ? 寺内佛像、窗、壁都以黄金装饰,忽必烈及太子真金的遗像也在寺内神御殿供奉。 ? 至正二十八年(1368)寺毁于火,白塔幸存。 ? 明代重建庙宇,改称“妙应寺”。 ⑤、金刚宝座塔
?北京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 ? 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按照印度佛陀迦耶精舍(即:菩提迦耶金刚座)形式而建。 ? 现存为数不多,北京有: ? 西黄寺清净化城塔、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和真觉寺金刚宝座塔。
第四节:石窟、摩崖造像 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 第一节:概说 一、传说的园林
?昆仑神话——黄帝的“玄圃”或“悬圃”; ——西王母的“瑶池”;
?蓬莱神话——海上仙山(海市蜃楼); 二、园林类型 1、按地域分类 ①南方园林 江南园林 岭南园林
②北方园林:京畿园林、鲁中园林
2、按民族分类:维吾尔园林、藏族园林
3、按使用者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院园林、 祠庙园林、书院园林等 三、园林发展分期
①萌芽期:殷商以前,传说园林与祭神囿苑; ②生成期:两周秦汉,游娱园林与山水比德审美; ③转折期:魏晋南北朝,自然美学与模拟山水园林; ④成长期:隋唐宋元,类型体系完善与诗画境界;
⑤成熟期:明至清中叶,技艺精湛完备与园林景象写意,园林精神升华; ⑥衰落期:清中叶后,奢华繁缛与集锦仿写园林。
第二节:明清皇家苑囿 皇家园林 ?西苑
?明代最大苑囿,基本山水构架乃元代万岁山太液池。后来燕王府也作为苑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英宗时,对西苑进行了首次规模较大的改造。
?嘉靖、万历年间西苑又经不断的增筑改建,渐渐改变了原先以天然野趣为主的特色,人为的痕迹日趋明显。
?明代皇家园林具有两个较为显著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