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数据中的中英历史(12分)
18世纪的中英对比图
——刘瑞中《18世纪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估计及其与英国的比较》 问题:
(1)依据上图,对比中英两国的经济发展状况。(4分) (2)思考造成这种变化的历史因素?(8分)
39.改造世界的世纪(14分)
有学者认为:19世纪是一个改造世界的世纪。请运用史实阐述这一观点。(14分)
40.过渡时代
欧洲各国自二百年以来,皆过渡时代也,而今则其停顿时代也。中国自数千年以来,皆停顿时代也,而今则过渡时代也。
中国自数千年来,常立于一定不易之域,寸地不进,跬步不移,未尝知过渡之为何状也。虽然,为五大洋惊涛骇浪之所冲激,为十九世纪狂飙飞沙之所驱突,于是穹古以来,祖宗遗传、深顽厚锢之根据地,遂渐渐摧落失陷,而全国民族,亦遂不是不经营惨澹,跋涉苦辛,相率而就于过渡之道。故今日中国之现状,实如驾一扁舟,初离海岸线,而放于中流,即俗语所谓两头不到岸之时也。语其大者,则人民既愤独夫民贼愚民专制之政,而未能组织新政体以代之,是政治上之过渡时代也;士子既鄙考据词章庸恶陋劣之学,而未能开辟新学界以代之,是学问上之过渡时代也;社会既厌三纲压抑虚文缛节之俗,而未能研究新道德以代之,是理想风俗上过渡时代也。
——梁启超:《过渡时代论 》(1901年6月26日)
问题:
(1)欧洲的“过渡时代”与中国的“过渡时代”各指什么?(4分) (2)概括梁启超所论的中国过渡时代的内容。(6分) (3)你如何看待梁启超的“过渡时代”?(15分)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 1 B 11 A 21 B 2 A 12 C 22 B 3 C 13 B 23 C 4 C 14 B 24 B 5 C 15 A 25 D 6 A 16 C 26 C 7 B 17 B 27 C 8 B 18 C 28 A 9 C 19 B 29 D 10 C 20 D 30 C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l、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得分 31 32 33 34 35
二、非选择题(共75分) 36.英国《自由大宪章》(12分)
(1)水平1:结合背景全面概括材料的历史信息。(6-8分)
13世纪以来,王权的不断加强与社会各阶层形成矛盾冲突,通过大宪章,王权在各方面受到了严格限制,造成了有限王权的现象。这主要体现在:征税权上,规定国王未经贵族组成的会议讨论,不得额外征税;在个人财产权利方面,保护私有财产权,未经自由民同意,不得破坏其私有财产权;在自由民权益方面,未经司法审判,不得破坏自由民的人身自由和正当权益。
水平2: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得出结论。(3-5分) 水平3:脱离材料进行回答。(0-2分) 王权加强;有限王权;等级君主制。
(2)水平1:依据所学史实运用核心知识全面回答。(4分)
1、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损害了有限王权的政治传统,受到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挑战,他们以议会为舞台,发动了英国革命。2、光荣革命后英国通过《权利法案》正式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
水平2:不能运用核心知识结合所学史实全面回答(2分) 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
37.宰相与皇帝的博弈(12分)
(1)水平1:能够依据材料进行直接概括(4分)
3分 D C C C C 1分 A B A A B 1分 B D D B D 0分 C A B D A 科举制度,内部选拔。 水平2:脱离材料进行概括。(2分) 科举制度
(2)水平1:依据材料,挖掘出较深层次特征。(2分) 皇权受到相权的制约;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水平2:仅描述现象,表述不完整。(1分) (3)水平1:运用核心知识简要阐述。(6分)
针对藩镇割据问题,形成内重外轻的重要方针;中央官制由三省六部制发展为文官体制;形成了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 水平2:仅列举史实。(2-3分) 38.数据中的中英历史(12分)
(1)水平1:比较完整概括材料信息。(4分)
中国的国民收入总值远超英国。中国的人均收入没有明显变化,英国的人均收入急剧上升,增长速度远超中国,
水平2:叙述不完整,表述不清晰。(0-2分)
(2)思考造成这种变化的历史因素(8分) 水平一:能够从多个视角完整叙述。(6-8分) 视角:
中国因素 英国因素
政治 君主专制 君主立宪 经济 重农抑商 工业革命 文化 文化专制 启蒙运动
外交 闭关锁国 殖民扩张 示例:康乾盛世是中国社会在传统农耕文明框架内纵向维度的继续,绝非横向维度的主流文明或发展方向。从纵向来看,其盛世规模只有量的积累而没有质的改变,而且君主专制制度之下潜伏着重重危机。从横向来看,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相比较英国资本主义现代民主制度已经落后与腐朽;经济上,依旧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英国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则孕育着工业革命;文化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大兴文字狱,阻碍社会进步,而英国启蒙思想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引领思想解放潮流。而面对日益明显的中英差距和英国对外扩张的态势,中国统治者却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和朝贡外交,这使中国丧失了最后了解并跟上英国的机会。 水平2:视角不全面,叙述不完整。(3-5分) 39.(14分)
水平1:运用核心知识进行全面阐述(10-14分)
工业化浪潮推动了现代化的世界进程,加速了世界整体化进程。
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现代工厂诞生。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大企业与垄断资本的形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政治:资本主义主要国家相继通过改革或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推动了各国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思潮由空想走向科学,科学社会主义诞
生。
国际格局:在工业革命推动下,形成了以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为主导和中心的现代世界体系。 水平2:仅列举史实进行阐述(6-9分) 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世界市场。各国革命; (1)水平1:能准确回答问题。(4分) 欧洲: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 中国: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
水平2:仅罗列相关史实(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 其他答案。(0分)
(2)概括梁启超所论的中国过渡时代的内容。 水平1:能运用核心知识进行回答,归纳完整。(6分) 政治上:专制主义出现危机,政治民主化运动兴起。 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企业兴起
思想文化上:儒家思想受到冲击,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兴起。 水平2:归纳概括不确切,不完整(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 其他答案。(0分)
(3)你如何看待梁启超的“过渡时代”?
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观点(4分)
水平1:能够把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嬗变投放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然性和曲折性等时代主题下进行看待和诠释。(4分)
深受西方社会进化论的影响梁启超立足于近代中国面对的千年未有之时代大变局,感受到了中西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性脉动,深刻认识到两种社会发展的不同特征与实质,识到身处资本主义工业化浪潮席卷中的中国社会变化的必要性与艰难性。透析到了近代中国不得不拖着沉重的历史沉珂而举步维艰地突破“停顿”,在体现了他对中国“过渡”的方向性选择与时代艰难性认知的同时,更凸显了先进的知识分子们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爱国心切与切身求索。 水平2:能依据材料就梁启超的思想认识提出观点。(2分)
梁启超看到了近代中国与西方国家发展的不同道路和方向。认识到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必然与艰辛。
水平3:脱离材料,或罗列材料,复述教科书的观点。(1分) 评分项二:史实(4分)
水平1:能提取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梁启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情势等史实
建立联系。(4分)
水平2:能从材料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3分) 水平3:能从材料中提取直接的信息。(2分) 评分项三:论述(5分)
水平1: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述。(5分)
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3分) 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1分) 水平4:回避问题(0分) 评分项四:组织(2分)
水平1:叙述成结构(2分) 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1分)
参考性文章。
极富历史感的梁启超深受西方社会进化论的影响,感受到了中西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性脉动,深刻认识到两种社会发展的不同特征与实质,意识到身处资本主义工业化浪潮席卷中的中国社会变化的必要性与艰难性。
欧洲各国近代二百年来,浩浩荡荡地走上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道路,迈入工业社会。同时又以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等手段进行全球性的殖民扩张。19世纪中叶,在西方坚船利炮的轰击下,天朝开始崩溃,中华民族出现危机。西方列强以不平等条约体系挟持着中国抛却数千年来建构的中华帝国的天下中心意识,被迫融入西方工业化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这也在客观上推动着近代中国逐步由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社会迈进,以西方为参照进行社会转型,走上“过渡时代”,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必然性和方向性。
但是,处于数千年来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华帝国,在专制主义和伦理纲常禁锢下,历史的车轮徘徊不前。“寸步不进,跬步不移”。面对着十九世纪资本主义 “狂飙飞沙”的驱赶,被轰出中世纪,渐渐地进行“过渡”。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实现变革和转型,谈何容易,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于是梁启超所处的中国时代正是像一叶扁舟置于中流,两头靠不着岸。在西学冲击下,梁启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揭示。从政治体制角度来说,人们已然愤恨于君主专制的愚民之深,但是民主化与法治化还未能确立;从思想教育角度来说,文化知识分子已然对脱离社会实际的空洞学问而深恶痛绝,但是新式的思想文化和教育制度未能确立;从社会习俗与礼仪角度来说,人们对于传统伦理道德纲常和体现等级观念的社会礼仪心生厌恶,但是西方近代以来体现平等意识与进步观念的礼仪和规范未能取而代之。上述三个方面都体现了近代中国的过渡时代特性,也反映了社会转型的艰辛与困厄。
梁启超立足于近代中国面对的千年未有之时代大变局,透析到了近代中国不得不拖着沉重的历史沉珂而举步维艰地突破“停顿”,在体现了他对中国“过渡”的方向性选择与时代艰难性认知的同时,更凸显了先进的知识分子们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爱国心切与切身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