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控试卷
高三历史
(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20分钟) 2016.1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盛产于某河流域的一种水生植物,在古代,其茎经烘晒、压平和磨平之后作为书写材料。此地域是
A. 两河流域 B. 尼罗河流域 C. 印度河流域 D. 黄河流域 2.“在纷乱的春秋战国时代,他们想通过个人道德修养来恢复秩序和社会和谐”。“他们”是 A.孔子、孟子 B.老子、庄子 C.韩非、李斯 D.荀子、墨子 3.刘邦看到秦短命而亡,认为这是由于王室孤立无援的结果。于是 A.实施政令由急切苛刻转为宽简舒缓 B.践行以道为主兼采儒、法统治思想 C.继承郡县制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 D.创设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监督控制
4.右图是某同学的历史笔记,记录了一历史事件的重要信息。他的学习内容最有可能是 A.孔子创办私学
B.齐国设“稷下学宫” C.汉武帝设立太学 D.隋朝开创科举制
5.犹太下层民众反抗罗马帝国暴政和追求自由平等的社会运动发生于右图的 A.① B.② C.③
地 D.④
中
6.1086年,英王威廉一世召集直接封臣及其所属的海
主要封臣,令这些人一律向他行臣服礼并宣誓效忠。此举意在
A. 集中与加强君主权力 B. 巩固与强化封建等级 C. 建立与完善分享机制 D. 强调与突出君主专制
7.“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破英雄百万师。”此诗描绘了 A.牧野之战 C. 安史之乱
B.赤壁之战 D. 靖康之变
这种
8. 如右图所示,中国某地出土的陶俑,在服饰上呈现鲜明的变化,变化符合下列哪一改革的特征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唐蕃和亲 D.王安石变法
9.观察《玄奘西行图》,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①事件处于开元盛世 ②路线以长安为起点 ③此行承载文化交流 ④唐朝势力已达中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这一看法 A.客观中肯,切中时弊 C.过于拔高,服务现实 A.应付清军入关 B.抵御英国侵略 C.发兵攻占台湾 D.加强西藏治理
12.右图所列知识结构,符合下列哪一古代地域文明的 特征
A.古典时代的雅典 B.古代伊斯兰世界 C.中世纪的西欧 D.东汉后期的中国
13.下列现象,出现在英国伊丽莎白女王(1558-1603年在治时期的是
A. 议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B. 授权商人组建垄断贸易公司
C. 在全世界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D.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B.背离事实,无端歪曲 D.标新立异,创新史观
实国
11.造成右图中军费开支激增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位)统
14.1498年5月20日,达·伽马率领船队抵达卡里库特,从而正式开辟了欧亚之间的海上直通航路。卡里库特位于 A.美洲
B.印度
C.中国
D.非洲
15.在近代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对人的认识首先形成如右图所示A.文艺复兴 C.启蒙运动
B.宗教改革 D.社会主义
的是
16.在英国圈地运动中,许多中小贵族在所占土地上使用雇佣劳用资本主义的方式经营农牧业,从而演变成 A.资产阶级 C.新贵族
B.世俗贵族 D.地方乡绅
动,
17.霍布斯认为专制君主必须履行的职责有:“保卫和平,防止外论基础是 A.政治分权 A.霍布斯
B.社会契约 B.洛克
C.君权神授 C.伏尔泰
D.人民主权 D.卢梭
18.在思想上激烈反对天主教会,倡导信仰自由,在政治上主张进行温和改革的启蒙思想家是
敌入
侵,保护公民的权利。如果不能保障和平与安全,就应该由新的统治者来代替他。”这一思想的理
19.到1786年初,美国全部债务合计超过4200万美元,而在1781-1786年间,各州一共上缴50万美元。这反映当时须 A.推翻殖民统治
B.加强中央集权
C.巩固邦联体制
D.维护国家统一
20.某政治文件规定:“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并宣布“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护人的自然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该文件是
A.《法国民法典》 B.《权利法案》 C.《独立宣言》 D.《人权宣言》
21.“它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国际性的著作,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这本著作是 A.《资本论》 在
A.强化沙皇专制 标志是
A.王政复古,倒幕维新 24.右图“?”处应填写
A.完善了精细分工的“手工工场” B.创造了机器工厂的“蒸汽时代” C.形成了垄断资本的“钢铁时代” D.开创了注重实验的“科技时代” 25.1840年3月,英国议员格兰斯顿说:知道······在起因上还有比这场战不义的战争,还有比这场战争更加国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此话表明反对
A.中国闭关政策
B.中国禁烟政策
C.英国通商政策
D.英国战争政策
?B.《共产党宣言》 C.《国富论》 D.《政府论》
22.在克里米亚战争败于英法之后有俄国开明绅士认为:“文明现在正在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其意
B.废除农奴制度
C.实行民主共和
D.推行君主立宪
23.1868年,明治政府颁布《五条誓文》,第一条:“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此条文最终实现的
B.版籍奉还,废藩置县 D.殖产兴业、文明开化
C. 召开议会,颁布宪法
“我不争更加想使我该议员26.西方国家曾以“为非正规雇佣军分队提供外籍军官的方式”反太平军战斗,由此出现了 A.湘军 C.洋枪队
B.淮军 D.新军
节日名称受难日假复活节假西历4月1日略参与端午节半假略中秋节半假略感谢日假圣诞节假西历元旦略12月25、26、27日1月1日27.右图为上海《圣约翰书院院历》(1904年3月至1905年1月)书院放假节日,这一现象说明了 A.上海开埠 B.教育创新 C.中西融合
所载D.西书翻译
28.右侧是清政府于1875年出具的“中英对照上海江海新关凭单。造成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条约依据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29.《辛丑条约》签订后,英国公使曾说过一句话,你认为他讲的会是
A.我们可以进入中国内地销售商品了 B.我们可以坐火车直接进入北京了 C.香港终于全部是我们的殖民地了 D.我们可以在中国北京驻扎军队了 30.1911年10月12日,《申报》对武昌起义报道:“其不畏杀戮,不惧艰难,勇往任事,则固中国难得之少年也。”可见该报对于武昌起义的态度是
A.同情 B.蔑视 C.敬佩 D.怀疑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l、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在雅典,富裕公民必须履行广泛的公益捐献义务,如与战争有关的负责装备战舰,负责与祭祀、举办节日庆典有关的各项活动,同时又将其剥削所得的一部分拿出来,供公民中的贫穷阶层分享。这深刻揭示了
A.财富分享推动了雅典社会进步 C.公民的贫富分化造成城邦分裂
B.富裕公民的捐献增强公民内部团结 D.集体意识是城邦政治的重要保证
32.高丽成宗时代(981年-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C.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D.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33.19世纪末,德国人提出“三B计划”,即建立连接柏林——君士坦丁堡——巴格达的铁路,“成为架在英属印度上面的一把利剑”。此事遭到英法俄的激烈反对,德国计划未能实现。这一历史事件反映了
A.德国积极谋求争霸世界 C.列强瓜分世界矛盾重重
B.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尚未形成 D.英法俄重视中东的战略利益
34.“光荣革命”以后的政治制度在英国叫做“旧制度”。……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对此理解最完整的是
A.革命后的旧制度是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 B.工业革命推动英国政治制度的不断创新 C.民主化和工业化在历史动态中交相前进 D.经济变革必须符合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 35.邮票的使用可以反映特定历史时代的特征。右侧大清国邮票如此使用,最能反映出
A.列强控制中国邮政 B.近代中国邮政起步 C.政权转换之间应急 D.社会生活方式转变
二、非选择题(75分)
36.英国《自由大宪章》(12分)
1215年,英国社会各阶层联合起来胁迫横征暴敛的英王约翰签署大宪章。部分条款如下: 第14条:如果国王因某个事项,譬如对外战争,确实需要附庸们的经济支持,需要额外征收税赋,必须召开由教会主教、修道院院长和贵族参加的全体会议讨论决定。
第30条:未经自由民同意,任何郡长或执行吏都不得擅取其车马作为运输之用;王室不得强取他人木材建筑城堡等。
第39条:任何自由民,如未经同侪(地位相当的人)的合法审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问题:
(1)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当时英国王权的认识。(8分)
(2)从17-18世纪英国政治看,大宪章的历史价值何在?(4分)
37.宰相与皇帝的博弈(12分)
(宋)英宗即位之初,想直接提拔进士及第的苏轼为知制诰,担任他的秘书官。(在宋代,知制诰再进一步就是翰林学士,是精英中的精英,宰相与执政大臣多由此出。)不过,皇帝的提案却遭到宰相韩琦的反对,认为这样提拔过快。英宗又提议让苏轼担任记注,韩琦又反对,说这跟担任知制诰差不多,不如给个帖职。即使是这样提议,韩琦也还是附加了条件的,让苏轼参加考试,英宗只得依从。结果,苏轼考得还真不怎么好,勉强过关。 问题:
(1)依据苏轼经历,概括北宋中央官员的产生过程。(4分) (2)通过宰相与皇帝的博弈,概括北宋政治的特征。(2分) (3)与唐相比,北宋的中央集权出现了怎样的变化?(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