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更新题库-1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15年下学期(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更新题库

绪论

1.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1)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从18世纪60年代起,一场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兴起了,这就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这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接着法国、德国等国也相继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胜利,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引起了生产方式上的重大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19世纪30—40年代,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等欧洲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占据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步入比较发达的阶段。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引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合理性的怀疑,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绶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随着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地成长、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19世纪30至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1831年法国里昂发生了第一次工人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 1838年英国发生了第一次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发生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英国、法国、德国的三大起义,表现了无产阶级高度的政治觉悟与英勇精神,显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斗争上的威力,标志着作为历史发展主要动力的无产阶级已经独立地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它说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践在早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特别是还没有形成与其历史任务相适应的理论。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

(3)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在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在于马克思恩格斯毕生事业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之间的紧密联系。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阶级斗争,投入到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无产阶级队伍的活动中去,同工人运动中的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不懈的斗争。他们毕生的使命都和发展、壮大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4)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经验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失业,民主生活权利的大量剥夺,无情的经济战争,社会权益得不到保障,外债和相关机制的恶化,军火工业及其贸易,核武器的扩散,种族间的战争,幽灵般的国家(如

1

黑手党、贩毒集团等等),国际法以及相关机构的非正义状态。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适用性。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于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现实社会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并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人民一举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1[6]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都产生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进程中,也都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服务的。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纠正了探索进程中的错误,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没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没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确指引,就没有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辟。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及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集中了亿万人民的智慧,汲取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它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第一,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历史上的唯物论进行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对物质概念作出了全面准确的科学界定。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吸收了其物质观中的正确论点和思想,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时候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2[5]。这样就明确

2

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3[6]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列宁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是相对的,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意识不可能成为与物质绝对对立的另一种本原。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人类还有很多未知事物和难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之间的区别只是未知与已知,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实践与意识为转移的,我们对未知世界只是不知其情状,其存在并不是未知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它们迟早必定为人们所认识。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不管物质的形态、属性和结构多么特殊、复杂和多变,它们都永远保持着客观实在这一共同的根本属性。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有限中掌握无限,这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

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在自然科学领域中,随着一系列以研究发展过程为特点的新兴学科和一系列以研究不同的过程和领域之间的关系的横断学科的建立,现代自然科学成果所构筑的系统生态自然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生命力。“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已作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一幅清晰的画面被现代自然科学物质形态、物质结构、物层次理论所证实,被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理论所证实,从而进一步证实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在社会科学领域中,丰富的社会科学理论成果不断地证实着马克思主义对自然与社会的物质统一性,对社会发展规律其客观性、对社会生活本质的物质性和实践性的论断的科学性,并继续影响着人们对社会历史和社会现实问题研究的深入。在思维科学领域中,现代信息论、控制论、微电子技术、生命科学和脑科学的发展,有力地说明了人的意识思维活动的客观物质过程和基础,人脑这种高度组织化的物质系统对信息的接收和处理过程,是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加以描述和模拟的物质过程,使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成为现代思维模拟和人工智能发展的哲学依据。

3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得到了充分体现。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基本原理解决社会历史领域重大问题的光辉典范。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昀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升华与运用的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是指导我们树立科学意识,反对各种腐朽意识和现代迷信的锐利武器。科学的基本精神就是要求“实事求是”,即要求人们以严肃的态度、严密的观察和实验、严格的推理来探求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新规律。科学意识要求我们追求事物的客观实在性,求真务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今天唯物论与唯心论、科学与迷信的斗争并未停止,坚持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为什么说唯物辨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由于世界本来就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因此,当马克思主义唯物地解决世界本原的问题时,已经内在地包含了辩证法。同样的道理当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时,也内在地包含了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例如,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又如,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我们就要十分注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把握好事物的“度”。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脚踏实地创造质变的条件,才能达成事物的飞跃;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必将事与愿违。然而,当事物质变的条件已趋成熟,则应把握契机,乘势而为,勇于创新,促成事物的转化。如果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必将一事无成。再如,事物发展是肯定和否定的矛盾运动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这样才能经受困难和曲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社会的进步是这样,人生的道路也是如此。“不经一番寒彻骨,何来梅花扑鼻香。”

总之,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无论是对自然、社会、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宏观把握,还是对实际工作中错综复杂的矛盾的细微分析,唯物辩证法都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按辩证法办事”,就能达成应事而变,顺势而为,就能做到运筹帷幄,高瞻远瞩。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关注方法论,认为唯物辩证法这一方法的制定,其意义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成果。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同认识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毛泽东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4[21]矛盾分析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

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例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民间所说的“尚和去同”,“执两用中”,“过犹不及”,“举一反三”,“洞悉症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等,都是人们常用的矛盾分析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中,如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等的辩证关系中已蕴含着矛盾分析法。 4[21]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4页。

4

第二章

1、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化学(?)光线(1882年6月8日《自然界》,拉伯克),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参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2页) 结合以上事实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变化和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蚂蚁的眼睛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要揭开这个现象的本质,仅依靠人类的主观猜测是不够的。必须在实际活动中,经过反复观察、思考和验证,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离开对蚂蚁的实地和科学的考察,一切关于蚂蚁的认识及其正确性是根本不存在的。

2、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CNIC)第一次向世界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当时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为62万;到2005年7月21日,该中心第16次发布同类报告时,我国互联网上网用户总数已猛增到1.03亿,居世界第2位。互联网的发展具有两面效应:它既可以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和观念,也可以被用来散布种种文化垃圾;既为人们思想观念的丰富发展提供了新的广阔天地,又为许多负面信息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事实表明,互联网作为一种以物质为载体的思想和文化的存在,使人们的思想观念正日益深刻地受到影响。(资料来源: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166页)

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面对互联网的发展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

答: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就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根本上看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类型——正确的认识推动人类实践不断深入和向前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人类的实践活动,使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遭受挫折。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极大影响,一方面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有助于人们树立新观念,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它通过散布假、恶、丑,使人们思维步入歧途,思想观念错误,价值观扭曲,人格庸俗化,行为丑陋。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任何进入视野的信息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吸纳真善美,拒斥假恶丑,牢记“八荣八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把个人命运和人民利益、民族振兴和祖国强大结合起来,以有限的生命实现无限的不朽的人生价值。

第三章

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更新题库-1

2015年下学期(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更新题库绪论1.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aqsn7edzl4ncj33s2bw8iiwn4795r018a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