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发展经济学-马春文主编-课后习题答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所转让的技术并不都是本国最先进的技术,例如美国政府就规定对外转让的技术要有一定的时间差,甚至发展中国家引进的一些技术是发达国家已经淘汰的技术,这样,发展中国家就必须不断购买更新的技术,在技术上逐渐成为发达国家附庸,无法超越发达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引进技术的时候要加强鉴别,引进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引进缩小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最终实现技术上的独立开发和创新。

第十章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资本主义部门 2.非资本主义部门 3.产品市场的二元性 二、问答

1.“二元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中国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结合实际谈谈中国怎样才能实现从二元经济到一元现代经济的转变?

参考答案:

一、名词

1.资本主义部门:资本主义部门是经济中使用可再生产的(reproducible)资本,并由于这种使用而向资本家支付报酬的那一部分。一般情况下,资本的使用是由雇佣劳动力的资本家控制的,生产的目的是利润。

2.非资本主义部门:非资本主义部门,即维持生计部门或称生存部门(subsistence sector),是不使用可再生产资本的那一部分。这个部门的人均产量比资本主义部门低,因为它的产品不是用资本生产出来的。这个部门的很大一部分是自我雇佣的,如传统农业的小家庭耕作等等。

3.产品市场的二元性:在所有不发达国家,产品市场的组织也是不完备的,这种不完备性可用三类价格差别来衡量。首先,村落里的农民对这些商品支付的价格与这些产品在城市中的批发价有很大差别;其次,同一商品的价格在不同地区间有很大不同;第三,农产品是国民总产品中一个很大的组成部分,这些农产品的价格存在着季节性变动。

二、问答 1.“二元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1) 首先,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并存是一个重要特征。现代部门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而传统部门则是贫困落后的载体。

其次,经济发展的水平、方向和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相互作用。当现代部门自身力量尚不够强大时,它通常需要从传统部门输入资源——资本和劳动力。但传统部门要完成现代化的蓄水池这一功能,其自身也必须有所发展,传统部门的萎缩就长期而言并不是可取的选择。

第三,二元经济结构这一特征本身意味着经济发展可以有两条引线:现代部门的扩张和传统部门的改造。这两条引线的交织构成了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精选

第四,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无论如何界定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制度都是一个重要维度。如李特尔(Ian M .D .Little)(1982)所言:如果在一个经济中,一个重要部分在家长制或准封建制下运行,另一个部分在工资就业制下运行(工资就业制可以是资本主义式的,也可以是社会主义式的),这个经济就是二元性的。经济发展本身也是一个制度变迁过程,制度选择和制度建设应构成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不论何种形态的二元结构理论,都是对不发达经济的一种抽象概括,它只能揭示经济现实中最引人注目的轮廓,却不能全面反映经济现实的多样化特征。

2.中国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结合实际谈谈中国怎样才能实现从二元经济到一元现代经济的转变?

(1)现代中国社会具有典型的“多重二元性”。这主要表现在:一部分比较发达的现代工业与大量的传统农业并存;一部分现代化城市与广阔的传统农村并存;一部分现代工业与大量的落后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的企业并存;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与广大不发达和贫困地区并存。在这种“多重二元结构”中,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的根本国情。

①中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

水平低,城乡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中国农村人口多、比重大,是典型的劳动无限供给经济。

② 城乡分割,城乡居民存在两种身份制。

③ 城市以国有经济为主,农村以集体和个体所有制经济为主,形成互相独立的两大经济板块。

④ 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了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传统分工格局,形成城乡两大工业系统,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裂变为城市工业(国有工业),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三元经济结构。

⑤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城乡差别有扩大趋势。

(2)按照刘易斯等人的设想,从二元经济向一元化的工业社会的过渡主要依赖于现代部门的扩张。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由于城乡差异,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出现了城市就业、住房、交通和环境恶化的“城市病”,农村则出现人口减少、劳动力不足、经济萧条的现象。这就是所谓城市“过密”和农村“过疏”问题。这种现象曾出现在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历程中,目前正在不同程度上由发展中国家所经历着。其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倾向日趋明显,现代部门增长的就业弹性越来越小,无法承担解决繁重就业问题的任务。

确立城乡协调发展战略是克服城乡矛盾、走出二元经济的基本对策。具体地说,这一对策包括以下三个要素。

第一,加速城市化进程是中国走出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通过城市化和现代化来实现。根据中国国情,中国城市化应采取城乡结合、上下结合、大中小结合的多途径综合模式。所谓“城乡结合”,是指农村人口城市化过程,既不能仅仅是职业非农化的乡村就地转移,也不能是全部依赖城市的异地转移,应从城乡两方面共同努力,把“离土不离乡”和“离土又离乡”结合起来。所谓“上下结合”是城市建设必须把自上而下的国家投资与自下而上的地方投资、集体投资、个人投资和外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大中小结合”是指在城市规模方面,大中小城市并举,注意发挥各级城市对产业和人口的集聚作用。

第二,城乡互助、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这方面需要做的工作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搞好城乡工业分工与

精选

协作;城乡合作,缓解“民工期”。

第三,深化城乡体制改革,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是中国走出二元,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制度前提。

十一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农民 农村转型 原始工业化 二、问答

1.什么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有哪些特征? 2.农业在经济发展中有哪些作用? 3.改造传统农业有哪些基本途径?

4.概述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

农民:农民是小生产者,他们在简单的工具和家庭劳动力的帮助下,为满足他们自身消费的需要和完成政治经济力量拥有者所规定的任务而生产。与其相互依存的主要方面为:其一,农民家庭农场是基本的、多功能的社会组织单位;其二,土地耕作是维持生计的主要手段;其三,文化形态与农村小社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其四,农民从属于“外部”的社会力量。以上四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强化,一变俱变。但第一个方面是最重要的,其他三个方面都是由家庭农场这一典型特征派生出来的。

农村转型:是指一个贫穷国家资本主义的全面发展以及这一生产方式最终在该国社会形态中取得支配地位所必需的农村变革。农村转型的过程也就是小农经济得以改造、农民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原始工业化:德国学者克里特(Peter Kriedte)、米迪克(Hans Medick)和施鲁伯 (Jurgen Schlumbohm)出版了《工业化前的工业化:资本主义生成时的农村工业》一书,将“原始工业化”定义为“很大部分完全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面向区际和国际市场的大批量工业生产的人口居住的农村区域的发展”。他们认为,“从长期观点看,它属于从封建制欧洲农业社会向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大转变的过程”,“原始工业化只能在封建制度或是松驰或是瓦解的过程中才能出现”。

二、问答

1. 什么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有哪些特征?

精选

答:小农经济是指农业领域内与简陋的手工工具相联系的、以直接生产者的小私有制为基础的、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的、以劳动的孤立性为特征的小生产。或者说,小农经济是农业中以个体家庭为基础的小生产和小私有的统一。

小农经济是一种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超稳定的生产方式。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劳动具有孤立性。

2.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有哪些作用?

答:根据库兹涅茨(1964)的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有四个方面的贡献。

(1)产品贡献。非农业部门的扩大以农业发展为前提,农业不仅要为非农业部门的就业人员提供食物,而且还要为某些制造业,如纺织,提供原材料。前者可称之为农业部门的食品贡献,后者可称为原料贡献,合称为农业的产品贡献。

(2)市场贡献。农民购买服装、家具、日用品及建筑材料等消费品和化肥、农药、农机及其他农业投入品,扩大了对工业品的需求,刺激了工业生产的扩张。这样,农民作为工业品的需求者,对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农业的市场贡献还应包括出售给非农业部门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库兹涅茨称前者为“生产过程的市场化”,后者为“农业净产品的市场化”。

(3)要素贡献。农业的产品贡献来源于农业生产,农业的市场贡献来源于农业和其他部门的交换,农业的要素贡献则来源于农业资源向其他部门的转移。按资源的种类,农业的要素贡献又可细分为资本贡献和劳动贡献。

(4)外汇贡献。在工业化进程中,外汇短缺是一个长期问题。在这方面,农产品的出口可以为发展中国家获得十分宝贵的外汇。特别是在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工业很不发达,农产品和其他初级产品的出口可以说是许多国家获得外汇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来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外汇贡献的重要性不可避免地要下降,但可以认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农业的外汇贡献仍是不可忽视的。

3.改造传统农业有哪些基本途径?

答:传统农业的改造主要有两条途径:制度创新(土地占有方式的变革)和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

(1)土地占有方式包括:大规模现代耕作或养殖、种植园农业、大庄园、家庭农场独立农业者、租佃制、分成制、不在地主、公社制、集体化农业等。因此,土地占有制度的改革也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形式。例如,租佃合同的改革保障了佃农的使用权,依法签订限制地主驱逐佃农的权利的长期合同,会使佃农更愿意投资于土地,而且也会给佃农的家庭生活带来一定的稳定性。再如减租,包括规定地主吸取的地租占农作物份额的上限,佃农家庭可因此拥有更多剩余进行消费和投资。还有,以有偿转让的方式使土地归于耕作者。这种改革本身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政府可以颁布律法规定个人能够拥有土地数量的上限,迫使个人出售限额外的土地。或者,法律可以规定除了耕作土地的人拥有的土地外,其余必须全部出售。以无偿方式实现耕者有其田,是激进程度仅次于集体化的改革措施,除耕者拥有的土地外一律没收。

(2)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 。对农业来说,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最好的技术,所有农业技术都必须针对当地土壤、气候条件和当地要素禀赋状况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在地多人少的国家,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用有限的劳动力生产出最大的产量。在地少人多的国家,虽然也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土地生产率的提高是更重要的因素。

精选

例如,美国和日本实行的农业发展战略有实质性的不同。在美国,劳动生产率非常高,但每公顷土地的产量却远比许多国家要低,甚至还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日本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十分之一,但每公顷土地产量却接近美国的10倍。

不同的发展战略要求采用不同的技术。这些不同的技术可分成两大系列,即机械(技术)系列和生物系列。机械系列是指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其他形式的机器替代劳动。生物系列是指使用杂交玉米或由建于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所培育的新型稻种等改良的作物品种而提高产量。由于采用了这些新品种,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这种现象经常被称为“绿色革命”。

4.概述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农村非农活动的水平决定于“推”和“拉”两方面的因素。在“推”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这样一个事实:仅有的可耕地不能完全吸收农村劳动力。因此,随着人口密度的提高,农场规模缩小,农户被迫在农场以外寻找出路,增加收入。“拉”的因素则是指有吸引力的非农业工作机会。在达两类因素中哪一类更为重要?这部分取决于经济发展的阶段,部分取决于人口对土地压力的强度。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农业是传统农业,生产仅能维持生计。农村部门基本上是自成体系的、封闭的“经济”。在这一背景下,大多数农户既生产农产品也生产所需要的非农业产品。由于农村市场狭小、孤立,分工水平十分低下。因此,农户以外的非农业活动主要是小规模的家庭手工业。这些活动从属于农业,劳动力的分配也优先满足农业,生产主要是季节性的,技术原始,生产率很低(其平均水平低于农业)。因此,在生存经济中,农村非农性就业是“供给决定”的,也就是说,是农业生产对劳动力需要得以满足后的“剩余”。如果农业停滞,农村非农性就业的增长也许是农村凋敝的表现,是“推”的因素作用的结果。

当经济发展超越生存水平以后,需要或“拉”的因素对农村非农性就业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起来。由于在农业和非农业活动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非农活动的发展与农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农业增长和增加的农业收入为非农产业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需求环境。增加的农村收入提高了农村地区的需求,鼓励这些地区生产的多样化。同时,农村地区更高的收入也为当地小型工业的投资提供了更大的潜力。

农业发展和商业化水平的提高对农户的影响可能是多方面的。其结果之一是农村内部和农村与城市间的贸易增加。商业化水平的提高扩大了市场范围,农村内部的专业化水平得以提高。这意味着农户的资源将在手工业或其他非农业活动与作物种植或养殖活动之间进行重新配置。某些农户将退出手工业或非农业活动,成为作物种植或养殖专业户,另外一些农户则可能专业化于非农业活动。因此,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农村商品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可能会使兼业性或从属性的非农业活动减少。与此同时,专业性的农村工业却会有巨大的发展。

农业发展不是决定农村非农业活动水平的唯一因素。当一个经济变得较为发达和更加工业化以后,农村非农活动的存在会成为问题:城乡贸易会使新产品取代农村生产的传统产品,运输和营销成本的降低使当地小企业的生产失去竞争优势。农村非农活动要想站住脚跟,不被城市工业甚至国外工业挤垮,必须不断改造,较少地依赖农村型或与农业有关的就业,更多地依赖城市型或与城市有关的工作。

精选

发展经济学-马春文主编-课后习题答案

所转让的技术并不都是本国最先进的技术,例如美国政府就规定对外转让的技术要有一定的时间差,甚至发展中国家引进的一些技术是发达国家已经淘汰的技术,这样,发展中国家就必须不断购买更新的技术,在技术上逐渐成为发达国家附庸,无法超越发达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引进技术的时候要加强鉴别,引进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引进缩小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最终实现技术上的独立开发和创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aqlc3e80s6cyp27lz4y3h0qq02ukg01bwn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