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第二十七、万物悉皆殊特愿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 1

第二十七、万物悉皆殊特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辩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这是法藏菩萨发起成就国土万物具足功德庄严的大愿。《往生论》就是依据这一愿和后面的第三十一、第三十二两愿,建立了观察门的修行。从这三愿里分出二十九种庄严,所有这些庄严都入于一法句,即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意思是说无量无边的国土庄严都摄在一个根本中,就是摄在弥陀无上果觉中。换个方式还可以说,这一切种类的庄严都是由阿弥陀佛的愿力所流现的,在大愿究竟圆满时,就自然周遍国土,任运地流现。所谓的“四十八愿庄严起”就是这个意思。

上面第十八愿的成就是使众生能够极便利地往生到净土,那么所往生的净土情况如何呢?是属于功德很一般的净土,还是功德极殊胜的净土?

法藏菩萨这里的发愿是使下至十念往生的人也都能生到功德极其殊胜的净土。以佛无量福慧资粮的力量加被一切凡夫,使得往生之后所感的国土具有无量功德庄严,其中任何一种事物,它上面功德名称的种类和数量,都是分别心无法分辨和了知的。

这些愿文实际是告诉我们:西方净土的任何一种东西都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如果勉强用我们这个世界的语言来讲,只能相似地说黄金为地、七宝为池、甘露流、满愿树等,或者说万物以众宝合成等,这也只是用此方的珍宝、甘露等上

2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

等之物做个表示。实际上,名称是依据功能或功德而安立的,有多少种功能或功德就可以安立多少种名称。现在极乐净土的万物都有无量的功德或功能妙用,而且这是变化无穷的,又是相续不断地流现,又是顺无量众生的心各个不同地变现,像这样净土万物的体性,用语言怎么可能描述到它呢?以分别心怎么可能衡量到它的量呢?即使长了千口千舌、千头千心,也无济于事。所以,净土的每一种妙物都是无尽藏、都是功德海、都是如意宝。

《往生论注》在解释十七种国土庄严的时候,一开始是以“如意宝性”总的揭示万物庄严的体性,这样总说之后,就开始依次赞叹每一种庄严都是不可思议。首先说“如意宝性”,是总的指示净土万物都是如意宝,都能随顺众生的心愿而给予满足,而且是能同时应无量众生的机,有无边的妙用,所以完全超出了有限的量和固定的量。其实这一切都是佛的化身,都具有佛的全体大用,更直接地说,这一切都是佛,而对于佛境界,除了佛,谁有能力完全了知他的名字、数量或形色、光明等的功德呢?

这就显示了依报器界极为微妙。只从愿文表面上看,会狭隘地理解成只是讲国土的量、形色、种种事或触等的功德,其实这一个大愿里包括了国土所有万物的一切功德庄严。上至以十地菩萨的智慧,下至获得天眼者,都没有能力明辨净土任何一物上所具有的功德种类和数量,因此说“无能称量”。

下面逐句解释愿文:

“国中天人,一切万物”总的指极乐净土所有依报和正报的事物。“穷微极妙”是显示净土万法一一都圆明具德,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 3

极尽微妙。“无能称量”,是指这些万物的微妙功德超过了有限的量,根本不是分别心所能衡量。

“严净光丽”:“严”是庄严,指具足德相。“净”是无垢的意思,因为净土万物不是由有漏心所现,而是由如来无漏心所现。由于佛心极为清净,佛心所现的万物也就极为清净。“光”,是指万物为光明体性。《往生论注》里比较三界种种金光,一个比一个明亮,最后比到化乐天的金光最为明亮,但放在净土的金光里完全黯淡不现。原因是净土的金光是从离垢业所生,因此极其明朗。“丽”,是指万物微妙奇丽。这里不能只解释成外观上的美丽,这样还没说出它的深度。实际上这是阿弥陀佛的无漏心所现,全事即理,任何事物都是以如来智慧为体,万物上的每个细节都超情离见,微妙至极。不论是形色或显色,都非世间所有,所以说“殊特”。理体远离一切戏论,平等一相,又能顺应众生的心,显现无量功德庄严,这叫“穷尽微妙”。

总之,首先这样认识极乐世界的殊胜功德,信心才会真实引发起来,也才会由衷发起欣求往生的心。这里做一个对比观察,就特别明显,娑婆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有漏法、都是苦的自性,这上是不可能有万德庄严的,因为只是惑业的力量所现,而极乐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圆明具德,因为唯是佛的妙心所现,这样见到两者的差距,我们对娑婆世界应当生彻底的厌离,对极乐世界应当生全心的希求。

第二十八、菩萨道树普见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

4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

首先要了解这一愿的涵义:一切诸佛都以菩提树作佛事,但这仅仅利益到福德深厚的人,福德薄少者无缘见到菩提树,所以得不到菩提树的加持而迅速开悟。看到这种情况,法藏菩萨发起大愿,使薄福者也能见到极殊胜的菩提树而开悟、成道。

那么菩提树有哪种奇妙的功德呢?僧肇大师这样解释:佛在树下成道,此树称为“菩提树”。树光无不照耀,香气无不普熏,形相和色彩微妙,随众生的心所好而见到;树出法音,随众生的心所好而听到。这是如来果报应化之树,值遇的众生都自然悟道。

现在弥陀悲愿是要使善根微劣者也能见到菩提树,得大加持。菩提树是佛秘密庄严心所现,加持作用不可思议,能使有缘接触者迅速开悟、成道。只要缘着菩提树见、闻、接触等,就能顿时得到不退转,证得无生法忍。使众生一往生就住在了不退转地当中,就是弥陀愿海的一大主题,这一大愿如何实现呢?确实在弥陀大愿海里,周到、完备地设计好了一切,最终也如愿以偿地圆满实现了。众生一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国土,就依着从如来妙心所现的净土万德庄严,在见色闻声等时,当下使六根寂静,远离一切分别、苦恼,当时就能证得无生法忍,一直到菩提之间永远不会退转,有这么大的利益。

本愿成就文里这样说到:微风吹着菩提树上的枝叶,演出无量的妙法音声,这个音声普传到诸佛的国土,凡是闻到妙音的人都得到甚深法忍,直至成佛之间,永不退转。唐译这样说:“于甚深法,证无生忍,住不退转无上菩提。”从这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 5

里明显看出,这不是单凭自己的力量,渐次地证到无生法忍,而是佛的妙心显现为菩提树,发出无量微妙法音。起到的加持作用不可思议。一切都是佛以悲愿的力量顺应众生的心,现起无数幻化。风是从佛无漏心幻出来的,树是从佛的无漏心幻出来的,风吹击菩提树的树枝,发出无量妙法音声,音声普遍传到无量世界,众生一听到就得到甚深法忍,永远不退转无上菩提。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摄持力和加持力。

经只是举一个方面说到“知见菩提树的光色”。其实在极乐世界,菩萨们的六根接触到菩提树的六尘,都得到大加持。就像本经所说:“目睹其色,鼻知其香,口尝其味,身触其光,心以法缘,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六根清彻,无诸恼患。”意思是说,眼睛见到菩提树的颜色和形状,耳朵闻到菩提树发出的声音,鼻子嗅到树的香尘,舌头尝到树的味尘,身体触到树的光明,心里忆念树所说的妙法等时,无论哪个根接触到菩提树,当时心里就得到佛力加持,得到甚深法忍,心被佛力加持之后,就永远不会退转。而且眼、耳等的六根受到了加持,都转成清净明澈,不会有丝毫恼乱和苦患。依据这些圣言量,就能生起胜解,确实是只要一往生到西方净土,就有佛力入在自己心间,从此住持着自己的心,直到成佛之间,永远不退。

所以,往生后得到的利益是佛的神力加持所致,这个加持表现成无数的幻化和妙用,对众生做全面加持。在净土中,行者的五根触到微妙五尘,加持就入在他心上,而顿时转成清净,没有任何扰乱,因此安住在不退转中。

所以《阿弥陀经》里宣说极乐净土的万德庄严。虽然处

第二十七、万物悉皆殊特愿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1第二十七、万物悉皆殊特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辩其名数者,不取正觉。这是法藏菩萨发起成就国土万物具足功德庄严的大愿。《往生论》就是依据这一愿和后面的第三十一、第三十二两愿,建立了观察门的修行。从这三愿里分出二十九种庄严,所有这些庄严都入于一法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ah0t90rxn6tzp834d3b207lq1bb5x01eix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