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也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符合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
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统一的。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又是相联系的。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两者不可混淆。其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真理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误被真理取代。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若超出了范围,真理就会变成了谬误!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的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二、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四、社会意识的特点
首先,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社会意识的突出和本质特点,正是这一特点,表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它决定于社会存在。就是说,它根源于社会存在,当社会存在发展变化了,社会意识或快或慢地也将发生变化。
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有以下表现:
⑴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意识某些领域可能发展得很快。
⑵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并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地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
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贯彻执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因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群众观点是指: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
十三、国家的特征:按照地域来划分国民;依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征收赋税。政治上层建筑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国家是阶级不可调节的矛盾。 十四、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十五、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首先,生产了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十六、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关于劳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资本的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
⑴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⑵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二、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产生条件有两个: ①社会分工的出现(前提条件);
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决定条件)。 三、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时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实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二者关系) 四、劳动的二重性
1、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2、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
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五、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②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①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②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具有五种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七、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首先,它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它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八、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
1、由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发展而来,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
3、资本主义在生产的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危机(必经阶段)、萧条、复苏和高涨 九、劳动力商品
1、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
3、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二是劳动者家属的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十、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战友,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十一、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十二、资本家提高剥削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或者是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十三、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本质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统治。 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十四、资本主义政治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1、对内职能: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
2、对外职能:国家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对外职能是对内职能的延伸,服务于其政治统治。
3、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基本制度条件下,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2、资本主义法制——宪政: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原则;分权制衡原则;人权原则。 3、资本主义国家政体:分权制衡原则及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