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资料 欢迎下载!
第三章 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目标要求]
1.掌握人际关系的含义、特点 2.了解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 3.掌握人际认知的概念和内容 4.了解人际认知的形成与心理效应 5.掌握人际吸引的含义 6.分析人际吸引的规律
7.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
[重点、难点]:掌握人际关系的含义、特点;人际认知的概念和内容;人际吸引的含义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 [课 时] 2学时。
优秀资料 欢迎下载!
第三章 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美国著名人际关系专家戴尔·卡耐基说过:一个成功的企业只有15%是靠他的专业知识,而85%是要靠他的人际关系与领导能力。 (例子)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理论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 (一)何谓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ionships)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相互认知、情感互动和交往行为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人际关系是与人类起源同步发生的一种极其古老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关系,并贯穿于人类社会历史演变过程的始终。 我们从四个层面来分析和理解人际关系
首先,人际关系作为个体心理过程的微观层面,是指个体的人与人的?°相互作用;其次,人际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层面。是一种交往的需要;第三,人际关系作为信息传播的层面,是一种?°沟通?±或?°人际沟通?±的沟通过程;第四,人际关系作为文化的精神层面,它从深层次反映了人的文化积淀。 相互认知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 情感互动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特征 行为交往则是人际关系的沟通手段
人际关系既是一种物质关系,也是一种精神关系 (二)从不同角度看人际关系
不同的学科对人际关系的理解是不同相的
1.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上的关系,表示的是心理距离的远近; 2.从社会学角度看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指在社会关系总体中人们的直接交往关系: 3.从传播学角度看人际关系:任何人际关系都是通过人际交往实现的,而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人际传播。
4.从文化学角度看人际关系:不同文化群体的不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心理、传统习俗和审美趣味,都会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中表现出来。 行为科学认为,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体现的是人们社会交往和联系的状况。
(二)人际关系的划分
人际关系的类型可从多种角度来划分 1.按结成人际关系的主体划分
优秀资料 欢迎下载!
①个人与个人的关系(起点、最简单、最基本) ②个人与个体的关系 ③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2.按交往的密切程度划分
①初级关系与次级关系(亦称首属关系与次属关系)
前者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人际关系(如夫妻、朋友关系等)
后者则是以事缘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如同行关系、上下级关系等) 3.按人际关系矛盾的性质划分 ①对抗性关系和非对抗性关系
前者指的是交往双方的根本利益不一致、发展方向完全相反(如剥削与被剥削) 后者指的是交往双方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发展方向也大致相同,但在局部或眼前利益方面存在不一致之处(如同群体内部各成员间的关系)。 4.按人际交往的方向与选择划分 ①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
垂直关系(古代社会君臣、父子及夫妻) 水平关系(现代社会的夫妻之间、兄弟之间) 5.按人际关系规范化程度划分 ①正式关系和非正式关系
前者指的是制度化、比较稳定的、有一定程序、受一定原则制约的关系(如组织关系、婚姻关系等)
后者指未制度化、没有固定模式、不受原则制约的关系(恋爱关系、朋友关系等) 6.按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划分
①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以及近年来出现的网缘关系。 ⑴血缘关系⑵地缘关系⑶业缘关系⑷网缘关系
二、人际关系的特点与行为模式 (一)人际关系的特点
1.社会性:荀子说:?°人以群居?±。人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际交往的基本特点。
2.复杂性: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表现在它是由多方面因素联系起来的,且这些因素不断变化过程中,人际关系还具有高度个性化和心理活动为基础的特点 3.多重性:是指人际关系具有多因素和多角色的特点。
4.多变性: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相似,具有不断发展变化的特性(一个人从出生起,要经过少年、青年、成年等阶段。)
5.目的性: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经济的全球化,构建人际关系的目的性会更强。 (二)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
一定 的社会关系表现出一定的人际行为模式,一方的行为表现会引起对方相应的行为反应。社会心理学家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人际关系行为模式?±
人际关系的状况是通过人的行为活动表现出来的,人们在交往中的相互作用,一般遵循交换的规律,奉行互惠的原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受益和满足需要的基础上。
优秀资料 欢迎下载!
1.利瑞的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美国心理学家)八种人际关系行为模式
⑴管理-服从型:⑵帮助-接受型: ⑶同意-温和型:⑷求援-帮助型:⑸害羞-控制型:⑹反抗-拒绝型:⑺攻击-敌对型:⑻炫耀-自卑型: 2.霍尼的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社会学家) 他将团体人际关系行为模式分为三类。
⑴谦让型:具有?°朝向他人?±的行为特征。 ⑵进取型:具有?°对抗他人?±的行为特征。 ⑶分离型:具有?°疏离他人?±的行为特征。
任何人际关系都离不开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因素。
富兰克林曾说:留心你的思想,思想可以变成言语:留心你的言语,言语可以变成你的行动;留心你的行动,行动可以变成习惯;留心你的习惯,习惯可以变成性格;留心你的性格,因为性格可以决定命运。
三、人际交往的动机与需求 (一)人际交往的动机
1.社会交换理论 2.自我呈现理论 3.社会实在理论 (二)人际交往的需求
1.包容的需求 (1)主动包容型: (2)被动包容型: 2.控制的需求 (1)主动控制型: (2)被动控制型: 3.情感上的需求
(1)主动型(2)被动型:
第二节 人际认知理论
一、人际认知的概念和内容 (一)人际认知的概念 1.什么是人际认知
认知是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 情感是人际关系的主要调节因素; 行为是人际关系的沟通手段; 人际关系的三种因素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割裂开来而孤立存在的。 认知的水平高低与正确与否决定情感的健康与否,并确定行为的导向。 人际认知—人际认知是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的理性分析与判断的过程,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 2.人际认知的特征 三个特征:(1)知觉信息的选择权:(2)认知行为的互动性:(3)印象形成的片面性:
(二)人际认知的内容 1.自我认知
2.他人认知:是指对交往对象的正确认识。(1)对他人人知的的内容::(2)对他人认知的作用: 3.人际环境认知
优秀资料 欢迎下载!
二、认知印象的形成与心理效应 (一)认知印象的形成 1.第一印象的形成 (1)何谓第一印象: (2)第一印象的获取: (3)第一印象的特点: 2.总体印象的形成
(1)印象形成的加法模式: (2)印象形成的平均模式: (3)印象形成的加权平均模式: (二)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1.首因效应 首因即最初印象。 (1)首因效应的形成原因: (2)首因效应的影响: 2.近因效应
(1)近因效应的形成: (2)近因效应的影响: 3.光环效应
(1)光环效应的表现: (2)光环效应的影响: 4.社会刻板效应
(1)社会刻板效应的表现: (2)光环效应的形成原因: (3)社会刻板效应的影响: 5.投射效应
第三节 人际吸引理论
(一)人际吸引的含义
?人际吸引 ——又称人际魅力,即指个体之间在主观上感受到的时间或空间、直接或间接、现实或希望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指个体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 (一)人际吸引的过程 1.注意 2.认同 3.接纳 4.交往
二、人际吸引的规律
1. 感情互慰 2. 人格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