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0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训练卷(一)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考 文科

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单元训练卷

历 史 (一)

号位注意事项:

座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封 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 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密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号不场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考 第Ⅰ卷

订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装 号证围绕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而进行了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旗鼓相当,考准英者云集,成为显学。材料反映出

只 A.春秋时期文化出现下移趋势 B.儒学形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C.春秋时期诸子百家针锋相对 D.儒法两派符合当时统治者需求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各级都提出了本阶级 卷 (层)的诉求,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儒学形成了,因而可知,儒学形成具有鲜明的 名姓时代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显示文化下移的信息,A项错误;诸子百家尽 此 管有交锋,但不意味着他们的学说就是针锋相对的,C项错误;材料仅显示了儒法 两派的实力,至于说它们是否符合当时统治者需求,仅从材料信息不能推知,D项 错误。 级【答案】B

2.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各种力量都对社会现实提出了改革时弊的方案,人们观点各异,畅所欲言。出现了百家争鸣。由此可以推知百家

争鸣

A.改变了官府垄断教育局面 B.在整体上提高民众素养 C.主要由士大夫推动和引导 D.助推了传统文化的繁荣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在百家争鸣下,各阶级、阶层都畅所欲言,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并著书立说,因而可知百家争鸣助推了传统文化的繁荣,故D项正确;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学者应属于社会精英,不能得出百家争鸣在整体上提高民众素养的结论,B项错误;百家争鸣与改变官府垄断教育局面不具有必然的因果联系,A项错误;士大夫对百家争鸣具有推动作用,但是否其主要的推动作用,仅从材料信息不能推知,C项错误。

【答案】D

3.孔子在对人性的论述中,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同时孔子认为,即使是圣贤也要经常警惕或自省,以防范他人和自己内心的“不仁”。材料表明孔子

A.已有系统的人性论观点 B.认为人们潜意识中存在恶念 C.对善恶出现了模糊认识 D.在力图调和关于人性的争论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孔子要人们反躬自省,提防他人和自己内心的“不仁”,这种“不仁”也就是人们心中的恶念,故B项正确;仅从提防心中恶念不能推知孔子是否已有系统的人性论观点,A项错误;提防心中恶念并不是对善恶的模糊认识,C项错误;材料没有显示调和人性争论的相关信息,D项错误。 【答案】 B

4.孟子指出,可以敌视残暴害民的国君,把他杀掉都不为过。这一观点 A.体现了民本思想 B.代表了人民利益 C.否定了君主专制 D.解除了礼制束缚

【解析】孟子认为可以敌视暴君甚至杀掉他们,这种激烈大胆的言辞对当时的等级秩序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其思想实质是劝统治者实施仁政,重视人民的力

量故A项正确;孟子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B项错误;孟子主要针对的是残暴害民的国君,C项错误;杀掉暴君不意味着解除礼制束缚,D项错误。 【答案】A

5.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严家无悍虏、慈母有败子”,所以“威势可以禁暴,厚德则不足以止乱”。由此可知法家

A.在治国上主张“法主德辅” B.主张严刑峻法强化中央集权 C.人性论观点带有偏激色彩 D.认识论不被当时社会认可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韩非子认为要从严治家,这本身并无不可,同时他提出要以暴制暴,厚德不能制止动乱,这说明法家人性论观点带有偏激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显示在治国上以谁为主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没有加强中央集权的信息,B项错误;法家思想在当时是被认可的,D项错误。 【答案】C

6.墨家将“子孝”与“父慈”并提,从不把“子孝”抬到重于“父慈”的地位。这种孝慈并重而不片面强调“子孝”的特点反映出

A.墨家对等级差别的否定 B.儒家对墨家有双重影响 C.墨家有效调和了社会矛盾 D.儒家对墨家理论的认可 【解析】在古代中国,父慈子孝既对立又统一,这可认为是当时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由材料信息可知,墨家没有过分强调下对上的服从,因而表明墨家对当时的等级差别是持否定态度的,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信息没有显示儒家对墨家影响的双重性,也没有显示儒家对墨家理论是否认可,B、D两项错误;墨家主张缓和社会矛盾,其结果如何不得而知,且“有效缓和”也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 【答案】A

7.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刘邦、萧何相继去世后,宰相曹参对萧何所制定的规章制度一律照搬,出现了“萧规曹随”现象。材料反映出汉初 A.政治制度未出现创新 B.出现了崇道抑法现象 C.治国政策颇具连续性 D.政治对后世影响深远

【解析】“萧规曹随”现象说明汉初治国政策具有相当的连续性,故C项正确;政策的连续性不等于它不具有创信性,A项错误;汉初采用道家思想治国,但并未显示出对法家的抑制,B项错误;汉初政治影响是否甚远,仅从材料信息不能推知。 【答案】C

8.董仲舒用阴阳流转与四时相配和,推出东西南北中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并且突出土居于中央,为五行之主的地位,创立了阳尊阴卑的理论,他把这种理论用于社会,又推论出纲常哲学。材料表明其儒学

A.开始关注天人间的关系 B.带有糅合法道学说的痕迹 C.改变了传统儒学的精髓 D.主要用来服务于专制统治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学说附会于社会统治,形成纲常哲学,这说明他的儒学主要用来服务于专制统治,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显示董仲舒儒学是否是关注天人关系的“开始”,A项错误;材料没有显示董仲舒对法道糅合的信息,B项错误;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不能说明他的思想改变了传统儒学的精髓,C项错误。 【答案】D

9.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服制像》中提出:“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食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礼之所为兴也。”这一言论 A.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改变了为人处世的标准 C.严重背离传统儒家思想 D.体现了民间思想的交锋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董仲舒从神学目的论出发,阐述了天创造万物是为了人类所用的观点,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故A正确;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并未改变为人处世的标准,也没有严重背离儒家传统,B、C两项错误;材料没有显示董仲舒与别的思想流派交锋的信息,D项错误。 【答案】A

10.有学者认为,汉武帝表面上尊崇儒术,高唱儒家德政礼制,实质上则在执行法家的势、术、法之策演奏了一曲“挂羊头卖狗肉”的开山交响乐。汉武帝尊崇儒术真实意图是

高考 文科

A.寻求统治依据 B.缓和社会矛盾 C.提高儒家地位 D.打击敌对势力

【解析】材料认为汉武帝仍然重用法家思想,尊崇儒术只是挂羊头卖狗肉,以高唱儒家的德政礼制,来掩人耳目,麻痹人民,转移人们的视线,从而达到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目,故B项正确;表面上尊儒是统治手段,而非寻求统治的依据,A项错误;提高儒家社会地位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错误;材料没有显示打击敌对势力的信息,D项错误。 【答案】B

11.汉桓帝时,太学生人数增加,政府将太学考试由一年一试改为两年一试,本次考不中者,可以下次继续参加考试,本次考中者也可以参加下次考试以获得更高职位。汉代太学考试制度的改革

A.增加了太学生的考试压力 B.增加了当时的官员人数 C.有利于改变当时阶级关系 D.有利于培养全面儒学人才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太学考试可允许多次考试,这有利于培养全面的儒学人才,故D项正确;允许多次考试有利于减轻太学生的考试压力,A项错误;太学生选官不一定就会增加官员人数,B项错误;参加太学考试者基本上都属于地主阶级,因而不能推知太学考试制度的改革有利于改变当时阶级关系的结论,C项错误。 【答案】D

12.西汉初办太学时,共有经学博士50人,后来发展到3千人,东汉时期达到3万余人。材料可用来说明两汉时

A.重视儒学已成为社会共识 B.儒家思想地位逐渐被强化 C.人才的培养已经惠及民间 D.民间对选官方式逐渐认同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两汉之时太学生人数规模扩大十分迅速,而太学学习的是儒家经典,因而可知两汉时儒家思想地位逐渐被强化,故B项正确;重视儒学是否成为社会共识仅从材料信息不得而知,A项错误;这些太学生是否来自与民间不得而知,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选官制度,也未涉及民间等信息,D项错误。

【答案】B

13.西汉文翁在任蜀守期间,建立蜀郡学宫为郡学子弟免除徭役,成绩优异者可直接任郡县官吏,汉武帝元朔五年朝廷诏令天下郡国全部仿照蜀郡建立官学,中国地方官学制度就此确立。这表明

A.蜀郡教育模式受到中央重视 B.蜀郡适宜于教育模式的尝试 C.政府的思想控制逐步在强化 D.蜀文化对全国各地影响深远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蜀郡学宫的教育模式被西汉政府进行了推广,这表明蜀郡教育模式受到中央重视,故A项符合题意;受到中央的重视的未必就适宜于做教育模式的尝试,排除B项;没有比较不能推知政府的思想控制逐步在强化,排除C项;材料能说明蜀郡教育模式对当时的影响较大,但不能说明整个蜀文化对全国各地影响深远,排除D项。 【答案】A

14.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公开宣扬“援佛人儒”。这反映出唐朝思想界

A.出现了三教合流现象 B.儒学地位已岌岌可危 C.突出对佛教进行宣传 D.道教的地位相对较低 【解析】根据材料李白、王维、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相关言论和行为,可以知道是儒、佛、道、相互影响和发展,因而可知这一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历史潮流,故A项正确的;儒学地位已岌岌可危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材料没有突出对佛教进行宣扬,C项错误;道教的地位相对较低的说法与材料矛盾,D项错误。 【答案】A

15.下面是宋明理学家对之前儒学家在儒家思想正当性与必然性的论证的评价一览表。由此可知宋明理学的特征之一是

孟子 荀子与杨雄 董仲舒 不够充分 混乱不清或错误 粗浅,已误入歧途

传承性 B.时代性 C.思辨性 D.超前性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了宋明理学家对儒学思想的思考和辨别,因而可知宋明理学的特征之一是思辨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显示传承、超前的信息,A、D两项错误;不够充分、混乱不清、误入歧途也并非是当时儒学的时代特色,这时后人对他们的评价,B项错误。 【答案】C

16.理学产生以后,民间常常把明显不公的判决称为“没有天理”,把明显危害社会所不容的事称为“伤天害理”。由此可知

A.理学精髓已为人们所认可 B.理学思想已融入社会生活 C.民众完全屈从于思想专制 D.民众对理学由拒绝到接受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民间经常引用“天理”概念,这说明理学思想已融入到社会生活,故B项正确;人们对天理称呼的认知不意味着人们已经领悟了理学精髓,人们认可天理也不意味着他们已完全屈从于思想专制,A、C两项错误;材料没有显示民众对理学的排斥,D项错误。 【答案】B

17.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孝宗皇帝写《原道论》,提倡“以佛修心,以老治身,以儒治世”。这一论断意在说明儒、释、道三教 A.难以和谐共存 B.社会功能相同 C.具有互补关系 D.逐渐以儒为主

【解析】南宋时期,孝宗皇帝提倡“以佛修心,以老治身,以儒治世”,体现了佛、道、儒三教思想的鼎足而立、互融互补,故C项正确;难以和谐共存,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三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各不相同,反映的作用也不相同,B项错误;三家在修心、治身、治世各有不同,不能说明已经以儒为主了,D项错误。

【答案】C

18.读下表。由表格信息可知朱熹与陆九渊的主要区别在于

比较 治学方法 形象比喻 人物 朱熹 道问学,读书敌机来了,他会教弟子爬到书架穷理,格物致知 上翻查飞机种类性能以及防空方法 陆九渊 尊德性,学苟敌机来了,让弟子们闭目养神,知本,内心反省足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不为机声所矣 摄

A.对待儒学的态度 B.领悟天理的方法 C.经世致用的手段 D.社会责任的承担

【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与陆九渊在治学方法上主张以不同的方式领悟天理,因而可知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领悟天理的方法,故B项正确;理学和心学都继承了儒学思想,对待儒学上他们没有很大区别,二者都强调承担社会责任,A、D两项错误;理学与心学大都崇尚空谈,因而经世致用不是他们的主要区别,C项错误。 【答案】B

19.日本学者沟口雄三在《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中认为,中国前近代的概念可以上溯道明清之际,这段历史可以作为近代中国的胚芽期。这一言论的依据是 A.启蒙性质的民主思想 B.摇摇欲坠的君主制度 C.全面崩溃的纲常礼教 D.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 【解析】在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性质的民主思想已经出现,思想是政治经济变革的先导,因而沟口雄三认为这段历史可以作为近代中国的胚芽期,故A项正确;君主专制当时逞强化趋势,B项错误;启蒙思想的出现不意味着纲常礼教的全面崩

高考 文科

溃,C项错误;市民阶层的壮大不意味着启蒙思想的出现,宋元时期就是如此,D项错误。 【答案】A

20.李贽认为,凡人与圣人之间,凡人不曾高,众人也不曾低,人人皆可以成为圣人,每个凡人都具有一般所谓圣人的德行。材料表明李贽

A.抹煞了人们的差异性 B.继承了孟子的性善说 C.否定了理学的空谈性 D.肯定了众生的平等性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李贽认为人与人之间在事实上是平等的,凡人也具有圣人的潜在的德行,因而可知李贽肯定了众生的平等性,故D项正确;肯定人们的平等不等于抹煞了人们的差异性,A项错误;众生平等与性善性恶没有联系,B项错误;材料没有显示李贽与理学空谈关系的信息,C项错误。 【答案】D

21.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以明心见性之空谈,代修己治人之实学”,(则)“爪牙亡而四国乱”。材料表明顾炎武思想的特点之一是 A.抨击传统儒学 B.渴望开明政治 C.主张融会贯通 D.推崇经世致用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顾炎武对“修己治人之实学”予以了很大关注,这说明顾炎武推崇经世致用,故D项正确;传统儒学有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因而从材料信息不能推知顾炎武在抨击传统儒学,A项错误;材料没有显示顾炎武对政治的态度如何,也未显示顾炎武融会贯通的信息,B、C两项错误。 【答案】D

22.有位明清进步思想家指出,“天子虽尊,亦人也”,封建君主并非“天地大神”,而只是天下众生中的普通一人。由此可知该思想家

A.认为君主应加强修养 B.对君权神授予以了否定 C.跳出了儒家思想窠臼 D.主张废除中国君主制度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该进步思想家对封建君主的神化身份进行了否定,还原了君主普通人的身份,因而可知该思想家对君权神授予以了否定,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显示君主加强修养的信息,A项错误;仅从这一个例不能推知该思想家是否已跳出儒家思想窠臼的信息,C项错误;非定君权神授不等同于废除君主制度,D项错误。 【答案】B

23.王夫之认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王夫之的思想主要体现了

A.商品经济下的人性萌动 B.对闭关锁国政策的不满 C.外来文化产生的重大影响 D.人欲对天理的空前冲击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王夫之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反映了商品经济下人性的萌动,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显示闭关锁国的信息,也没有显示外来文化的重大影响,B、C两项错误;人欲对天理的冲击程度如何,材料信息没有显示,D项错误。 【答案】A

24.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 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该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明清儒学全面指出了理学弊端 B.明清儒家拟恢复先秦儒家学说 C.政治环境变化影响了思想发展 D.清代经学有利于民主思想产生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了中国传统思想转变,而这种转变是与明末清初政治环境的变化有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明清儒学全面指出理学弊端的信息,A错误;仅从材料信息不能推知明清儒家希望回复先秦的儒家学,B项错误;清代经学囿于考据之学,阻碍了民主思想发展,D项错误。 【答案】C

第II卷

本卷包括两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2020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训练卷(一)

高考文科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单元训练卷历史(一)号位注意事项:座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封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a5z51kkkx77xpo5846y5ap1c1kzfj00qb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