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二章 复习提纲

第一节 感觉世界

1.人体的常见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热觉感受器。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3.形成感觉的基本过程(必需条件):

刺激→感受器(分布有感觉细胞、接收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神经(传递信息)→大脑(形成感觉) 表述时注意区分:神经末梢(感受器)、神经(传递信息)、神经中枢(位于大脑,形成感觉的部位) 4.每种感受器只对特定会的刺激敏感,如热觉感受器只对温度刺激产生反应、而对疼痛刺激不兴奋。 5.皮肤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6.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

(1)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卖鱼的在鱼堆里呆久了就感觉不到鱼的腥味了)

(2)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狗的嗅觉比羊要灵敏) (3)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小孩子的嗅觉通常比成年人更灵敏) (4)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猫对老鼠的气味灵敏程度比狗更高)

7.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8.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9.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如:人感冒时,因为鼻腔分泌的黏液覆盖嗅觉细胞,使嗅觉感受器的灵敏度降低,导致吃东西时味觉的灵敏度降低、吃东西也没味道。思考:小孩在嗅柠檬以后马上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苹果、柠檬混合味道)

第二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如:发出声音的喇叭是声源,关掉声音的喇叭就不是。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

(音叉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其中乒乓球起到放大振动效果的作用)

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土电话)、液体(鱼被吓跑)和气体(日常讲话)中传播。

(玻璃罩抽空气,电铃声音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因为该实验中没有说明真空,因此不能直接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声音传播的形式:疏密相间的声波。

(说明:物体振动一定能发出声音,但我们要听到还需要有传播介质的条件) 3.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

①与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同种介质中,气温越高,声音传播越快) ②与介质有关。固体传声较快,液体其次,气体最慢(例:一根足够长的铁管中装满水,敲击一端,听到三次声音依次是铁管、水、空气传播的)

4.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障碍物反射回来,两次声音间隔在秒以上就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来回距离2S = v·t(所以声源物体到障碍物距离需要除以2)

第三节 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收集声波)

(结构图) ②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鼓室、咽鼓管(传递振动)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注意:听神经和听觉神经中枢不属于耳的结构

2.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放大振动并传导)→耳蜗(接受振动的刺激、产生兴奋)→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3.咽鼓管:连接咽部和中耳的鼓室。急性中耳炎就是因为细菌从从咽部沿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的炎症。 飞机起飞时或遇到巨大的响声时可以迅速张开嘴(或者闭上嘴巴同时捂住耳朵),目的是张开咽鼓管,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4.传导性失聪:鼓膜、听小骨功能性障碍,可治愈(或戴助听器); 神经性失聪:耳蜗、听神经、听觉神经中枢功能性障碍,不可治愈。

5.耳的主要功能:听觉(感受器是耳蜗)和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

我们平时会晕车(船)的原因是:1.位觉感受器太灵敏(内因);2.过长或过强的外部刺激(外因) 6.声音的三要素(填空题中常见的几组词语搭配:物体的振动、振动的频率、声音的音调、音调的高低) (1)音调:声音的高低,主要与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50Hz表示物体在1秒内振动50次。

人的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超声波的应用:雷达、B超、洗牙、粉碎结石、声纳等),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解题关键词:(高音、低音、低沉、尖细、弦的长短、粗细、松紧)

物体越短、越紧、越细,音调越高。例:相同的瓶子装不同量的水,吹气时(或往瓶中灌水)是空气柱振动,所以水越多空气柱反而越短,音调就越高;敲瓶子时是液柱振动,所以水多的液柱长,音调较低。

音乐中的“1、2、3、4、5、6、7”以及“C”、“D”调等指的是音调。女高音、男低音主要是由于声带的粗细、长短差异引起的,一般儿童的音调比成人的高、女人的音调比男人的高。演奏弦乐时,手指按压不同弦的部位就是在控制振动部分的长度,改变声音的音调。

(2)响度:声音的大小,主要与振动的幅度和到声源物体的距离有关,其次还与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高声喧哗”、“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是音量,所以不是指“音调”,而是指“响度”。 解题关键词:(敲击力度大小、距离远近、振动幅度)

在声学上常用分贝(dB)来表示,0dB表示人能听到的最小的声音,不是指没有声音。超过50dB的嘈杂声音就可认定为噪音。

(3)音色: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物体的结构、材质有关,同一个人的音色还与年龄有关。我们常说的声音不同、有无辨识度指的就是音色。利用声音的音色不同,可以辨别不同的人以及不同乐器。 解题关键词:(不同声音、结构改变、结构检测、材质) (4)课本相关实验 a.音调相关:

①塑料尺以不同速度在梳子上划过音调不同,说明“音调的高低与振动快慢有关,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②将钢尺压紧在桌面,改变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后振动快慢不同、音调不同,说明“音调的高低与振动快慢有关;物体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b.响度相关:在鼓面上撒些纸屑,不同力度敲击鼓面,越用力纸屑跳起越高、响度越大,说明“响度大小与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纸屑起到放大振动效果的作用。 c.示波器图像问题:(能反映声音的振动快慢和振动幅度) 例:右图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 ;响度相同的是 。 解析:甲、乙图像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即振动快慢一致,所以音调相同;甲、丙两图,振动的幅度相同,所以响度相同。

7.人听不到声音可能的原因:(1)物体没有振动产生声音;(2)缺少介质,声音无法传播;(3)声音音调过低或过高,超出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4)声音响度过低或距离太远。 8.声音可以传递信息:B超、超声波测探裂痕、雷达

声音还可以传递能量:洗牙、粉碎结石、喇叭前的烛焰左右来回晃动

9.控制噪声的措施有:①在声源处减弱(如:禁鸣喇叭、公共场合不准大声喧哗)

②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如:路边的隔音屏障、路边种树、关上窗户) ③在人耳处减弱(如:戴上耳塞、捂住耳朵)

第四节 光和颜色

1.自身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太阳和所有的恒星都是光源,行星(地球)、卫星(月球)不是;开着的电视的屏幕是光源,电影屏幕(反射光)不是;湖水旁燃烧的篝火是光源,湖水倒映的篝火不是。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典型应用有:排队对齐、打靶瞄准时三点一线,小孔成像,阴影(日食、月食)。 3.小孔成像(如右图):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1)成像性质:光源物体的倒立实像。

(2)像的大小: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有关。

当物距>像距时,成缩小实像:物体向左远离小孔、光屏向左靠近小孔、小孔向右移动,像均变小; 当物距=像距时,成等大实像;

当物距<像距时,成放大实像:物体向右靠近小孔、光屏向右远离小孔、小孔向左移动,像均变大。 (4)小孔:成像与孔的形状无关,始终成光源物体的倒像;大孔:呈现孔的形状。

(5)应用:阳光下树阴中的圆形光斑,就是倒立的太阳的实像;此时太阳是光源物体,树叶间隙是小孔,地面是光屏。由于物距非常大,树叶间隙的大小、形状对圆形光斑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光斑大小只与树叶间隙到地面的距离有关。树叶间隙离地面越高(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就越大。

8 5

4.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10m/s或3×10km/s),空气中次之,液体再次,固体中传播最慢。

815

光年是长度单位:光在真空中一年走过的路程。1光年=3×10米/秒×365天×24小时×3600秒=×10米。

5.光的色散现象:阳光(白光)经三棱镜(正放)折射后,彩色光带的颜色自上到下的顺序为——红、橙、黄、绿、蓝、靛、紫。典型的光的色散现象:彩虹。

结论:(1)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

(2)紫色光的折射程度最大,红光折射程度最小。

注意区分:光的色散是现象,色散现象的光学原理是光的折射。

思考:为什么同一件衣服在阳光下比白炽灯下看起来颜色更鲜艳(因为阳光中所含的单色光种类更全) 6.在可见光以外还存在不可见光!如红外线和紫外线。

在红光区域以外的红外线:利用其热效应,可用于遥控、人体感应、温度计、夜视仪、导弹追踪等。 在紫光区域以外的紫外线:(1)能使荧光物质发光、使胶卷感光 (2)消毒灭菌 (3)引发皮肤癌 7.物体颜色:

a) 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色光颜色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b) 不透明的物体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颜色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注意: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黑色物体则能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 例:阳光照射绿色透明薄膜后的红色物体,物体显 色;照射绿色透明薄膜后的白色物体,物体显 色。 解析:阳光是白光,含全部单色光,透明物体只透过与自身颜色相同的色光,因此只有绿光能透过绿色透明薄膜,但红色不透明物体只反射与自身颜色相同的色光,所以绿光会被它吸收,从而显黑色;而白色物体可以反射所有色光,所以绿光会背白色物体反射,从而呈绿色。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复习提纲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体的常见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热觉感受器。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3.形成感觉的基本过程(必需条件):刺激→感受器(分布有感觉细胞、接收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神经(传递信息)→大脑(形成感觉)表述时注意区分:神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9zhi6e77t3fre38hic91cf865breu010qf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