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是第四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榜首。它以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二百五十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被称为江苏省的第一财神县。它拥有14家上市公司,被称为华夏A股第一县。它还拥有一批处于全国同行业老大地位的龙头企业,一批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的单打冠军。 2004年,全市GDP638亿元,财政收入92亿元,人均GDP达到5.4万元。一个县级市发展得这样快,重要原因是他们始终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坚持城与乡,人口、环境、资源统筹协调发展,按照农村集镇化、集镇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全速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科教文卫事业一体化,实现城乡联动发展、协调发展。
5、县域经济的最终目标是现代化经济。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县域将是生产生活资料加工最理想的环境和基地;县域经济质量、环境质量、人口质量和生活质量将全面提高;创造最佳投资环境和最佳人居环境,将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目标。因此,我们现在必须以现代化眼光来总揽县域经济发展的全局。首先,要积极适应WTO的需要,谋求与全球经济发展的对接点,寻找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立足点,全力在全球经济争得一定的份额。其次,要提高县域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块块经济,培育高效益的农业产业,构筑县域工业发展新格局,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创造县域经济增长的新模式。第三,要及时转变政府职能,增强规划、服务和经营意识,增强独立性,扩大自主权,创造性地选择发展道路。通过不断扩大县域经济总量,壮大县级财政实力,力求早日实现县域经济现代化,实现县域人民生产生活的现代化。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选择
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扭住经济中心不动摇,牢牢把握发展主题不放松,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增加财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为核心,不断推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应着力在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调整,要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调整,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第三产业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构筑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购物中心、乡镇级的商业服务中心和自然村的三级服务体系。
二是要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走势看,民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因此,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针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组织引导上,特别需要按照“抓大促小带中间”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
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三是要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也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特色是品牌、是市场、是竞争力,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做亮特色经济。特色经济多是“块状”、“集群”型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人们称之“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带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因此,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在全球、全国经济发展新格局中,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四是要把加快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从城乡发展的格局看,经济腾飞的“龙头”在城市、在集镇。从我国的实践看,沿海发达县市,近十几年来小城镇发展很快,形成了一个个密集的城镇群,不仅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而且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实力。因此,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提升人气,提增财气,提高品位,做强城镇经济。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坚持软件硬抓,硬件精抓,优化城市环境,不断提升城镇形象,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和重组,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
五是要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只有坚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项目、引资金,才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体现为项目的竞争,谁拥有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高产品质量的项目,谁就能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主动。要想靠有限的资金投入换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立足自身实际,以市场为先导,选准投入方向,避免低层次盲目重复建设。在项目建设上,政府应着力在以下几方面强化引导:引导现有企业通过联合等方式,尽最大能力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强化科技创新,加快设备更新,加速产品研发作为投入重点;千方百计激活民间力量,聚集有限的资金,集中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空间大的优势项目;引导规模企业不断健全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强化诚信意识,以良好的形象取得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更大支持。
六是要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从县域经济的竞争基础来看,环境出生产力,环境出竞争力。我国入世后,县域经济已直接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新形势,区域间争夺资源、争夺市场、争夺效益的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在竞争中把握机遇,通过自身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成为关键因素。只有着力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创造宽松的宏观社会环境、平等竞争的体制环境、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才能形成“磁场效应”,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优化环境要通过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切实从“管理企业、管理百姓”向“服务企业、服务民众”转变,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在服务领域上,要从适应企业和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由单一搞审批办手续向搞好产业指导、信息咨询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要不断健全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从源头治理,从机制入手,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障碍。 三、我县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茶陵古有“农勤于耕,士勤于学”之说,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农业经济占据县域经济的主导地位。建国以来至今,我县的经济发展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一是五十年代的农业调整恢复阶段,二是六七十年代农业支持工业发展阶段,三是八十年代农业全面改革发展阶段,四是九十年代工业与农业共同发展阶段,五是目前以工业发展为主带动农业、第三产业发展阶段。纵观上述各个阶段,茶陵经济发展紧随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整个脉络。近两年来,我县立足执政为民,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实施办电兴工、拓城兴旅两大战略,突出财源建设、深化改革、结构调整三个重点的思路,围绕促进“三化”进程,致力于创新思想观念、深化各项改革、促进工业发展、搞活民营经济、增强农民收入、加快县城建设,全县人民奋力拼搏,扎实工作,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有了一个良好的局面。2004年,全县GDP为30.56亿元,财政总收入为1.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7.94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9.2亿元,农民可支配性收入为2776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性收入为6000元。
尽管我县经济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仍存在不足与差距:一是经济总量不大。2003年,我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5.55亿元、在湖南省89个县(市)中排名第49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514元、排名52位;财政总收入1.3亿元、排名49位;人均财政总收入231元,排名42位。在全国第四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评价中,茶陵在全国参评的2012个县(市)中排名858位,竞争力为E级,中等水平。二是经济结构不优。在国内生产总值中,2004 年,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37.5:32.3:30.2,农业经济特征很明显。从区域分布来说,东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已达12.9:48.5:38.6,中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为17.7:46.6:35.7;而我县三次产业的结构与全省19.1:38.7:42.2、全市13.2:49:37.8相比差距很大。可以说,我县还没有跨入工业化的门槛。全县总人口57万,其中的非农业人口7.6万,城市化率仅为13.3%,低于全省7个百分点。三是发展后劲不足。具体表现为缺乏大项目、大产业支撑;工业仍然是以资源为主,能耗高、污染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大部分企业仍处在原始积累阶段,依托自身投入发展的大型企业不多;经济的外向度低,出口创汇能力很弱。四是农业产业效益不高。特色产业基地偏小,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带动能力弱,农民增收渠道不广。五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中高级职称人才较少。据统计,全县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约320人,其中大部分是教师、医生,其他行业的极少。
六是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机制还不完备。政府行政手段有待进一步完善,经济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当前,我县经济发展面临着极好的机遇。一是环境机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泛珠三角”区域化合作启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作为承前启后、连接南北的中转站—茶陵,必将成为新一轮投资结构调整的受益者。二是政策机遇。县域经济是充满活力和蕴涵潜力的经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越来越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社会各界的关注。自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后,全国人大十届一次会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要壮大县域经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三是自身优势。从我县情况看,县委、县政府有一个明确的经济发展思路,全体干部通过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思想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发展的意识更强了,建设的环境更优了,工作的信心更足了。另外,随着衡炎高速的兴建通车,洮水水库及其他小水电的建成投产,县城的扩容提质,工业园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必将带来全县经济的大发展,裂变效应很快就能显现。 在此背景下,展望未来,茶陵县域经济必将迎来一次质的飞跃。
一是经济实力将不断壮大。今后几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两位数以上,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实现经济总量有大的跨越。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到2010年,二产业必将超过一、三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力军。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企业竞争力增强,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财政收入年均增长两位数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投资和消费日趋合理。
二是基础设施将大为改善。洮水水库工程项目已启动,预计2008年竣工之后,可达到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每年可发电1.42亿千瓦(相当于2个青年电站)。总投资45亿元的衡炎高速公路,总长114公里,其中茶陵境内49.78公里,预计2008年衡炎高速公路及县城互通、浣溪互通建成通车,将大大改善我县公路交通条件,并带动旅游、运输、餐饮等产业快速发展。同时,随着赣茶吉铁路列入“十一五”期间国家建设项目,又将把我县的铁路交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是“三化”进程将明显加快。随着一批支柱型工业企业、26个小水电站和一大批矿产冶炼企业的建成投产,我县将逐步迈入县域经济工业化的门槛。拓城兴旅战略的顺利实施,到2010年茶陵城区面积达到1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万人,比现在翻一番。云阳国家森林公园、南宋古城开发有序进行,我县逐渐成为湘赣边界的旅游休闲胜地;中心镇村发展壮大,到“十一五”期末,全县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20%以上。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增强,产业基地得到巩固,农产品贩运大户、中介组织和营销集团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商品率全面提高。
四是生活质量将显著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劳动就业岗位增多, 就业率提高,失业率减少,绝大多数劳动者都将获得就业岗位,有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逐步规范。农村医疗卫生状况良好,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水平提高。扶贫开发继续推进,农村贫困人
口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并逐步过上小康生活。居住条件改善,别墅、豪华型套房、经济实用房将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超前消费、即期消费的欲望增强,小车、电脑走入寻常百姓家,自驾车旅游、电子购物成为消费时尚。
要顺利实现上述目标,今后我们必须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以支柱产业培育为重点,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1、大力培育支柱产业。根据我县资源优势和发展实际,今后重点抓好以下四大支柱产业:一是做大水电产业。继续大力实施“办电兴工”战略,打造以洮水水库为龙头,以洣水流域水电站为纽带、其他小水电为补充的水电产业,为县域工业跨越式发展提供能源支撑。二是整合矿产冶炼业。大力扶持矿贸冶炼企业提高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三是做强水泥建材产业。加快水泥企业的技改步伐,引导水泥制品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培育纺织产业。加快东信棉业的扩改工程建设,全力支持周氏纺织、锦绣针织、粤港针织等企业的发展,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把针织打造成支柱产业。2、发展园区经济。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优质服务、兴园强县”的总体思路,切实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创新管理与发展机制,把金星工业园建设成为劳动密集型工业园,把龙下工业区建设成为能耗密集型工业区,把潞水工业区建设成为资源密集型工业区,把平水工业区建设成为农产品加工密集型工业区,为工业企业规模聚集提供广阔的平台。3、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大力扶持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生力军作用。进一步建立完善有关政策,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扩张规模,提高效益,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以特色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在稳步发展粮食、生猪两个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立足县内资源优势,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建立特色产业基地。一是发展烟叶产业。以争取进入全省烟叶生产基地县为契机,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烟叶发展到5万亩,成为全县重要的财源项目之一。二是发展脐橙产业。充分发挥品牌优势,通过采取项目引导等方式,力争建立3万亩基地。三是发展特色种养。充分利用平水三生养殖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建立万头野猪繁育基地。同时,拓展融资渠道,加快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促使一批龙头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理顺利益共振机制,提高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探索产销直挂、连锁经营、产品配达等新的流通方式,培育发展农民经纪人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副产品快速、有序流通。
(三) 以扩容提质为重点,搞好小城镇建设。继续实施“拓城兴旅”战略,按照“建设新城区、提升中心区、改造老城区”的总体要求,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不断扩大县城规模,增强县城聚集力。重点是要加快新城区的建设,使县城区范围扩大1倍,努力实现三分之一人口居住县城、三分之一人口居住集镇、三分之一人口居住村庄。坚持市场运作,筹集建设资金,搞活城市经营,提升城市品位。推行别墅区、公寓楼相结合的县城私住房建设框架, 在城区规划范围内严格控制私人购地建房,实现私人住房商品化。推动市场建设和商贸流通专业化、规模化。充分发挥商业步行城、工业品、建材、
家电、摩托车、农贸、南杂、水果等专业市场的作用,统筹建立专业特色街道,美化、亮化、绿化、净化县城;结合撤乡并村工作,调动内力,巧借外力,把高陇、界首建设成为边境商贸型中心镇,把浣溪、平水建设成为交通枢纽型中心镇,把潞水、平水建设成为工业主导型中心镇;加快云阳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南宋古城墙以及工农兵政府等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引导开发建设好宾馆、餐饮、娱乐业,提升服务水平,不断壮大第三产业。力争把茶陵建设成为井冈山旅游线的重要站点和湘赣边界的商贸旅游中心。
(四)以招商引资为重点,着力推进改革开放。立足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进一步落实全方位扩大开放的政策措施 ,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外向度。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法,招商引资的主体由行政事业单位转移到工商企业,招商引资的对象从吸引县内外投资扩大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招商引资的领域从以兴办工业为主扩大到涵盖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领域。加大茶陵对外开放力度,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往来,积极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协作,扩大茶陵的影响,让世界了解茶陵,让茶陵走向世界。鼓励和帮助县内企业积极开拓县外市场,建立面向国际国内企业和市场的生产加工基地,拓展企业发展空间。把劳务输出与“返乡创业”紧密结合,输出富余劳动力,引回先进生产力。 (五)以强化服务为重点,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能力。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政企分开,进一步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认真贯彻实行《行政许可法》,加强对市场主体准入、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行为、产品流通市场的监管。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资力度,推进社会事业管理的社会化,建立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与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