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总结(一)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用,反之将起阻碍作用。

2.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这个矛盾统一体中的对立双方。它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

2.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它的性质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3.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经常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与生产力相比较,生产关系则更具有相对稳定性,一种生产关系一经产生,就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形式。

七.论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价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的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正是根据上述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正确阐述了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及其历史正当性问题;正确评价了历史和现实中的事件,人物以及各种社会团体的理论、主张等,为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提供了基本观点和方法。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八.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它构成了社会形态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在每一社会形态中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表现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和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在建立之初不完善的部分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相对活跃的经济基础同相对稳定的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整个庞大的上层建筑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矛盾以及同经济基础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矛盾;新的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基本适合之间存在着的某些矛盾,等等。总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种种矛盾

6

纵横交错,构成一个巨大的复杂的矛盾系统,但二者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推动下,由基本适合到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如此循环往复地向前发展。历史上各种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都是在这种矛盾推动下实现的。

九.社会形态的内涵

1.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态,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3.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所以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词。

十.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4.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5.社会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十一.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1.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十二.如何理解时势造就英雄?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时势造就英雄,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杰出人物会因其智慧、性格因素对社会进程发生影响,但这些作用仅仅是社会进程中的偶然性现象,只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个别原因。他们凭借自己的才能,虽然也能使具体历史事变的外貌或某些后果改变,但终究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如果看不到历史人物活动的社会制约性,割裂必然与偶然的关系,就势必会夸大个人的作用,进而否定或歪曲历史的发展规律。

十三.如何理解党的群众路线

1.群众路线: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2.唯物史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

在我国的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创造性的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我们党在民

7

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

十四.社会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2.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第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第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结构发生变革。

3.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 4.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主要表现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和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思维方式的变革。

第四章

一.商品的特点

1.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2.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3.商品交换实际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

二.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点

使用价值的特点:满足人的需要的效用,即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同人们取得它所消耗的劳动多少没有关系,它本身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不能比较。

价值的特点:价值是商品的属性,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商品的价值可以进行比较,是商品所特有的,与商品一一对应,它是商品的属性,是内在的,必须通过别的商品来表现,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三.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1.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2.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四.劳动两重性原理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劳动的两重性决定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五.价值规律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8

六.价值演进四个阶段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3一般价值形式。4货币形式。

七.货币职能

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贮藏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

八.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1.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劳动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3.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他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九:价值增值过程与价值形成的过程

价值增值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的形成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的形成 过程就是价值的增殖过程。

价值形成的过程:一方面,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它们转移到产品中去,并成为产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工人劳动本身创造的新价值,是通过工人的抽象劳动加到劳动对象上,并成为产品价值的另一个组成部分。

十.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与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区分。 不变资本是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

可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要生产过程中由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

区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于资本是否移动,固定资本有机器厂房设备,都不在短期内消耗掉,需要多次转移价值,时间长。流动资本则有原材料,劳动力,原材料价值在生产中一次性转移,时间短。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在于资本是否增长,增加,不变资本说明资本只能转移,没有新的价值生成,比如原材料和机器都是这样。可变资本是指资本可以增加,可以有新的价值生成,主要是劳动力,因为劳动者创造了新的价值。

十一.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办法 1.绝对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

十二.资本的有机构成。

9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十三.社会总产品的划分

1.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叫社会总价值,划分为包括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和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以及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

2.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可以区分为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

十四.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者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十五.剩余价值的四部分

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产业资本家得到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得到商业利润,银行资本家得到银行利润,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超额利润),这些不同的资本家瓜分得到的利润只是平均利润。

第五章

一.垄断为什么不能消除竞争?

1.垄断和竞争问题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最早是由马歇尔发现的,又称为“马歇尔冲突”。

2.具体内容:随着竞争的加剧,生产的集中,资本的积聚必然会出现垄断,从而垄断会有扼杀竞争,但是垄断不能消除竞争。

原因:一,任何垄断企业都是局部范围内的或者说某一行业的垄断很难垄断世界范围内生产销售。二,技术革命使一个垄断企业难于在长时间内保持垄断的地位。三,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不可能使一个企业在长时间内保持垄断地位。

二.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1.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2.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3.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不可能把社会生产全包下来,在此之外还有很多中小企业。

三.垄断竞争同自由竞争相比的新特点 1.在竞争目的上,自由竞争主要是获得更多的利润或者超额利润,不断扩大资本积累;垄断竞争是获取更高额垄断利润,并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利。

2.在竞争的手段上,自由竞争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比如通过改进技术等战胜对手;垄断组织的竞争除了采取各种形式的经济手段外,还采取非经济的手段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激烈。

10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总结(一)

用,反之将起阻碍作用。2.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9xa33vgol9bpag891bi6tck19hq4z003fa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