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大豆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豆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作者:陆慧玲

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4年第11期

摘 要:引起大豆菌核病的病菌多在种子和土壤里,因此,要采取选择耐用品种、轮作换茬、田间管理和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防治。 关键词:大豆菌核病;原因;综合防治

大豆菌核病(别名白腐病)在全国各地均可发生,但在黑龙江省、内蒙古危害较重。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作物上常见病害之一,主要造成茎秆腐烂,病变部位苍白色,茎秆内中空并有黑色菌核,易折断,结荚少或不结夹。近两年来在绥棱局有逐年加重发生趋势。一般田块发病率达10 %左右,重病田达50 %,轻者减产10 %,重者可达50 %以上。 1 发病原因 1.1危害症状

大豆菌核病危害植株地上部,在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但以成株花期发生受害最为严重。

1.1.1 苗期症状 苗期染病茎基部褐变,呈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后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幼苗倒伏、死亡。

1.1.2 成株期症状 成株染病,茎秆变褐枯死,其典型症状茎部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往往成麻丝状,病株外部的菌核颇易脱落。豆荚染病呈水浸状不规则病斑,夹内外均可形成较茎内菌核稍小的菌核,可使夹内种子腐烂、干皱、无光泽,严重时导致夹内不能结粒。 1.2 菌核病流行规律

豆株茎上形成的菌核呈圆柱形、鼠粪状或不规则形,以落在土壤里和混在种子间的菌核越冬,越冬后的菌核,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成为田间初侵染源。子囊孢子通过风、气流飞散传播浸染大豆植株。 1.3 发生原因及特点

1.3.1 田间菌核数量大 大豆菌核病病菌属于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真菌,在大豆茎上形成圆柱形或鼠粪状菌核,菌核在潮湿、多雨并有光照条件下萌发。如果大豆种植面积逐年递增,

09v4z99iwu5nrap1rg1l036aw5tvxo00xos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