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介绍:
发现式学习认为,科学家用来解决问题、探究未知的理性策略可以传授给学生。其模式是在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索过程,教师试图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科学家如何面临疑难境,学会搜集和加工资料,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从而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现式教学的课程环节:
激趣导学——目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 设计思路说明:
多媒体展示: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恐龙复活的场景图片。 讨论:1.你知道导演如何让恐龙复活的吗?
2.利用已灭绝的恐龙DNA真的能让恐龙复活吗??
3.如果确实获得恐龙的DNA要使恐龙复活,你认为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积极讨论,引入教学主题: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根据教材的实际需求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分解成层次由浅入深的各个小目标,让学生去感知教材,链接生活,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行重组,完善知识结构。
教师按小组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及时引导,点拨,利用教学中预设的各个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诊断反馈环节是贯穿本模式的一条主线。
从形式上看,练既可以是综合、书面的,也可以是整体、口头的;
从内容上看,既可以是知识掌握,也可以是思维训练;既可以是巩固强化,也可以迁移延伸;
从教学程序上看,主要是安排在新课结束后巩固所学、迁移知识、培养能力,但也可以安排在新课开始前的导入性训练。
“大教学观”指出,要让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课外实验,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通过延伸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提升认识水平,为进一步获得生物知识奠定良好的技能与心理基础。
1 / 14
教材分析
从学科知识体系看,初中生物课已经涉及了有关DNA、基因、染色体核蛋白质的基本概念,对基因是什么以及基因能够决定生物性状有简单的介绍,但没有涉及基因究竟是如何起作用的。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和必修2前三章知识已指出: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主要执行者。但没有对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详细过程进行讲解。本节知识就是在此基础上,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的。
从教材编排的特点看,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前三章以遗传学的发展史为主要线索,逐步阐明了基因的本质,本章基于对基因本质的认识,进一步阐明基因在生物体内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前三章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在教材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又是本章的开篇,是本章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所在。同时,本节内容也为后面中心法则、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基因工程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说明基因与遗传信息的关系。 2、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设计并制作转录和翻译过程的剪纸的模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通过DNA和RNA的对照掌握类比方法。
3、通过RNA的碱基决定氨基酸的学习,掌握先逻辑推理再经实验验证的方法。
4、通过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的学习,建立信息意识,学会从信息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 5、利用课本插图和课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分析、类比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验基因表达过程的和谐美,基因表达原理的逻辑美、简约美。 2、认同人类探索基因表达的奥秘的过程仍未终结。
3、通过介绍科学史实,开阔学生的眼界,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探求真理的教育。 4、感悟科学破解遗传密码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和过程;
2 / 14
2、比较转录和翻译的异同;
3、认知和区分相关概念: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反密码子; 4、计算问题:基因(DNA)碱基、RNA碱基和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
1、理解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和过程
2、认知和区分相关概念: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反密码子;
3、计算问题:基因(DNA)碱基、RNA碱基和氨基酸的对应关系,以图解方法解决。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
多媒体展示: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恐龙复活的场景图片。 讨论:1.你知道导演如何让恐龙复活的吗?
2.利用已灭绝的恐龙DNA真的能让恐龙复活吗??
3.如果确实获得恐龙的DNA要使恐龙复活,你认为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积极讨论,引入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二、目标导学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当然需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怎样“教”呢?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指出:欲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愉快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在目标意识驱使下,产生永恒的“内驱力”。显然,“导学”环节就成为“六环节”模式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一堂课中“时间篇幅”最长的一段。 【目标分解】
1.理解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和过程; 2.比较转录和翻译的异同;
3.认知和区分相关概念: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反密码子; 3.基因是如何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3 / 14
三、导思点拨
在目标导学环节后,利用多媒体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学习,起到加强印象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行重组,完善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方法。符合“认知——思考——再认知”的认知规律。 【导入新课】
PPT投影讲解:转录的实验证据。
1955年布拉舍用RNA酶分解变形虫细胞中的RNA,蛋白质合成停止。 说明:蛋白质合成与RNA有关。
1955年拉斯特用已标记尿嘧啶核苷酸的培养液变形虫细胞,检测发现该标记先出现在细胞核,随后出现在细胞质。
说明:RNA先出现在细胞核,后出现在细胞质。
RNA充当了两者之间信使。
问题:为什么RNA适于作DNA的信使? 比较:RNA和DNA的区别
4 / 14
比较:核糖与脱氧核糖
PPT投影讲解RNA的种类:
①信使RNA——mRNA。顾名思义,这种RNA起的是信使——传递信息的作用。 ②转运RNA——tRNA。这种RNA担负的是运输的任务。其三叶草型结构的一端可以连接特定的氨基酸。
③核糖体RNA——rRNA。
教师提问:为什么mRNA适于作DNA的信使呢?
提示:RNA也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也能储存遗传信息。RNA与DNA的关系中,也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RNA一般为单链,比DNA短,能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中。
提问:DNA的遗传信息是怎样传给mRNA的?(通过问题的步步深入,学生推理分析,形成结论)
5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