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以“学”为基点灵动设计品读活动——《醉翁亭记》创意教学探微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以“学”为基点灵动设计品读活动——《醉翁亭记》创意教学探微

作者:徐余忠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半月)》 2021年第1期

徐余忠

徐余忠,江苏省苏州市外国语学校教师。

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一书中针对阅读教学现状提出了鲜明的批评:把“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混淆起来,往往导致老师以自己“教的活动”来代替学生“学的活动”,这是我们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而问题的症结是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以“教的活动”为基点。2011年版新课标提出“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而,阅读教学中需要切实转变老师大讲特讲的做派,落实以“学”为基点,“设计、组织、与开展属于学生的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余映潮语),展开灵动有效的训练,学习与理解才能真正发生。本文以笔者《醉翁亭记》课堂教学为例,粗探能“学”味盎然的灵动品读设计之策。

活动设计一:吟哦比读,虚字有味

《醉翁亭记》的语言骈散结合,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抑扬顿挫,有一唱三叹的韵味之美。这特别有赖于作者创新运用了21个“也”字和25个“而”。笔者教学中并未泛泛读书,而是初读感知后,删繁就简,直接选择了这两个字眼切入,设计了两个活动环节:一是“请挑出全文含有‘也’的句子,再去掉每句话末尾的‘也’字进行自由诵读,并说说阅读感受”。

二是“挑出含有‘而’的句子,去掉每句话末尾的‘而’字进行自由诵读,并说说阅读感受”。

学生气氛热烈,吟咏不断,较好地把握了情感语气,感受跌出。如“环滁皆山(也)”,去掉“也”字后,立刻感觉气息有短促不畅,生硬滞涩,而加上“也”,化呆板为神奇,给人在漫不经意的叙述中,有一种任性自得、舒卷自如的趣味。诸如此类,读出“也”字描述景物时的陈述语气,气息轻快陶然,若行云流水。读出“也”字介绍人物时的肯定语气,气息着重强调,需简洁明快。读出“也”字直抒胸臆时的感叹语气,气息圆畅惬意,可舒缓吟咏。

“而”字有表示前后词语并列、承接、递进、修饰、转折等关系。学生在比读中辨析了语义关系,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而”字恰到好处的运用,使文章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得之心”的闲情雅致充分表现出来了。如在骈偶句“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加入了“而”字后,使句子更加委婉细致,增添了抒情性。此课抓住虚词“也”和“而”进行比较朗读环节的设计,学生在自由的书声朗朗中,轻松扫除个别词汇理解障碍,完成了关键文言虚词的理解和积累,体悟了文章语言的外在形式美,读出了文章的舒缓自如感。快意吟咏间,琅琊山的秀丽山色已不知不觉宛在眼前。

活动设计二:寻读鉴赏,山水含情

“寻读”活动突出学生对文本信息发现与提炼能力的训练。笔者结合文本特点,巧妙精致地分解设计了三个微型品读环节,激发学生来一场琅琊胜境的深度体验之旅。

环节1 摄一组优美镜头

苏轼赞王维的诗歌“诗中有画”,《醉翁亭记》也可谓文中有画。欧阳修驾驭语言的功力,如同今人灵活驾驭摄像机一般,每一段文字就是一组层次鲜明,连贯生动的镜头。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摄取镜头里美妙的意境吧。

描述:这是一组表现的镜头(做出解释)。

此环节受余映潮老师的设计启发,他在梳理课文脉络时,用“一个大远景镜头、一组空镜头、一个长镜头、一个全景镜头”组织实施。此处,笔者借鉴改造,以“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五个景别引导学生梳理本文的写景顺序和结构。老师给出“可视化”示范,如:

这是一组表现环山秀水映美亭的镜头:开头的“环滁皆山也”是大全景,接下来由远及近,依次是全景“其西南诸峰”,中景“琅琊”,近景“酿泉”,最后是“醉翁亭”的特写。

学生在这有现代感和新鲜感的问题情境中兴趣勃发、爬树整理、识别归类、组织语言。全体学生读了起来,辨了起来,说了起来,活动极为充分。童志斌教授认为文言文阅读要“回归文本的语辞世界”,引导学生把握基本内容,理解和感受“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此处活动环节有力促进了学生对本文写景时序这一章法认知和内化。

环节2 寻一个传神特征

一组组优美的镜头,再现了滁州的秀丽风光。我们仿佛已经置身山林,目遇耳闻,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花一鸟真是赫然如面,不禁诗情满怀了。放眼山林,细读文本,寻找作者描写下列意象时运用最传神的一个字或词。

滁山 清泉 亭子 雾气 暮云

野花 林木 风霜 溪水 寒石

为了进步一步深化“炼字炼句”的品读,将学生充分吸引在文本语言的表达体悟上,故设计了十个意象的品读活动。学生圈点勾画,自主批注,自主选择交流。如写滁山,“环”字的精简;“蔚然”的葱郁。“暝”的深沉。写清泉,“潺潺”显宁静;“渐”字多曲折;“泻”字见涌动等等。一个个传神的炼字,笔触如丝,都是作者对山间万物细腻真切的观察,作者正是通过这些不同的景象细腻地写出了滁州山色意境美。

从“摄一组优美镜头”到“寻一个传神特征”,充分引导学生在品读活动中把握作者写景的整体与精微之妙。于是在水到渠成,给出一个教学诗文互证的“插入”:无论春夏秋冬,也无论阴晴雨晦,在欧阳修的眼中,滁州山水都是令人心动的向往,这在作者其他的诗文中,也有大量记载,让我们来欣赏一番吧!此环节既是引导学生深化对文中“山水之乐”的感受,也不失为对古典文章赏读学习的思维方式的渗透。

环节3 品一组醉翁心语

这些诗文充分印证了欧阳修对滁州山水的喜爱与流连。那么,在本文中,有这样一组句子更是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滁州山水的感情。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醉翁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教师补充信息,欧阳修作此文时年仅39岁,正值中年。“翁”是指老年人。结合这个提示,我们从上述三句话中能研判出哪些信息呢?我们又能产生哪些新疑问呢?

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醉翁酒量不算高,年纪不算高”;“醉翁的意趣不在喝酒上”;“醉翁的心里收藏着这份欣赏山水的快乐”;“醉翁借喝酒有所寄托”。

学生的质疑是:“醉翁”是自嘲吗?醉翁的意趣除了欣赏山水还有其他吗?醉翁的心思是否还有其他?为什么没有都说出来呢?醉翁借酒寄托的只是对山水的喜爱吗?

循着“记”文写作特征,引导学生由“山水”的感受逐渐过渡到对“醉翁”的理解,渐次深化认识,在无疑处生疑,化被动为主动,为后面作者的思想探究做好思维铺垫。

上述三个微型品读环节成功引发了丰富多姿的言语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对情景描写的结构手法和典型化策略的有意义建构。

活动设计三:还原品读,不醉难休

文言品读需要“知人论世”。欧阳修为什么会来滁州呢?他在滁州过得好像很惬意,真是这样吗?教学中笔者整合、提供了作者经历背景,以史为据,揭示矛盾,设计还原品读的三个微型环节,意在帮助学生一步一步深化认识醉翁的精神世界。

环节1 醉心“蔚然”山色

杜甫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同学们看了这段背景资料后,你觉得欧阳修眼中的滁州秀美山色与他的际遇吻合吗?

学生结合文本,寻找语言根据,讨论辨析,教师评点:欧阳修在无限屈辱与愤懑中被贬为滁州知州,心中块垒郁结,难以言说。他在知任滁州前的一个春日游宴后写下了《浪淘

沙·今日北池游》直言遣怀“不醉难休”。以自然常理还原来看,伤情当见哀景。然而本文中,欧阳修坐于醉翁亭中,纵览山间朝暮四时,放任自由,似乎外界发生的一切与己无关。更特别的是他似乎获得了溢满心怀的“乐”,这就是超出了人们的认知常态。为什么呢?

在中国的文化里,山水具有天然的疗伤功能。朱元思、陶弘景、王维、孟浩然、李白等受伤的文人墨客无不在山光水色间流连,暂时抛却烦恼忧愁,获得心灵的释放和愉悦。

受伤的欧阳修与其他文人是相似的,他便在滁州探幽访胜,秀丽的琅琊山间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前文写的“山水之乐”当是他寄情山水消遣愁怀的“独乐乐”。

此活动承前启后,学生思维逐步走向理性,意在用还原分析的思维,在矛盾发现“超出常轨”点,还原作者情绪的起点,从而理解“山水之乐”的内涵。

环节2 认识“颓然”太守

如果在文章中找一处用词来贴合他的真实人生遭遇,你会选择哪个词?为什么?

学生寻读课文,交流。

预设:颓然。(也可以说“醉翁”,言之有理即可)

以“学”为基点灵动设计品读活动——《醉翁亭记》创意教学探微

以“学”为基点灵动设计品读活动——《醉翁亭记》创意教学探微作者:徐余忠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半月)》2021年第1期徐余忠徐余忠,江苏省苏州市外国语学校教师。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一书中针对阅读教学现状提出了鲜明的批评:把“教的活动”和“学的活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9s0n90d8m9d31q9p63i6j6mw9sjow00dow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