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莫被“成功学”绑架人生选择 阅读写作导写练
导语:
“青年者,国之魂也。”近年来,一批批青年前赴后继,“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田间地头,大学生们为农民解决农业技术难题;城乡基层,有了更多“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的身影;支教、支农、支医、扶贫,尤其是战“疫”中的青春力量,一次次刷新了社会对青年的认知,给人期望,令人惊喜。“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之中,才能进一步明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在被世俗“成功学”报以冷眼和嘲讽时,保持心中的坚定。
莫被“成功学”绑架人生选择
(标题即观点。)
①全国信息学奥赛金牌得主,在数学、物理和信息学方面很早就展露天才,之后保送清华,进入“姚班”,清华硕士毕业后就职于摩根大通、谷歌……张昆玮拥有光鲜耀眼的简历,但在谷歌工作两年后,他选择回乡任教,在家乡山西的一所二本院校——晋中学院成为一名青年教师。
(开篇以拥有光鲜耀眼的简历的张昆玮选择回乡任教的典型事例引出职业选择的话题。)
②在知乎上的一则“征友帖”让张昆玮令人出乎意料的职业选择受到关注、被热议。有人不理解,也有人替他感到惋惜。但张昆玮内心笃定,就像当初他发现自己不擅长科研后毅然放弃攻读博士学位。因为“我不愿意像成功学说的一样,为了成功舍弃一切,我想在工作之中融入爱好,想在工作之外有自己的生活”。也就像他的校友同学所说的,学历应该是给一个人更多选择的权利,而不是束缚人生的枷锁。
③张昆玮的职业选择和选择北大考古专业的钟芳蓉一样,都是对世俗成功标准的一种反抗。按照所谓“成功学”的逻辑,考高分、上名校,就应该选择热门有“钱”景的专业,就应该挣大钱或者当大官,否则便是失败。在“成功学”的逻辑里面,有的只是名利、地位、权力,却没有“人”的存在,没有个人的理想抱负、兴趣爱好,乃至于是否合适、快乐,都不在成功学的考虑范围之内。追求这种“成功”或许能够得到很多东西,但同时也
可能意味着失去自我,可能赢得他人的歆羡,但同时也可能意味着独处时的失落。
(张昆玮选择回乡任教的意义:是对世俗成功标准的一种反抗。)
④在“成功学”逻辑盛行的环境里,张昆玮们挣脱成功学的枷锁,无疑需要超脱于周边杂音的勇气,但这种遵从内心的选择本应常态。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自我,有人适合科研,有人醉心教学,有人向往大城市的车水马龙,有人习惯小地方的岁月静好……一个健康多元的社会,给予了每个人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只要不违反法律、不违背公序良俗,都应得到尊重,他人无权置喙。
⑤有人觉得名校毕业却去普通二本院校当教师是一种人才浪费,其实于个人而言,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的工作岗位,往往能够激发工作热情与潜能,进入更佳的工作状态,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张昆玮的转身同样具有积极意义。名企可能因为他的离开少了一名普通员工,但地方高校却收获了一名不可多得的人才。
⑥近年来,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双一流”高校不过100余所,占比不过十分之一左右,在校生人数占大学生总人数比例也较低。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任务,数量多、在校生人数众,是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但受限于地理位置、学科发展水平等多重因素,广大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面临着引才难、留才更难的处境,制约着这类高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更多优秀人才加盟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可以发挥更大的撬动价值,让地方院校学生享受优质资源,帮助他们点燃学科兴趣,打开瞭望世界的新窗。就如学生评价张昆玮的课:“第一次接触编程的时候,只知道赚钱多,但是做过一些题目,我才真正对计算机产生了兴趣。”
⑦媒体报道,最近有更多当地学校联系张昆玮,希望他能在业余给信息学竞赛方面有兴趣的后辈当教练。张昆玮因此感慨:“当你看到孩子们好奇的眼睛的时候,你会忘掉一切忧愁和不快。如果能献身于家乡的基础教育,我也不算荒废一生吧。”答案是肯定的,既在高校任职,又能利用闲暇时间培养有潜质的中学生,助力家乡基础教育,这样的选择不仅不是对才华和天赋的辜负,反倒是对才华和天赋的最大利用,是人生价值的真正实现。
(张昆玮的职业选择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
⑧多元社会中每个人的选择都值得尊重,学历应该是助力选择的阶梯,拓展选择空间的工具,而不应该是束缚人生、囚禁人生的枷锁。我们都渴望成功,但不必都按照成功学
的定义去追求成功,更不应为世俗眼光所绑架。在适合自己的位置尽己所能,就是成功;作为教师,点亮更多的学生,更是成功。
(总结全文,鼓励号召。)
来源:2024-08-12 中国教育报
【时代警语】
多元社会中每个人的选择都值得尊重,学历应该是助力选择的阶梯,拓展选择空间的工具,而不应该是束缚人生、囚禁人生的枷锁。
【思维串联】
【考点精练】
1.在下列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逻辑严密。每处文字不超过15字。
张昆玮的职业选择和选择北大考古专业的钟芳蓉一样, (1) 。按照所谓“成功学”的逻辑,考高分、上名校,就应该选择热门有“钱”景的专业,就应该挣大钱或者当大官,否则便是失败。在“成功学”的逻辑里面, (2) ,却没有“人”的存在,没有个人的理想抱负、兴趣爱好,乃至于是否合适、快乐,都不在成功学的考虑范围之内。追求这种“成功”或许能够得到很多东西, (3) ;可能赢得他人的歆羡,但同时也可能意味着独处时的失落。
2.读写一体化训练(开放性试题)
1999年,北大毕业的陆步轩因生意失败开始卖猪肉,媒体的报道铺天盖地。他曾道歉:“我给母校抹了黑。”后来,他和学长一起创立品牌卖生鲜,去年销售额18亿。目前他正通宵达旦备战今年双11,他感慨:“读书一定能改变思维。”
对此你有何看法和理解?请写一段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不少于400字。
【相关链接】
清北毕业生去街道工作,是“下嫁”吗?
在许多人眼中,清华北大毕业生是“天之骄子”,他们选择去街道工作是学历贬值还是大材小用?这样的讨论近来并不少见。从中学招聘出现清北毕业生“豪华阵容”,到学霸转身做主播,网友对这些话题的关注,反映着人们对于“名校”和“择业”之间关系的认知。
对于这份刷屏的招聘公示,余杭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2024年初招聘人员的公示名单,“他们看中的是杭州的发展潜力和活力,还有我们招聘时的诚意。”
余杭区是良渚古城遗址所在地,坐拥阿里巴巴、未来科技城等现代化企业,无论是从历史文化还是发展潜力来说,都有着相当的吸引力。而为了让“清北生”更好地扎根,余杭区为他们提供生活和工作导师,开设“菁航班”定期开展主题培训,制定“一人一策”培养方案,努力实现人尽其才。
有媒体采访了网传名单中的一位录用人员,她回应,如今的工作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晋升渠道畅通,生活和工作环境令人满意,收入也符合自己的预期。
如此便不难理解,这份公示是双向选择、互相成全的结果。因此我们大可不必被“成功学”束缚,也不必觉得清北毕业去基层是“下嫁”。
更何况,基层对人才同样求贤若渴。一线的工作平凡却不简单,对于像余杭区这样在数字经济大潮前沿的地区来说,有许多改革和创新都是从一线带着温度逐渐摸索,更科技更便民的基层治理方案也都在实践中萌芽。高材生充实基层,有利于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让工作的开展更加游刃有余。而在基层锤炼摔打,对于个人来说也是宝贵的财富。
回过头来看,这份招聘公示引发热议,还是说明许多人仍然带有学历和职业偏见,认为“名校光环”必然要对应一个所谓“高大上”的职业。但事实上,三百六十行,只要可以发挥个人所长,实现自身价值,哪一行都是不错的选择。
名校带给学子的不仅是专业的知识,还有开阔的视野和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高校毕业生是充满朝气的生力军,无论是去科研单位、去企业还是去基层一线,只要是理性择业,都值得被祝福。
来源:2024-08-23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