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01年第18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题(含答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2)式各2分;(3)或(4)式2分;(5)式2分;(6)式3分;(7)式4分;(8)式3分。

四、参考解答

设中子和碳核的质量分别为m和M,碰撞前中子的速度为v0,碰撞后中子和碳核的速度分别为v和v?,因为碰撞是弹性碰撞,所以在碰撞前后,动量和机械能均守恒,又因v0、v和v?沿同一直线,故有

mv?0?mv 解上两式得

v?因M?12m 代入(3)式得 v??? v (1) M12121mv0?mv?Mv?2 (2) 222m?Mv0 (3) m?M11v0 (4) 13负号表示v的方向与v0方向相反,即与碳核碰撞后中子被反弹.因此,经过一次碰撞后中子的能量为

11?11?2 E1?mv2?m???v0

22?13?于是

2?11? E1???E0 (5)

?13?经过2,3,…,n次碰撞后,中子的能量依次为E2,E3,E4,…,En,有

2?11??11? E2???E1???E0

?13??13??11? E3???E0

?13? ……

624?E??11? En??1?E0???E0 (6)

?13??E0?n2n

因此 n?1lg(En/E0) (7)

2lg(11/13)已知 代入(7)式即得

En0.0251???10-7 6E01.75?1071lg(?10-7)?7?lg77.84517???54 (8) n?112(?0.07255)0.14512lg()13故初能量E0?1.75MeV的快中子经过近54次碰撞后,才成为能量为0.025 eV的热中子。 评分标准:本题18分 (1)、(2)、(4)、(6)式各3分;(5)、(7)、(8)式各2分。

五、参考解答

在人从木板的一端向另一端运动的过程中,先讨论木板发生向后运动的情形,以t表示人开始运动到刚抵达另一端尚未停下这段过程中所用的时间,设以x1表示木板向后移动的距离,如图预解18-5所示.以f表示人与木板间的静摩擦力,以F表示地面作用于木板的摩擦力,以a1和a2分别表示人和木板的加速度,则

f?ma1 (1) L?x1?a1t2 (2)

12f?F?Ma2 (3)

1x1?a2t2 (4)

2解以上四式,得

t?2LMm (5)

Mf?m(f?F)对人和木板组成的系统,人在木板另一端骤然停下后,两者的总动量等于从开始到此时地面的摩擦力F的冲量,忽略人骤然停下那段极短的时间,则有

Ft?(M?m)v (6)

v为人在木板另一端刚停下时两者一起运动的速度.设人在木板另一端停下后两者一起向前移动的

距离为x2,地面的滑动摩擦系数为?,则有

1(M?m)v2??(M?m)gx2 (7) 2木板向前移动的净距离为

X?x2?x1 (8) 由以上各式得

???1?F??LMmLm X??(f?F)??? ???g?Mf?m(f?F)?M?m??(M?m)(f?F)?MF???由此式可知,欲使木板向前移动的距离X为最大,应有

f?F (9) 即 f?Fmax??(M?m)g (10)

即木板向前移动的距离为最大的条件是:人作用于木板的静摩擦力等于地面作用于木板的滑动摩擦力.

移动的最大距离

2mL (11)

M?m由上可见,在设木板发生向后运动,即f?F的情况下,f?F时,X有极大值,也就是说,在时间0~t内,木板刚刚不动的条件下X有极大值.

再来讨论木板不动即f?F的情况,那时,因为f?F,所以人积累的动能和碰后的总动能都

Xmax?将变小,从而前进的距离x也变小,即小于上述的Xmax。

评分标准:本题25分

(1)、(2)、(3)、(4)式各1分;(6)式5分;(7)式2分;(8)式3分;(9)式2分;(10)式3分;(11)式5分;说明f?F时木板向前移动的距离小于f?F时的给1分。

六、参考解答

铝球放热,使冰熔化.设当铝球的温度为t0时,能熔化冰的最大体积恰与半个铝球的体积相等,即铝球的最低点下陷的深度h与球的半径R相等.当热铝球的温度t?t0时,铝球最低点下陷的深度h?R,熔化的冰的体积等于一个圆柱体的体积与半个铝球的体积之和,如图预解18-6-1所示.

设铝的密度为?Al,比热为c,冰的密度为?,熔解热为?,则铝球的温度从t℃降到0℃的过程中,放出的热量 Q1??R3?Alct (1) 熔化的冰吸收的热量

43图预18-6-1

14?? Q2????R2(h?R)???R3?? (2)

23??假设不计铝球使冰熔化过程中向外界散失的热量,则有

Q1?Q2 (3) 解得

1t?R (4) ?3即h与t成线形关系.此式只对t?t0时成立。将表中数据画在h?t图中,得第1,2,…,8次实验对应的点A、B、…、H。数据点B、C、D、E、F五点可拟合成一直线,如图预解18-6-2所

h?示。此直线应与(4)式一致.这样,在此直线上任取两点的数据,代人(4)式,再解联立方程,即可求出比热c的值.例如,在直线上取相距较远的横坐标为8和100的两点X1和X2,它们的坐标由图预解18-6-2可读得为

X1(8.0,5.0) X2(100,16.7) 将此数据及?的值代入(4)式,消去R,得

c?8.6?102J/kg??C (5)

4Rc2. 在本题作的图预解18-6-2中,第1,7,8次实验的数据对应的点偏离直线较远,未被采用.这三个实验数据在h?t图上的点即A、G、H.

(4)式在t?t0A点为什么偏离直线较远?因为当h?R时,从(4)式得对应的温度t0?65℃,

的条件才成立。但第一次实验时铝球的温度t1?55℃<t0,熔解的冰的体积小于半个球的体积,故(4)式不成立.

G、H为什么偏离直线较远?因为铝球的温度过高(120℃、140℃),使得一部分冰升华成蒸气,且因铝球与环境的温度相差较大而损失的热量较多,(2)、(3)式不成立,因而(4)式不成立.

评分标准:本题24分

第1问17分;第二问7分。第一问中,(1)、(2)式各3分;(4)式4分。正确画出图线4分;解出

图预18-6-2

(5)式再得3分。第二问中,说明A、G、H点不采用的原因给1分;对A和G、H偏离直线的原因解释正确,各得3分。

七、参考解答

带电粒子(以下简称粒子)从S点垂直于DE边以速度v射出后,在洛伦兹力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其圆心一定位于DE边上,其半径R可由下式

mv2 qvB?

R求得,为

R?mv (1) qB1. 要求此粒子每次与?DEF的三条边碰撞时都与边垂直,且能回到S点,则R和v应满足以下条件:

(ⅰ)与边垂直的条件.

由于碰撞时速度v与边垂直,粒子运动轨迹圆的圆心一定位于?的边上,粒子绕过?顶点D、E、F时的圆弧的圆心就一定要在相邻边的交点(即D、E、F)上.粒子从S点开始向右作圆周运动,其轨迹为一系列半径为R的半圆,在SE边上最后一次的碰撞点与E点的距离应为R,所以SE的长度应是R的奇数倍。粒子从FD边绕过D点转回到S点时,情况类似,即DS的长度也应是轨道半径的奇数倍.取DS?R1,则当DS的长度被奇数除所得的R也满足要求,即

R?Rn?DS n=1,2,3,…

(2n?1)因此为使粒子与?各边发生垂直碰撞,R必须满足下面的条件 R?Rn?1L2a??2n?145(2n?1)n?1,2,3,? (2)

此时 SE?3DS?(6n?3)Rnn?1,2,3,?

SE为Rn的奇数倍的条件自然满足.只要粒子绕过E点与EF边相碰,由对称关系可知,以后的碰撞都能与?的边垂直.

(ⅱ)粒子能绕过顶点与?的边相碰的条件.

由于磁场局限于半径为a的圆柱范围内,如果粒子在绕E点运动时圆轨迹与磁场边界相交,它将在相交点处以此时的速度方向沿直线运动而不能返回.所以粒子作圆周运动的半径R不能太大,

由图预解18-7可见,必须R?DM(?的顶点沿圆柱半径到磁场边界的距离,R?DM时,粒子圆运动轨迹与圆柱磁场边界相切),由给定的数据可算得

83a?0.076a (3) 15将n?1,2,3,…,分别代入(2)式,得

DM?a?

2001年第18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题(含答案)

(1)、(2)式各2分;(3)或(4)式2分;(5)式2分;(6)式3分;(7)式4分;(8)式3分。四、参考解答设中子和碳核的质量分别为m和M,碰撞前中子的速度为v0,碰撞后中子和碳核的速度分别为v和v?,因为碰撞是弹性碰撞,所以在碰撞前后,动量和机械能均守恒,又因v0、v和v?沿同一直线,故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9nba09ujc81m9s40mcz3j4le87moy00j6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