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大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情节,理解情节的“摇摆”的使用。 2、分析人物形象,领会作品主题。 教学重点:1、小说情节的摇摆 2、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 3、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4、民间视角的叙事
教学难点: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挖掘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讨法与引导法、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学生齐读)
这是哪儿呢?山东高密东北乡,莫言的故乡。
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这是一幅壮丽的画卷;但70多年前,日本的铁蹄来到片土地,战火也就纷飞在这片高粱地里,战争撕扯着同时也锤炼着这里的百姓,而他们也用自己的血性谱写人生的传奇!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红高粱》,去认识这位罗汉大爷,感受高粱不屈的灵魂!
二、感知情节
请围绕“罗汉大爷”,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倒叙 情节的摇摆 由快板和县志引出罗汉大爷 剥皮零割 被押修路 顺利逃跑 救骡子 杀骡子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故事进程 明确:
(1)叙事方法:倒叙
借用老太太的口吻重新回顾那段如火的历史,一是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可信度;二是制造悬念,等待英雄们出场,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2)情节的摇摆: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
学生齐读:在一个小说中,即使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决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的,而是要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抵达胜利的彼岸。所以,摇摆意味着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奔突,而是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教师总结: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的魅力。我们常说“文看似山不喜平”。小说情节的运行过程,通常就是摇摆的过程。摇摆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动人。
三、分析人物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动物来形容人,因为动物能生动形象的反应人物的个性。比如初中学过的,形容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人们叫它变色龙。形容一毛不拔,吝啬钱财的人,人们叫他铁公鸡。我发现在这篇小说中,莫言也用一种动物来比喻罗汉大爷,有没有同学找到?
明确:36段——他费力地从石头下抽出手,站起来,腰半弓着,像一只发威的老瘦猫。
猫本身是一种非常温顺的小动物,此时的罗汉大爷腰半弓着,像一只发威的老瘦猫,可见全身充满防御和攻击。到底罗汉大爷遭遇了什么?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下面我们就以36段为分割线,来思考罗汉大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①罗汉大爷一次一次地扑向那个解缰绳的小个子伪军,但一次一次地都被那个大个子伪军用枪筒子戳退。初夏天气,罗汉大爷只穿一件单衫,袒露的胸膛上布满被枪口戳出的紫红圆圈。 ②罗汉大爷说:\弟兄们,有话好说,有话好说。\大个子伪军说:\老畜生,滚到一边去。\罗汉大爷说:\这是东家的牲口,不能拉。\伪军说:\再吵嚷就毙了你个小舅子!\日本兵端着枪,像泥神一样。 ……
大个子伪军拉了一下枪栓,用枪指着罗汉大爷,大叫:\老混蛋,你来牵,牵到工地上去。\罗汉大爷蹲在地上,一气不吭。 ……
大个子伪军把罗汉大爷用枪逼起来。罗汉大爷从小个子伪军手里接过骡子缰绳。骡子昂着头,腿抖着,跟着罗汉大爷走出院子。街上乱纷纷跑着骡马牛羊。
总结:罗汉大爷是一个老实顺从、卑微软弱、隐忍、忠实于东家一个普通农民形象。
【细节描写】
一打:就听到背后响起一阵利飕的小风,随即有一道长长的灼痛落到他的背上。 反应:罗汉大爷说:“长官,有话好说,你怎么能举手就打人?” 二打:监工微笑不语,举起藤条又抽了一下他的腰。
反应:罗汉大爷感到这一藤条几乎把自己打成两半,两股热辣辣的泪水从眼窝里凸出来,血冲头顶。 三打:长官又给他一藤条。
反应:罗汉大爷气噎咽喉,泪眼模糊。 四打:监工在罗汉大爷脖子上抽了一藤条。
反应:血肉模糊,大爷被打的六神无主,像孩子一样胡胡涂涂地哭起来。
总结: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当一个男人露出最没出息的一面,也就到了他人格的极限。 这时的罗汉大爷再也不是一只温顺的猫,而是“像一只发威的老瘦猫”。
【心理描写】
第一处:35“这时,一股紫红色的火苗,也在他空白的脑子里缓缓地亮起来。”
第二处:47“那股紫红色的火苗时强时弱地在他脑子里燃着,一直没有熄灭。” 第三处:48“只有那簇紫红的火苗子灼热地跳跃着,冲击着他的双耳里嗡嗡地响。”
第四处:52罗汉大爷脑子里的火苗腾一声的燃旺了,火苗把他丢去的记忆照耀得清清楚楚,他记起半天来噩梦般的遭际。
总结:四次火苗描写,是罗汉大爷反抗的的心理。属于典型的心理描写,越来越强烈。由燃起反抗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