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分析文学作品,撰写鉴赏文章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分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分析文学作品,撰写鉴赏文章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分析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是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综合分析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点,我们会发现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心理实际上存在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不同层面,我们称之为感知层――感知作品的外观形态美;理解层――追寻、品味作品的情意美;深味层――挖掘作品在社会、历史、人生层面的内涵、意义和价值。这些层面呈纵向式结构,又大致和文学作品特别是优秀作品自身的内在结构层面相对应。鉴于此,笔者认为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宜顺应这一规律,分不同层面进行,以期产生合乎或超越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感知层

它表现为对作品外露于表层的美的感知,它调动的是学生对作品外露于表层的形象、意境和其它外在形式美的直觉。文学作品不同于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它通过语言文字来塑造形象,营造意境,因此,将文字符号“译化”为学生可感知的具体的形象和意境等是这一层面教学的重点。

诗歌教学,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是作品上半部分,在这里,春、江、花、月、夜这些极具美学内涵的意象,精致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素雅朦胧,气势磅礴的壮丽画卷,这些就是需要教师在第一层面译化的该作品显露于外的美。教师通过译化,激发、诱导学生,使学生在这层面不需要更多的理性的参与便能在多次诵读中感受到春的和谐曼妙,江的婉转神秘,花的隐约清幽,月的明朗澄澈,夜的静谧安恬,从而领略到春江月夜的色彩美、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另外,该作品整体上还有一个显露于表层的、让人一读就能感知的非常独特的形式美,那就是因其奇特的构思而形成的结构美:它就像一幕戏剧,“月”是主角,月的升起(开幕)―高悬―西斜―落下(落幕),浑然天成,美轮美奂。

散文教学,以刘白羽的《长江三日》为例,文中有这样一段:“长江两岸,层层叠叠,无穷无尽的都是雄伟的山峰,苍松翠竹绿茸茸的遮了一层绣幕。近岸陡壁上,背纤的纤夫历历可见。你向前看,前面群山在江流浩荡之中……现在是枯水季节,江中突然露出一块黑色礁石,一片黄色浅滩。山愈聚愈多,渐渐暮霭低垂了,渐渐进入黄昏了,红绿标灯渐次闪光,而苍翠的山峦模糊为一片灰色。”雄伟的青色山峰,强壮、坚毅的纤夫,黑色的礁石,黄色的浅滩,还有天空和江面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气势雄浑的江山画卷;山的威势,水的壮观和云雾的迷蒙共同构建了作品的外象美,这就是教师要在本作品教学的第一层面让学生首先感知的。 二、理解层

苏轼在谈到阅读陶渊明诗的过程说:“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趣。”一个好的作品,往往是“初观平淡,久视神明”的。又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领绝。”袁枚从创作角度说明情感获得的艰难,阅读鉴赏作品亦是如此。好的作品情意幽深,且幽深的情意通常具有一定的隐藏性,要放在第二个层面上进行探究、理解。在这一层面,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展开想象,追寻、捕捉包裹在作品形式外壳下的情感、意味。

诗歌教学,继续以《春江花月夜》为例,景象引动了情思,情思点化着景致。作者用传神的笔触,点染的春江月夜美景已经激活了学生的艺术思维,此时教师可继续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发他们的思绪,导引他们摩挲、捕捉。“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月光闪耀,千里万里同沐银辉,哪一处春江不罩明月,哪一处明月不照春江!“何处”二字隐含了诗人的情绪,但这情绪是不确定的,是诗人面对江潮、明月所体悟的豪情壮志,还是“逝者如斯”的伤感无奈;或是望月思故人、思故乡的温婉惆怅?春去春来,月落月升,而人生却如逝水,在这样美妙的春江月夜,在这淡淡的愁惘中,诗人的思绪就在历史与现实、自我与人类的对比和统一中往复游移。明月、江水、花树、流霜、白云等意象都是围绕诗人或隐或现的情绪情感展开,渗透在作品里的情绪情感是作品生命的血液,使作品产生深厚的情韵,使作品有了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

散文教学,仍以《长江三日》为例,长江的美景奇观同样已经激活了学生的艺术思维,教师可抓住时机继续诱导、激发学生,让学生感觉自己是一艘在奔腾的长江之上前进的船,正在和江流搏斗而前,“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这样一种感受会让学生悟出作者描绘长江的瑰丽多彩,渲染长江的壮观、威势,实际上是为了抒发“战斗、航进”的豪情,也正是这种“战斗、航进”的豪情,才使作品有了深厚的情感意味,产生了景与情水乳交融的艺术效果。 三、深味层

文章并不会只因其辞藻华丽美妙而深沉动人,只有在行文中贯注着深厚、隽永的思想感情,既能给读者带来全方位的艺术享受,又能让读者得到启示、教益的作品,才能够“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真正具有永久不衰的生命力。所以,好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能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永葆青春活力的作品都有其社会、历史、人生层面的意蕴。它们有的是对宇宙,有的是对人生,有的是对历史或现实最真切、最深刻的展现。加上伴随着这些而生成的体验、感受,往往就是作品最震撼人心的所在,就是作品价值、意义的所在。探寻、挖掘出作品中这些最深层次的意蕴,充分咀嚼,使其进入我们的思想灵魂深处,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浸润、感化,甚至升华,才能算完全读懂作品,也才能真正完成作品的鉴赏活动。

诗歌教学,再以《春江花月夜》为例:“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月在中国本是一个意蕴繁富的意象,登高望月、望月怀远,月寄托着人们的离愁别绪,爱恨情仇,甚至也凝结着人们对本体生命形式乃至于自然宇宙

的观照和体悟,在轻愁的缭绕下,诗人由己及人,由眼前的现实而历史,由个人的情绪而接通了人类、自然和宇宙,既有对自身存在的省问,更有对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的探寻。人的个体生命虽然短暂,但人类的存在却像自然和宇宙一样绵延长久,这是作品令人精神振奋的深层面内涵。它不同于曹植、阮籍等古人也已有之的“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探索,它表达的是处在初唐盛世的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下,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对人生意义的向往追求,这是初唐盛世的时代精神。人们生存的幸运、幸福就像汤汤东奔的江水一样,浩荡流长,就像高悬于江上的明月,年年岁岁、岁岁年年。这些诗的意蕴浓度向读者心灵深处逼去,需要调动我们更多的知识、更多的内涵并在完成前两个层面的鉴赏任务的基础上去发掘、去体味,去和心灵融汇渗透,然后作品最高层面的审美内蕴得以实现其价值。

散文教学,也再以《长江三日》为例,作者刘白羽是一个热烈地追求着时代感的作家,他写这个作品的时代,正值中国刚从黑暗和破烂不堪中走出来,人们正满怀豪情的投入新中国的火热建设中,沸腾的工地、雄壮的欢歌、勇猛的进军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也是作品的主要精神。作品写长江的绮丽画卷,写“大江东去”的豪迈,就是为了告诉我们,长江的美不仅来自大自然的恩赐,更来自人们“战斗、航进”的激情,来自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顽强斗争。我们的全部生活就像奔腾东去的长江一样,激情满溢、豪情万丈,这是那个时代的精神,也是蕴藏在作品深处的社会、历史层面的意义,这些意义还往往具有耐人寻味,不绝如缕的特点。

因此,潜藏在作品深处的社会、历史、人生层面的意蕴,必须要在充分感知作品、理解作品情意的基础上再去探寻、挖掘、把握,才会迎刃而解,才会像瓜熟蒂落一样自然。 【参考文献】

[1]谢慧英.意象创造的诗美世界[J].名作欣赏,2001,(3):41-46

(作者简介:万翔辉,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曹根凤,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分析文学作品,撰写鉴赏文章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分析

分析文学作品,撰写鉴赏文章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分析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是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综合分析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点,我们会发现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心理实际上存在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不同层面,我们称之为感知层――感知作品的外观形态美;理解层――追寻、品味作品的情意美;深味层――挖掘作品在社会、历史、人生层面的内涵、意义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9kj40ewen7yqpo85se79mzf00wron00iv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