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路线水准测量
水准路线:在水准点间进行水准测量所经过的路线
测段:相邻两水准点间的路线。
转点TP:在水准测量中起传递高程的作用的点。
①附合水准路线:从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出发,沿待定高程的水准点进行水准测量,最后附合到另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所构成的水准路线。
高差闭合差 f h :各测段高差代数和 ? h 测 与其理论值 ? h 理 的差值。
成果检核:fh??h测??h理??h测?(HB?HA)
②闭合水准路线:从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出发,沿各待定高程的水准点进行水准测量,最后又回到原出发点的环形路线。
成果检核:fh??h测
③支水准路线:从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出发,沿待定高程的水准点进行水准测量,形成既不闭合又不附合的水准路线。
成果检核:fh??h往+?h返
3.路线水准测量的施测方法
①观测记录
②计算
计算每测站高差,每点高程。
③检核
计算检核:对后视读数总和减前视读数总和、高差总和、B点高程与A点高程之差进行检核,三个数据应相等。
测站检核:
变动仪器高法:同一测站改变仪器高(大于10cm),测得两次高程不超过限值,取其平均值。
双面尺法:分别观测双面尺黑红面,计算高差不超过限值,取平均值。
检核不通过,重测。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课题:第二章 水准测量 第四讲 实验二 简单水准测量
课型:实习
教学目的与要求:
继续练习水准仪的安置、粗平、瞄准、精平与读数。
掌握简单水准测量的施测、记录与计算。
完成通过一个已知水准点,用一个测站(简单水准测量)测出地面上其余6点的高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简单水准测量的定义、施测、记录与计算。
难点:通过一个已知水准点,用一个测站(简单水准测量)测出地面上其余6点的高程。
采用教具、挂图:
水准仪、水准尺、三脚架
复习、提问:
1.简单水准测量与路线水准测量的区别?
2.转点的使用条件及怎样使转点起到传递高程的作用?
3.闭合、附合及支水准路线各适用于什么情况?
4.简单水准测量与路线水准测量是否都可以用高差法和仪高法?
5.计算检核与测站检核的目的各是什么?
课堂小结:
这次课是我们进行的第二次实验,主要是为了体会简单水准测量的实施办法,通过已知一点快速的确定周围多个点的高程,在计算方法上我们采用了仪高法和高差法,大家仔细体会这两种方法的差别,那一种方法更适合简单水准测量的计算。这一次的操作与第一次实验的不同主要是把第一次实验简单叠加起来,具体的操作仍然是一样的,大家要注意纠正自己一些不规范的做法,比如不精平、不复读、碰脚架、不检查整平状态等等,要保证读数准确。
作业:
完成实验报告二
课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