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设计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设计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

要求与专家解读】

早期中华文明: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本课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二是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要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来认识。这里需要知道考古学家对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存所作的区系划分,以及主要区系各自的特点。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指夏、商、周三个王朝的统治特征(周朝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放在西周表述)。从石器时代到西周,文献资料缺乏,考古材料的作用非常突出,但如果没有传世文献的帮助,考古材料的价值也无法充分发挥,因此我们需要知道它们两者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本专题学习的重点。早期国家与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国家相比,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主要在于都是世袭王朝,具有职官、军队等国家机器;不同点主要在于以部族联合或分封制为基础,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不同点是理解早期国家“特征”的关键。由于夏朝缺乏直接资料,这方面的问题可以主要在商朝、西周讲述。商朝讲述“内外服”问题,亦可涉及神权政治因素。西周主要讲述分封制,显示出其比商朝进步之处。(引自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 【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时空观念:了解史前时期的人类文明遗址的存在阶段与早期国家的朝代更迭;通过史前文明遗址图及商周形势图,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空间多元一体的特征,“中国”概念的变化对中华文化形成的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史料实证: 通过学习文明遗址考古资料,了解传世文献与考古材料相结合

1 / 7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设计

是了解上古历史的基本途径,了解“二重证据法”。

历史解释:通过学习早期国家的制度,理解内外服制度、分封制、宗法制设置的目的与影响,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过程,理解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古人类文明遗址分布、“中国”概念的历史演进,形成 为华夏民族的认同感。

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难点: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材料分析法、讲述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四大文明古国地图,引出问题,中华文明是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开始出现的,相比其他文明古国,中华文明的特征是什么? 新课讲授

一、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完成课文思维导图

2 / 7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设计

设计意图:在初中阶段,学生通过第一单元《史前时期》、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的学习,已经对于原始社会、早期国家(夏商周)有一定了解。所以,可以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文和所学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本课线索。

二、引导学生研读史料,完成重点探究 探究主题一:猿与早期人类的故事

展示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材料,探究问题:1、模拟猿到人直立行走的历程,思考原始人通过“劳动”相继制造或使用了哪些工具?这些工具在从猿至人的转变中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2、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有什么进步性?

生答

师引导归纳:原始人通过“劳动”相继制造或使用打制石器、火、磨制石 器、陶器等。打制石器帮助原始人类捕杀动物,取得了改造自然的主动。人工取火帮助原始人类御寒、照明、烹饪事物,使人类摆脱“茹毛饮血”的生活。磨制石器制作更加精细,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它的制作与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到新石器时代,陶器便于人们装载、储存食物,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

3 / 7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设计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设计《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标要求与专家解读】早期中华文明: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9hs41hvqm9pg7z7hdvh6c4rp7oypx00sr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