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独特的民族风》
朱海其
课 型:欣赏课 年 级:高中一年级 教案内容:
《独特的民族风》是高中音乐鉴赏模块中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中的第二节内容,本课以欣赏蒙古族民歌为主要教案内容。
教材分析: .作品分析:
()《辽阔的草原》是一首流传在呼伦贝尔盟的蒙古族“长调”歌曲,是蒙古族长调歌曲中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表现蒙古族青年对爱情生活的珍视和追求。旋律开阔悠长,节奏舒缓、漫长,给人浓郁的草原印象。
()歌曲《天堂》的创作灵感来自著名的蒙古族长调民歌《牧歌》。段的音乐风格、歌词描写的内容如出一辙,清新、优美,段的“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天堂……”是一种发自心底的呼唤,感人至深。唱到高潮处,真、假声结合的蒙语衬词,使歌曲的意境得到升华。
()《嘎达梅林》是一首流传很广的蒙古民歌,其节奏舒展从容、稳健有力,旋律宽广豪迈、庄严肃穆。是男中音歌唱家钟爱的一首歌曲,唱起来荡气回肠,十分动情。冯小宁导演的电影《嘎达梅林》,主题歌由腾格尔演唱,比起美声版,他的演唱更加彰显了这位蒙古英雄的血性与坚强。
.音乐知识:
()长调:一种蒙古族民歌体裁。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字少腔长,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广泛流行于广阔的草原地区。
()短调:泛指那些曲调短小、具有鲜明节奏节拍的歌曲。
()呼麦:一个人同时发出个以上的音,呼麦运用的是泛音的原理,最低音为“基音”,在此基础上,巧妙地运用口型、声带以及咽喉部位,同时发出比基音高一个八度、乃至个八度的音。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喜欢音乐的很多,但喜欢民歌,特别是原生态民歌的,却很少,主
要原因还是了解太少。学生通过网络、电视,以及初中、小学的音乐课学习中,以及具备了一定的民歌知识,能分辨不同民族民歌,说出一些歌曲及歌手的名字,但对于民歌,特别是对原生态民歌和民歌在民族文化中的意义了解甚少。
高中学生普遍缺乏全身心聆听音乐,享受好的音乐作品带给人那种“每个毛孔都浸透了音乐”的审美体验。要达到这种境界,要有良好的欣赏环境,高品质的音源及播放设备,最关键的是要有一颗热爱音乐的心。在音乐课上,一旦达到这种境界,那将是这位学生一段非常美好,非常难忘的经历。
设计意图:
少数民族民歌博大精深,一节课上欣赏到的作品数量有限,本课紧紧围绕蒙古族民歌展开,力求探究出“独特的民族风”之具体表现。
.从呼麦这种特殊唱法的神奇之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用典型的蒙古草原的图片,启发学生唱出会唱的蒙古族民歌,然后以《牧歌》、《天堂》为例,分析这些歌曲的相通之处,了解民歌对创作歌曲的影响,理解民歌的艺术价值。
.通过了解民歌背后的故事、讨论等形式以及有感情地,有特色地演唱《嘎达梅林》,启发学生正确认识原生态民歌,体验民歌存在的价值。
.欣赏课的真正意义是聆听与鉴赏,因此,选用发烧级的录音技术精心制作而成的《天堂》,用高保真的音响设备,高清晰度的音、视频,营造“天籁”般的审美效果,为学生献上一场民歌的听觉饕餮大餐,以此获得情感共鸣,打动学生的心灵。
.通过教师个人网站,提供更多优美的民歌,及具有民歌特色创作歌曲的下载,交流看法,拓宽学生的民歌音乐文化视野。
教案重点:
腾格尔的《天堂》分析、欣赏。 教案难点:
有感情地演唱蒙古民歌《嘎达梅林》。 教案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聆听、演唱等参与方式,感受体验蒙古民歌中蕴含的丰富感情;建立对原生态民歌及在此基础上创作的具有民族特色音乐
的正确态度。
.过程与方法:能与同伴积极互动、交流探索蒙古民歌的风格、特点及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联系。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呼麦”的演唱方法,懂得什么是长调、什么是短调;能有感情地演唱蒙古民歌《嘎达梅林》,表达歌曲的深情内涵。
教案策略:
.视觉享受:从教师精心准备的视频、图片中,了解蒙古族歌舞、乐器民族服饰等,感受民族风情。
.听觉盛宴:教师使用高保真的音响设备,高清晰度的音、视频,营造“天籁”般的审美效果,为学生献上一场民歌、新民歌的听觉饕餮大餐。
.情感共鸣:欣赏民歌,了解民歌背后的故事,“让身体的每一个毛孔都浸透了音乐”,获得情感共鸣。
.激情高歌:学习“呼麦”的基本技巧,学唱(只唱歌曲的精华部分)粗犷的《嘎达梅林》、《天堂》,也可以学唱高亢的《青藏高原》、《天路》,热情奔放的《新康定情歌》等,用不同的演唱方法,在歌声中与民歌零距离接触。
.探究寻源:以《牧歌》和《天堂》为例,分析优秀创作歌曲中蕴含的丰富的民歌营养。
.主动学习:课后能主动寻访打动自己心灵的民歌,通过网络等形式延伸音乐课堂。
教案过程:
一、神奇的呼麦(导入) .聆听呼麦片段。
问题:由几个人唱的,应该是哪里的风格? .观看视频,由苏依拉赛汗演唱的呼麦(视频) .呼麦
()呼麦其实就是基音和泛音同时发出的一种特殊唱法。
如果把声带比喻为一根琴弦,整根振动时产生的乐音就是基音,其中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同事振动时产生的乐音就是泛音。
呼麦的基音是一个超低音,在此基础上,利用特殊的技法,同时产生基于基
音的泛音,难点就在于同时有两个以上的声音发出,对演唱者的声带及咽喉构造要求极高。
()“呼麦初体验”:呼麦,难在一个人唱两个声部,分成两个人唱就一点不难了。可以由两个同学自由组合,一个人唱基音,另一个唱泛音,模仿呼麦的效果,配合录音,请同学分组展示。
刚才大家听到的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蒙古族独有的演唱方法,其独特性得到充分展示,这种唱法已经列入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蒙古族还有那些独具特色的地方呢?
二、独特的民族风
.看图即兴演唱,营造蒙古族深情的音乐氛围。观察 “蓝天、白云、绵羊、草原”的画面,即兴歌唱(一个乐句也可以)。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蓝蓝的天上,飘着那白云……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个好姑娘…… 蓝蓝的天空,洁白的羊群……
不约而同的,大家都会使用蒙古长调民歌的曲调,将这幅和谐、优美的画面唱了出来。这些歌曲创作者,用了相似的音乐语言,可见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情感是相通的。
长调:一种蒙古族民歌体裁。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字少腔长,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广泛流行于广阔的草原地区。
短调:泛指那些曲调短小、具有鲜明节奏节拍的歌曲。 .对比《牧歌》与《天堂》,了解两者的源流关系。
蒙古族民歌《牧歌》和具有蒙古族音乐特点的创作歌曲《天堂》的第一句,歌词和意境基本相同,如果仔细分析两首歌曲的乐谱,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两首歌的旋律是相同的,都是“ ”,不同的只是节奏,老师可以给大家哼唱一下。(整首歌曲的谱例略)
可能会有人认为,腾格尔老师创作的《天堂》,是剽窃《牧歌》,上了今天的音乐课后,我们也可以从两首歌的歌谱中直接找到“证据”,同学们认同吗?
年,随着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热播,赵季平作曲,刘欢演唱的《好汉歌》
大获成功。不久,有人发表文章,说《好汉歌》不是赵季平原创的,他剽窃了山东民歌《王大娘钉缸》,并从两首歌的歌谱中,发现了大量相似的旋律。文章发表后,引发了文章作者与作曲家赵季平的司法诉讼,时间长达年多,引发了学术界与法律界的广泛关注。
《天堂》与《好汉歌》,都是汲取了丰富民间音乐营养之后,被人民群众认可,并广为传唱的优秀创作歌曲,歌曲的成功,也充分说明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个真理,说他们是“剽窃”,真是有哗众取宠之意。民族民间音乐的最大艺术价值,在于被专业音乐创作者发掘之后,进行艺术再创作。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也都是从民间音乐曲调中获得丰富营养。
.分析原生态民歌《辽阔的草原》的美学价值
很多时候,民歌记录的就是活生生的历史,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特性。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记录民歌成为非常容易的事情,我们现存的民歌,已经不会再成为“千古绝唱”了。现在保留下来的,包括《辽阔的草原》这样的原生态民歌,是理论学者和作曲家们的研究创作音乐的宝库。或许由于年代久远,并受限于当年的录音技术,课本上的作品《辽阔的草原》录音不够好听,但我们中学生应该报以正确的态度,套用电视剧的台词,那就是“不抛弃,不放弃!”
.了解民歌背后的故事,明确民歌是生活的浓缩。
()《女人的情歌》背后的真实故事(视频),一位藏族歌手的妈妈,在深爱的丈夫去世后,再也没有唱过歌,直到她的女儿参加歌手比赛,她找到了她丈夫的影子,重新开始歌唱……评委余秋雨被打动了,所有人都被打动了。
()类似的故事还有:在那遥远的地方,三十里铺等等。每一首动听的民歌后面,都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真实的生活。
()央视著名新闻主持人纳森的访谈(视频,介绍了蒙古民歌)。 “蒙古族的男人,岁时受的委屈,岁他都不说出口;蒙古族的女人,爱了一辈子,一个爱字都说不出口,她们这样深沉的爱,全部藏在他们的歌舞当中。”
民歌是生活的浓缩,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把握了民歌的“情”,才是“独特的民族风”的“风”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