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态教育在课堂生根发芽
摘要:教育的本质在于改造人的灵魂,塑造人的意识,锤炼人的品性。建设生态文明校园,打造生态文明课堂,渗透生态环境教育,离不开课堂作用的发挥,更离不开生态教育的贯通与强化。因此,教师应该以课堂为主阵地,将生态教育深度落实至各学科教学、各阶段引导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学习生态教育知识、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形成生态文明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传承、弘扬、践行生态教育的要求,将生态教育的内涵、价值、意义、作用贯通至自身成长、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进而形成爱护环境、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思想意识,为促进长江上游,三峡库区等地域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教育效能得以发挥而奠基铺路,提供助力。
关键词:生态教育;课堂;生根发芽;生态文明;环保意识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全面发展,其在内涵上是对文化伦理形态的深度延伸与全面拓展。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意识、习惯形成与培养的关键期与奠基期,将生态教育贯通至小学各学段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有着很强的必要性与现实性,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基本的生态文明知识,形成正确积极的生态环保意识。可以说,使生态教育进入小学课堂,通过课堂作用的发挥,切实转变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价值的认识,从价值观念、基本知识、行为习惯、思想认知等层面切实认识到神态教育的重要性,已成为新时代小学各学段教育效能得以更好凸显的必然。因此,教师在课堂落实生态教育指导时,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深度开掘蕴含至各学科领域的生态知识、生态内容,并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充分关联起来,为确保生态文明理念、思想、要求充分融合至学生心灵深处,为促进学生思想意识提升,良好习惯养成,认知发展实现而给予坚实保证。
一、充分开掘各类生态教育资源,逐步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由于很多小学学生思想认识还不够成熟,价值观念也并未形成,生活经验也不够丰富,以致其对于一些比较抽象、宽泛的生态文明知识、内容、理念、思想等难以深刻认识、充分理解。基于此,教师应该以各学科教学为载体,充分开掘蕴含于其中的生态文明资源,并对其予以深度加工、有机整合,使生态文明教育与学科教学深入贯通、无缝对接。让学生在具体且形象的学科知识引领下获得生态意识的提升,生态认识的转变,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例如,结合语文课文中与环境保护、生态教育相关的课文、案例、素材等,让学生深入感知“绿水青山”的美好,激发起学生内心深处的迫切夙愿,让生态文明教育衍射至课堂教学的各个领域;根据数学学科中涉及的空间实物,使学生在开发空间观念、抽象思维中认识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自然与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借助科学学科涉及的环保、自然、地理、风俗等知识,分析长江上游、三峡库区的生态现状,深入理解生态教育的内涵,获得思想认识的迁移与蜕变。另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好校园的宣传专栏、校园板报、校园广播等载体,鼓励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习的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知识自行搜集素材,将自己所知晓、了解的生态文明知识分享至成长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必要的情况下,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设计专题考查调研主题,组织学生利用英文征文、演讲比赛、“我的环保节日”主题展演等实践,借助节能、治污、环保科技创新大赛,利用“绿色环保”思想教育等,逐步确立对应的生态文明意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与价值观念。
二、有效开展各类生态教育活动,全面塑造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
生态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关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行为、表现、习惯等,直接反映着其对于生态文明观念的践行情况。因此,教师应该灵活处理课堂与课外的关系,从规范学生行为入手,使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学生心灵,并适时开发对应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衔接、迁移中获得认识提升,实现夙愿释放。一是开发“户外教室”,根据不同学生在思想、认识、习惯等方面的特性,带动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争当生态文明教育的践行者、宣传者、推广者,以环保卫士的角色践行作为社会公民应有的责任与使命。同时,以生活为载体,从不乱扔垃圾、节约用水、不浪费、绿色出行等倡议性活动入手,并结合“世界水日”、“环境日”、“植树节”、“爱鸟日”、“气象日”等环保主题节日,让学生在各类主题活动中形成生态文明观念。二是构建“生态领域”,多开发对应的生态教育公共资源,在森林公园、动物园等免费开放时段,组织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好,让学生在感知自然与人和谐相处中逐步树立对应的生态文明观念,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三、灵活融入各类生态教育知识,全面强化学生的生态文明思想
为了切实激活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发展夙愿,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觉审视、认识、理解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在开展活动、整合资源的同时,应该尽量使生态教育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避免抽象说教难以诱发学生心灵触动的误区。一是设计主题研究活动,鼓励学生践行生态问题理念。根据长江上游,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文课文、生态知识等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生态明文教育的意义。例如,在开展《长城》教学中,教师可以由课文中的“长城”迁移至全世界在环境保护方面构建“绿色长城”的知识学习层面,让学生自行设计课外研究主题,自行探寻自己对应对全球变暖、土壤沙化等问题的措施,逐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二是开展互动探究实践,引领学生获得思想认识蜕变。让学生在认识自然中知山知水,使学生在感知自然美好中学会尊重自然,认识遵循自然规律、安规律办事的重要性。三是构建校园文化生态,提升学校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积极探寻生态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联点、契合点,让学生在多元校园文化的浸润、刺激、调动下全面强化自己的生态文明思想。 四、结论
总之,让生态文明教育、升天环保教育进课堂、进校园,与校园文化交相辉映、相辅相成,已成为新时代小学教育教学得以更好发展的基础与核心。但是,由于生态教育的内涵比较丰富、外延比较宽泛,仅仅依靠课堂的渗透、教学的引领,势必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发挥现实作用。因此,教师在开展、落实、践行神态教育时,应该以学生实际与发展需要为基础,将生态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关联起来,使学生的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中深刻理解生态教育的价值与作用,逐步形成生态文明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达到打造生态校园、生态课堂,构建丰富而多彩的校园文化,逐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切实提升教学效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生态教育,生生不息——上海市金山区张堰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纪实[J].环境教育,2019(11):87.
[2]耿国彪.让生态教育在课堂生根发芽[J].绿色中国,2019(14):48-53.
[3]尚美惟真,打造生态校园——天津市华夏未来中新生态城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纪实[J].环境教育,2019(04):79.
[4]孙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J].教育革新,2019(0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