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30分钟 满分:100分)
考查知识点及角度 通感技术的原理 遥感技术的判读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1.从某一时刻的遥感影像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A.森林火灾面积 C.洪峰流量
B.土地干旱程度 D.植物病虫害程度
难度及题号 基础 1 6 中档 10 稍难 9 2、3、7、8 4、5 ( )
解析:遥感是指在飞机或卫星上来感知地物,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各种地物的反射率不同来区分地物,而森林是否有火灾、土地是否干旱、植物病虫害程度不同都会使得反射率发生变化,在遥感影像图中就能体现出来;而洪峰流量大小不能改变反射率,故遥感影像图反映不出来。故选C。
答案:C
遥感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它对于推动经济建设、环境改善和国防建设起到了重大作用。因此,学看遥感影像有助于我们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读下列遥感地图,完成2~3题。
2.根据遥感解译标志判断,图甲中部区域表示的地理要素最有可能为
A.足球场 C.北京市区
B.红海 D.湖泊
( )
3.根据遥感解译标志判断,图乙中线条最有可能指示的地理要素为( )
A.浙赣—湘黔铁路(部分) C.长城(部分)
B.长江(部分) D.河西走廊(部分)
解析:遥感图像的基本判读方法:一看颜色,二看形态,三看与周边地物的关系,抓住地物的影像特征来加以识别。图甲中区域颜色一致,边界较圆滑。足球场应当比图示区域表现得更规则;红海应为西北—东南向的带状分布;北京市区表现出来的棱角应比较明显;湖泊边界较圆滑,但不十分规则。图乙中的线条弯曲且宽度不一。在遥感地图上,铁路多为线状,较顺直,宽度无变化,河流多为线状,弯曲多变,且宽窄不一;长城宽度无大变化;河西走廊呈西北—东南走向,且应为带状分布。
答案:2.D 3.B
判读卫星遥感图像时常使用对比分析法,具体说就是对不同时间、不同地面物体的卫星图像进行对比和分析。如下图,虚实两线分别代表玉米和大豆两种农作物在不同时间对两种不同电磁波的反射程度(图中符号分别代表播种30、75、100、140天后两种农作物反射的电磁波强度)。读图,回答4~5题。
4.区分两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最佳遥感图像应拍自播种 A.30天后 C.100天后
5.该卫星图像可能拍自 A.江汉平原 C.松嫩平原
B.75天后 D.140天后
B.洞庭湖平原 D.太湖平原
( )
( )
6.限制该地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势较高,热量不足
B.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 )
C.地处内陆,水源不足 D.地处沿海,旱涝频繁
解析:第4题,通过对比4个时间的两种农作物的反射强度可知,播种30天后,两种农作物的反射强度差异最大,此时区分两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最佳。第5题,由农作物为大豆和玉米,可推知可能为松嫩平原。第6题,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答案:4.A 5.C 6.B 读图文材料,回答7~8题。
在卫星影像上可以判读水系的形态特征。水系的形态与地质构造、岩性和地貌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树枝状水系表现为支流与干流以锐角相交,主要分布在岩性均一、基岩较软的地区(如砂岩、页岩、黄土及海岸平原沉积岩发育的地区)。格状水系表现为支流与干流垂直相交,主要分布在垂直交叉的断裂、裂隙发育的沉积岩地区。
7.对上述判读卫星遥感影像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判读水系形态只能利用间接解译标志
B.根据水系形态推断地质构造和地貌是利用间接解译标志 C.在洪水期和枯水期拍摄的卫星影像,其水系形态完全相同
D.河流和道路在卫星影像图上都是线状,无法应用直接解译标志加以判别 8.放射状水系的分布地区一般不会出现在 A.海岛 C.孤山
B.火山 D.平原
( ) ( )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综合分析、合理推理的能力。第7题,判读水系形态可以运用色调、形状等直接解译标志,借助某些地物信息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