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如何实施孝道教育
贺志东
最近,某教育集团提出,强化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孝道教育升华。关于“孝道教育”的具体要求是这样表述的:以集团传统德育特色——“孝道教育”为核心,构建由小孝、中孝、大孝组成的学校大德育体系,及时发现先进,培养典型,推广先进经验。
在幼儿园和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孝道教育”的内容到底如何确定?又如何设计孝道教育的模式?
先来认识“孝道”。 “
孝”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孝”是一个会意字,它的意思是一个小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一老一小合而为一体,小的照顾老的,这叫孝。如果出现代沟,把父母跟儿女这个一体给它隔开,意味着离不孝就不远了。《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老部》说:“孝,善事父母”者。“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于侍奉和赡养父母的意思。由此可见,“孝”的最初意思是每个人要有敬爱侍奉父母的想法和行动。
《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所以,钟茂森博士说,孝有三个层次:第一是事亲,第二是事君,第三是立身。他的母亲说:“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大孝;能成就圣贤,普利众生,使千秋万代人获益无穷,是至孝。”
再来看看如何实施孝道教育。
我们的教育对象有0-6岁的幼儿,6-11岁的小学生,还有11到13岁的初中生。这些幼儿和学生,没有尽孝的经历和体会,也不需要他们现在去尽孝心。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应该是学会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会做人,懂得文明礼貌。自己要成人成才,才能有能力孝敬父母,如果连自己都没有饭吃,拿什么去赡养父母呢?这是大家所说的“小孝”。所以,“小孝”教育的内容应该是: “入则孝”,在家要孝顺、关心和陪伴父母;“出则悌”,出门就要尊敬长辈,团结同辈;作为学生,当务之急是读好书,学会做人。
中孝事君,事君是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你做到“不辱身、不玷亲”,自己
德行没有亏欠,道德崇高,不玷污自己的双亲,不侮辱门楣,这是中孝。所以,“中孝”教育的内容应该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敬天下父母,关心天下幼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大孝是什么?自己能立身行道,成圣成贤,而且以圣贤之道教导自己的父母长辈同归圣道。“喻亲于道”,这个喻就是知晓、开导的意思,用圣贤之道来开导父母,也让父母成圣成贤,这叫大孝。当然要父母成圣成贤,必定自己先得成圣成贤,所以终于立身这个终是终极,做到了世间讲的圆满的孝道就是自己成圣成贤,同时也能够感化父母成圣成贤。孔子、孟子就做到自身行道,成圣成贤,乃至后世都能效法他们的德行,真正做到万世师表。所以,“大孝”教育的内容应该是:立身行道,成圣成贤;喻亲于道,成圣成贤。
“孝道”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父系家长制确立以后,“孝”的观念就逐渐形成和发展。“孝”的内涵得到充实和丰富,孝道文化得到广泛而持久的传播,孔子是功不可没的。孔子创立“仁学”,“孝”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儒家看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实行仁德的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抓住这个根本,实行“仁”的基础建立起来了,人与人之间伦理道德就会产生出来。
2019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