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咽滴丸临床应用分析
冬春季节,随着感冒、发热患者的增多,清咽滴丸在发热门诊、急诊科、耳鼻喉科、呼吸科等相关科室应用颇广。但关于它的正确合理的应用方法、包括部分临床医师、临床药师也不完全明了。我们在门诊观察了部分患者咽部含化药治疗效果差,对其进行了分析、总结,改进了应用方法。现将清咽滴丸在临床中的应用探讨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我院发热门诊2007-12-20/2008-03-20及2008-12-25/2009-01-25的发热患者共6346例,其中发热(T38℃以上伴咽痛者4124例(包括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颊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等),随机观察4100例,对照组2100例,男1060例,女1050例;治疗组2000例,男1006例,女994例。两组性别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年龄范围均在14~78岁,其中14~25岁者占25%,25~50岁者占56%,50~76岁者占19%。两组一律发放随访登记表,两组患者全部电话随访。 1.2方法 将门诊咽痛伴发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予清咽滴丸(天津第第六制药厂生产,50粒*2,成分:薄荷脑、青黛、冰片、诃子、甘草、人工牛黄等,2007-04-23以后生产)。血常规WBC>10*109/L者应用抗生素。对照组仅按药物说明上“含化”或药师提示“含化”或患者个人理解的“含化”或内服应用。治疗组由临床医师特别叮嘱:咽部含化,方法是将药物4~5粒置于舌上,待药物溶化后张口呼吸,屏气5~10s后从鼻腔将气体呼出,如此循环,直至药物溶化完毕,每天4~6次。
统计学处理 采用临床医师统计学助手V3.0软件,两样本均数采用t检验。
2结果
将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予清咽滴丸或抗生素或退热药治疗后,按咽痛缓解时间(现场测定及登记表随访)进行比较,分年龄段统计,见表1。
由表1可见看出:将清咽滴丸合理应用后,各年龄组咽痛症状缓解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
3讨论
清咽滴丸是祖国医典遗留下来治疗咽喉疼痛的良方。因其成分龙脑、薄荷等均
是清轻之品,易溶化、清凉微苦,置于口中后,在唾液的参与下,药物可很快挥发出来,直接透入咽部、口腔黏膜中,此时若轻吸口气,后稍屏气,一方面使药物浓度稀释,口中的苦味消失,代之以凉爽感觉;另一方面可迅速将口中溶化的药液变成一个体积庞大的气溶剂,增加了对肿胀充血黏膜的表面压力,从而使药物与病变部位充分接触、渗透,而后再将气体从鼻腔呼出,可使后鼻腔肿胀黏膜与药物有效接触。如此循环多次,可使药物充分发挥作用,从而达到了见效快、具有几十秒内迅速缓解咽干、咽痒、咽喉肿痛、完全无不良反应、临床效果好的特点。
一般的“含化”,人们常理解为置于口中溶化后吞咽。由于清咽滴丸药性凉而微苦,放入口中溶化时,因苦味而致部分患者感觉恶心甚至呕吐,常常将药物快速吞咽或吐出,尤其是14~25岁年龄段的患者较为常见,减少了药物挥发与粘膜接触渗透的机会。因此,临床效果差,部分患者不愿意接受,或勉强接受却自打折扣减少含化的单次量或次数。老年患者由于唾液腺分泌功能稍有减退,药物溶化慢,故起效时间长。总结发现,清咽滴丸是一种简便、快速缓解咽痛的良药,若能掌握合理的“含化”方法,可在较短时间内缓解症状,解除咽痛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