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教案设计
课题: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执 教 人 教研组审核 章节:第 四 单元 课时安排:2课时 科目:语文 版本: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 主备课人: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教研组长: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 3、联系学生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1.议论文三要素在本课的体现。 2.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 教学难点 1.编写本文的结构提纲,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2.对文中难句的理解。 教 具 小黑板 打印资料 教学 方法 阅读点拨 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 1 / 5
教 学 内 容 活 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请一学生讲《三国演义》中“马谡失街亭”的故事。 师小结:“马谡失街亭”的故事告诉我们:再好的理论也不能脱离实际。下面,我们就学习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看他告诉我们科学发明创造应当靠什么呢?(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丁肇中----(点学生介绍) 1.作者简介: 2. 检查预习: A、形容非常顺利,没有阻碍。( 一帆风顺 ) B、置身于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袖手旁观 ) C、不知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不知所措 ) D、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 ) E、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彷徨 )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c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2 / 5
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再读全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三、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深入研读课文。 1.问: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问:“格物致知”出之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3.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问:《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问: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有没有一样? 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6.问: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 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7.问: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8.问: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3 / 5
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9.问: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10.问: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11.问: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12.问: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3.问: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三、总结拓展。 小结: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作业布置: 4 / 5
1. 课后练习二、三。 2. 完成家庭作业。 板 书 设 计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论点) 第二部分(3---12)分析问题 A、(3-5)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证明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己,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B、(6---10)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C、(11---12)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 教 学 反 思 亮 点 不 足 改 进 措 施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