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简答题 一、辨析题
1.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就是知识的传递。
2.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是下位学习。
3. 一节课既有检查复习,又有新知识的讲授,还有练习巩固,从课的类型上分,这是一节 综合课。
4.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因此,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所以教育目 的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
5、政治制度既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
6、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一般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7.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教学必须要考虑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且任何教学都必须着眼 于学生的已有水平。
8、直观是知识掌握的开端环节,是感性知识的重要来源,是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的起点, 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教学都必须从直观开始。 9、焦虑总是对学生学业产生不利影响。
10、信息技术没有改变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1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只具有即时价值而没有延时价值 12.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是国家的事情,和教师无关。
二、简答题
1.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班主任应如何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 3.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4.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5.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6.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7.简述学生的本质特征。
8.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试作简要的说明。
9.为什么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人才的规格和教育的结构? 10、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什么? 11、简述建立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12、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三、材料分析
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小王总是在快要考试时才会花很多时间看书,平时几乎从不花时间来复习老少 的课堂教学内容。在复习时,小王常常是课本1-有什么内容就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名 前就先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后就后看什么内容,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 问题:请根据学习策略和方法的知识,在学习策略方面对小王加以指导。(18分)
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课上,马老师给大家讲“波义耳定律”。他说具有恒定质量和温度的气体,其压力 与体积成反比。后来他又出示一个公式“PV=K”,并解释说其中P代表压力,y代表 体积,K代表一个恒量(恒量中包括恒定的质量和温度)。他边举例边板书:如果P-2 个大气压,且恒量为8,那么体积就是4立方厘米。2个大气压×4立方厘米-8。如果 我们把压力变量改为4个大气压,体积就成了2立方厘米,4个大气压×2立方厘米一 8。别的同学都懂了,可是班上的小妮、小刚还是搞不明白。老师知道小妮空间想象力 很强,他说,你可以想象,你有个气球,然后双手使劲压气球,气球体积变小了,这时 压力变大了,小妮很快就明白了。“对,体积再小,压力会更大,甚至还会爆了呢。”对 于小刚,老师也了解他一向身体灵活,运动能力强,他对小刚说,你鼓起腮在嘴里憋一 口气,别让气体漏出,然后用手压住一侧面颊,嘴里的气体体积变小了,你会感到压力 变大,另一侧面颊变得硬邦邦的,当你把手松开,口腔空间变大,压力小了,面颊也软 了。小刚自己尝试了几次,也搞明白了“波义耳定律”。 问题:请分析马老师的教学符合哪一项教学原则。(18分)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子与学生公西华正在交谈,子路来向孔子请教:“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答:“有父兄在,为什么急于行动呢?”一会儿,冉有也来请教同样的问题,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公西华不明白老师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给予不同的回答。孔子解释说:“子路总是好胜,我是有意让他遇事后退一步,冉有畏缩,我是有意鼓励他遇事极力向前。”
问题:孔子向学生施教的依据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18分)
4、小明的父母都是做房地产开发工作的,因为工作的原因,小明从小到大跟着父母去 过不少地方,每个地方待了不到两三年,就会去另一个城市。因为父母工作忙,小明与 父母的沟通也不是很多,每次到了一个新的地方进入当地学校读书,小明就又要适应一 个新的环境。而当小明渐渐熟悉起来,可能又要离开了。刚入学时,小明成绩挺好的, 可是几年后,成绩一落千丈,他自己很烦恼,父母也很担忧。 问题(一):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看,小明的哪种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9分) (二):请从需要之间的关系分析小明成绩下降的原因。(9分) 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在某中学的一个学生宿舍中,照明灯突然熄了,同学们束手无策,叫来电工师傅。 电工师傅一看灯泡坏了,换了一个灯泡就好了。同学们说,这么简单,我们自己也会换 的。过几天,灯又不亮了,同学们一检查灯泡,灯泡是好的,又没办法了,叫来电工, 一检查,是保险丝烧坏了,换了一个保险丝,灯又亮了。同学们说j关于保险丝,我们 在物理课上也学过,怎么遇到问题就用不上呢?
问题:请你运用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理论,分析上述材料。(18分) 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小聪小学时成绩优秀,并在升初中的升学考试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班级。进入初 中后,因学习不适应,渐渐地成绩下降到二十几名,这次考试给小聪的打击不小。从 此,小聪来学校时总把衣服的拉链拉得很高,将头藏进衣服里,不愿见人。
问题:小聪的这种状况属于什么心理现象?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帮助小聪 摆脱困境?(18分)
参考答案
1、错误。理由: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2.错误。理由: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是上位学习。 3.正确。理由:一节课内完成两项以上任务的课就是综合课。
4.错误。理由:虽然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反映了人们的哲学观点,但它也是对社会历史条件的反映,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产物。
5正确。理由:先进的政治制度能够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落后的政治制度会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
6.错误。理由: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但并不意味着它是心理学一般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因为教育心理学有其独特的研究课题。
7.正确。理由:关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学生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8、错误。理由:直观是知识掌握的开端环节,是感性知识的重要来源,是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的起点。缺乏这一起点,学习只能习得一些空洞的概念、原理,或者曲解概念和原理。当然,肯定直观为知识掌握的开端环节,并非意味着任何情况下教学都必须从直观开始。若学生已具备必要的有关感性知识或较概括的知识,则直观就不是必需的了。
9.错误。理由:不同程度的焦虑对学生学业产生的影响不同,教师可使学生处于一种适当的焦虑水平,从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10.错误。理由:(1)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也改变了人们关于学校和教育的观念。(2)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11.错误。理由: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要水平、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教育能力,这对人的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12.错误。理由:(1)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2)教师本身也是一种课程资源,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并且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 二、简答题
1.(1)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 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2.(1)养成尊师爱生的风气。(2)定期联系任课教师,经常互通情况。(3)调节各科教学负 担,妥善作出全面安排。
3.(1)相似性。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种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 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2)原有认知结构。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迁移方式,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第二,原有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3)学习者的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此外,诸
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4.(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5.(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①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知识有不同的形式, 一种是陈述性知识,一种是程序性知识。知识是能力基本结构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②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技能也是一种个体体验,但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因而与知识有区别。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③知识和技能并不等于能力。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但只有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为能力。能力不仅包含了一个人现在已经达到的成就水平,而且包含了一个人具有的潜力。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②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③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能力与知识、技能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正确理解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有助于科学地传授知 识、培养技能、发展能力,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 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心理恐惧;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练。
7、.学生首先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社会属性的人。 但人共有的本质属性不能代替学生个体特有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中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从未定型到定型的“形成中”的人,具有其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承受者,这是由学校的使命和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决定的。
8.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充当的角色是多方面的,这种角色的多样性反映了学校活动的多样性,同 时也表明了社会、家长、学生对教师寄予的多种期望。一般来说,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父母与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9.(1)人才规格是对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劳动力的规格,进而也决定着 教育所培养人的规格,所以当我们考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时,必须深刻地把握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趋势与要求。(2)教育结构通常指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教育的比例构成,如不同级别、类型学校的比例关系,不同科类之间的比例关系等,都要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10.(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 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2)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 11.(1)激励学生。对班级的激励是班主任工作的主题之一。“我们是一个很不错的班级。”“我 为自己能成为你们的老师感到骄傲。”这些用第一人称表达出来的话语,既让学生和教师融合在
了一起,更让学生的自信心高涨,荣誉感倍增,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
(2)加强常规训练。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毕竟还不强,因此,常规训练是班级管理中需要常抓、反复抓的重头戏。常规管理做到了细、实,班级秩序自然会井井有条,学生的活动和学习也就有了良好的保证。
(3)充分利用班级活动。活动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最好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最佳方式。在一次次班级活动中,学生会逐渐成长起来,班级也在活动中逐步凝聚成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
(4)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在与学生朝夕相处中,教师要努力做到观察细微,及时发现学生的变化,对于学生思想上的问题抓住时机疏导。这样做既有助于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养成良好的品质·又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班风。
(5)适度放手。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让学生养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和习惯是教育的目标之一。班主任充分给予班干部管理班集体的权力,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班主任的监督、指导下管理班级,这对于构建良好的班风有着促进作用。 12.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教学过程的结构包括:(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动机。(2)引导学生理解、领会知识。(3)课堂练习,巩固知识。(4)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5)布置、批改并辅导学生课外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三、材料分析题
1、根据学习策略和方法的知识,建议小王改变这种考前突击复习的不良习惯,应该按照以下策 略进行学习:
(1)复习策略:在遗忘尚未产生前,通过复习来避免遗忘。①复习的时间:应及时复习和系统复 习;②复习的方式:适度过度学习;③复习的方法:复习策略的主要目的是在头脑中牢固保持信息。记忆并长久保持。因此建议小王理解所学知识。要注意选择有效的复习方法,如尝试背诵法。一系列的研究证明,只有理解的信息才比较容易。 (2)组织策略: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如群集。
(3)运用摘录、画线、写标题、列提纲、做笔记等学习策略概括、抽取学习内容的要义,构建所学内容的组织与结构。 2、.(1)此教学案例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根据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和我国成功教育经验总结而提出来的。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 (3)在案例中,马老师知道小妮空间想象力很强,并且了解小刚一向身体灵活、运动能力强,这充分说明马老师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后面因材施教奠定了基础。对于小妮,马老师说,你可以想象,你有个气球,然后双手使劲压气球,气球体积变小了,这时压力变大了,小妮很快就明白了。而对于小刚,马老师说,你鼓起腮在嘴里憋一口气,别让气体漏出,然后用手压住一侧面颊,嘴里的气体体积变小了,你会感到压力变大,另一侧面颊变得硬邦邦的,当你把手松开,口腔空间变大,压力小了,面颊也软了。这说明马老师能够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
3、孔子向学生施教的依据是因材施教。子路好胜,所以孔子劝其不要立即行动以培养其耐心, 不要鲁莽行事;而冉有畏缩,所以孔子鼓励其立即行动以培养其果断的性格,鼓励其当机立断。这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采取符合学生个性的教学方法,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问题(一):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基本需
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有两方面的含义,即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征的实现。马斯洛说,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这是自我实现。小明的归属和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由于经常变换环境,家长工作忙,对小明疏于照顾,新环境中情感建立需要时间等,都使小明感觉与周围日渐疏离,而情感上的变化造成学业上的困难,同时产生了一种不及别人的心理压力。 问题(二):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是:首先,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只有较低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较高一层的需要,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其次,各层次需要在全人类所占比例由大变小,自我实现的人只占很少的一部分;最后,五个层次可概括为两个水平,即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是相互影响的,缺失需要得不到满足也会影响成长需要的实现,小明是因为没有得到归属需要,所以自我实现的需要下降,导致成绩下降。
5、(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学生掌握了关于电路的物理知识,并不代表他具备了维修电路的能力。因此在启发学生掌握知识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1)小聪面临的是挫折适应问题。
(2)原因是由于小聪一直学习成绩很好,不能够接受这次考试失败。 (3)可采取的措施:
①帮助小聪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与思想准备; ②帮助小聪确定适当的抱负水平,即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