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老墙门”里的老邻居:分别20年迎来“最有爱”的聚会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老墙门”里的老邻居:分别20年迎来“最有爱”的聚会

20年前,在杭州金刚寺巷10号,有20户老邻居,他们住在一个墙门里,喝着同一口井里的水,出入同一扇大门,虽然只是普通的邻居,却亲如一家人,我能闻着你家的肉香,你能尝到我家的韭菜饼。1994年,老墙门拆迁,这些老邻居搬出了曾经的大家庭,住到了杭州市不同的城区,后来又有不少人陆陆续续搬出了杭州城,在别的城市落了户,然而他们却忘不了墙门里的老邻居。2014年10月19日,老墙门原居民袁孝枫倡议举办一场“邻里团圆会”,希望墙门里20户老邻居都来参加,但毕竟20年过去了,这些老邻居天各一方,还有多少人记得邻里情分?他原本以为能来十来户就不错了,可没想到,邻居会这天,20户老邻居全来了,一个没落,有的人还带来了儿子儿媳、孙子孙女,有的老街坊一见面就哭了。这场跨越了20年的邻居会,被网友誉为“最有爱”的聚会…… 墙门琐事, 20户邻里亲如一家

墙门大宅是杭州传统的建筑形态,也是老一辈杭州人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几十户人家共同居住在一个墙门里,有了困难大家帮忙,有了喜事一起分享,百十来人就像一个大家庭,琐碎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1947年出生的袁孝枫,小时候正赶上了那个生活在墙门中的年代。袁家原本住在上海,1957年,因为父亲工作调动,10岁的袁孝枫跟着家人一起搬到了杭州,住进了杭州金刚寺巷10号。

墙门里住着20户人家,袁家和另外两户人家住在楼上,一道木质楼梯连通上下两层。住在楼梯口的顾家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带着四个子女,爸爸是火车站的会计,大儿子喜欢拉小提琴。住在里面的严家有一位老爷爷,是铁路上的老职工,平日里喜欢种花,不大的阳台上被他种满了各种好看的花。

每天吃完晚饭,父母把桌子拉开,袁孝枫和五个弟弟妹妹围成一圈,在灯下做作业。晚风送来阵阵花香,耳边是轻柔美妙的小提琴曲,爸爸在一旁看报纸,妈妈则忙着洗碗收拾,只有28平方米的老房间中弥漫着一片温馨和谐的气氛。 在一个屋檐下,袁家和楼上的另外两家相处得很好,邻居们戏称他们三户为“三家巷”。三家共用一个厨房。说是厨房,其实不过是楼梯上面两平方米左右的一点空间,满满当当地放着各家的煤饼炉、炒菜锅和装油盐酱醋的瓶瓶罐罐。一到饭点儿,三位妈妈就在厨房里忙活开了,她们一边笑吟吟地聊着家长里短,一边烹饪出各种美味。那时候生活条件艰苦,各家的厨房里难得添些荤腥,却从不吝于和邻居分享。今天你家烧了鱼,分给我家尝尝,明天我家包了饺子,

也送给你家尝尝。谁家的油盐酱醋用完了,吆喝娃娃去小卖店买的工夫,另两家会马上把自己家的拿出来。三个女人像是一大家的妯娌,也像姐妹,其乐融融。

老墙门在改造之前没有自来水,各家要用水全靠那几口水井。住在楼上的三户人家里,严家女孩多,唯一的男孩又比较瘦弱,因此从下到上拎水全靠几个女娃娃。拎水是项力气活,严家的女娃娃经常在拎水上楼的时候碰翻水桶,然后和满桶的水一起轰隆隆地摔下楼梯,楼下那户常常遭殃,被“水漫金山”。邻近的几家不忍心,经常抢着帮着严家提水。 1957年,老墙门改造,楼下装了两个水龙头。袁妈妈买来了一根橡皮水管,又在楼上家门口摆了两口大缸,用橡皮管接在自来水龙头上,顾家和袁家的两个孩子一个在楼下控制水龙头,一个在水缸边看着,水快要放满时,水缸边那人大叫“满了满了”,楼下那人就马上关上水龙头。有了这个法子,楼上的三户人家总算不用再去水井边提水了。 在墙门里,谁家有什么东西坏了,都会有人自告奋勇地修理。每到春节,擅长书法的时伯伯会买来一沓厚厚的红纸,帮各家各户写对联。做列车货运员的瞿伯伯经常要去外地,谁有什么东西要从外地买,或者要搭车去什么地方,托他准能办成。

墙门里更是孩子们快活的天堂。那个年代各家基本都有两个以上的小孩,多的更是一家有六七个孩子。墙门的大门

是传统的江南大木门,一进大门就是一个天井,约有四五十平方米的空地,是孩子们玩耍的好地方。白天,孩子们就在一起跳皮筋、“造房子”、做“木头人”、“抢婆婆”、“躲猫猫”、“打弹子”……夏夜消暑的时候,小孩子们就围在大门口,坐在长凳上听大人讲故事。那是没有寂寞没有烦恼的童年,是在大家庭中快快乐乐的童年。

墙门老屋,里弄幽巷,每一块砖瓦间都藏着许许多多趣闻轶事…… 分别情难忘, 20年后我们来相会

1969年,22岁的袁孝枫在知青下乡的浪潮中,到了农村的建设兵团,从此离开了墙门里的生活。回城后他被安排到中学任教,1983年又到了机关单位,成立了自己的家庭,渐渐离墙门的生活越来越远了。可他却仍然顾念邻里间的温情,常会回老墙门看看。

1994年,杭州市要建造城站火车站,老墙门也被划到拆迁范围内。墙门里的老邻居大部分搬迁到了三里亭社区。三里亭社区是新式小区,房子更宽敞了,条件更舒适了,然而老邻居们的联系却不那么紧密了。偶尔碰个面,也是打个招呼,就匆匆回自家忙各自的事情了。

2014年上半年的一天,一位60多岁的老邻居特地来看望袁孝枫的母亲,袁孝枫和几个弟弟妹妹也赶了过来,大家

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围了一桌,共同回味老墙门中的那些时光。老邻居感慨地说:“我到现在还惦记着那时候袁妈妈带来的杨梅呢,这么多年再没吃过那么好吃的杨梅了。” 已经88岁的袁妈妈笑呵呵地说:“是啊,那时候日子苦,没什么好吃的东西,一点杨梅也能记挂到现在。”老邻居叹了口气说:“那时候生活虽然苦,可是这么多人住在一块,邻里间互相帮助,就像兄弟姐妹,一个墙门里就是一个大家庭,日子再苦也好过。现在生活虽然越来越好,但独门独居,邻里间老死不相往来,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有时候连个说话的人都找不到。还是那时大墙门里的生活更像生活啊!”袁妈妈也叹了口气,有些落寞地说:“是啊,现在咱们都老了,也不知道还有几年好活,这辈子还能不能再跟墙门里的大伙聚一聚。”

母亲说话的神情刺痛了袁孝枫的心。母亲是个念旧的人,他和弟妹们成家后纷纷搬离母亲身边,为了方便照顾母亲,他们几个都曾邀母亲到家里去住,然而母亲却不同意,她说从前的老邻居都知道她住在这里,如果她搬走了,那些老邻居就找不到她了。虽然这里已经不是从前的老墙门,可是母亲还是舍不得离开,就盼着那些老邻居能回来看看她。 母亲念叨的多了,孝顺的袁孝枫产生了一个想法,既然有同学会,有校友会,能不能办个“邻居会”,把墙门里的老邻居都召集起来,坐下来好好聊聊。

“老墙门”里的老邻居:分别20年迎来“最有爱”的聚会

“老墙门”里的老邻居:分别20年迎来“最有爱”的聚会20年前,在杭州金刚寺巷10号,有20户老邻居,他们住在一个墙门里,喝着同一口井里的水,出入同一扇大门,虽然只是普通的邻居,却亲如一家人,我能闻着你家的肉香,你能尝到我家的韭菜饼。1994年,老墙门拆迁,这些老邻居搬出了曾经的大家庭,住到了杭州市不同的城区,后来又有不少人陆陆续续搬出了杭州城,在别的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95m00jlut1jxus0hkxz44s0w0d4ij00w4w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