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福利机构儿童养育模式的演变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国福利机构儿童养育模式的演变

雷平华

【期刊名称】中国民康医学 【年(卷),期】2013(025)001 【总页数】2

中国福利机构养育的儿童主要是因天灾和不可预测的事故失去双亲的孤儿或身患难以完全康复的智残、肢残等重残或因严重疾病而被遗弃的儿童。截至2008年底,中国0~18岁儿童总数是2.78亿人,0~18岁的各类残疾儿童共计504.3万名。孤儿人数从2005年的57.4万上升至2010年的71.2万。全国共有303所儿童福利院和800多个省会福利院的儿童部,集中供养了11.4万名孤儿[1]。儿童福利机构也为社区中的残疾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生活照料、康复训练和专业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儿童的气质、性格虽然与生俱来,但并非一成不变,受遗传因素、父母情况、家庭环境、教育方法、社会应激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养育孤残儿童的方式、环境不同孤残儿童气质、性格、心理也会发生着改变[2]。

随着儿童福利理念的提升,照料福利院中孤残儿童的模式也不断发展。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儿童家庭寄养制度的国家之一,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初期,其核心理念是“稳定”与“儿童利益最大化”,提倡寄养儿童与原生家庭融合,以获得稳定的家庭环境,早于1980年美国政府就颁布了《收养救助与儿童福利法案》来规范儿童家庭寄养的进行[3]。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也在全国各地福利机构中发展家庭寄养,并在2003年颁布了《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制定了家庭寄养工作管理、服务的标准及规范,以制度的方式对家庭寄养进行

规范[4]。在残疾儿童的康复方面英国的制度完善,英国的儿童福利制度在针对残疾儿童、特殊需要儿童的行政体制和康复服务机构、特殊教育机构十分健全,基本做到人人享有从出生到终身的康复服务。多部门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康复服务[5]。而在我们的亚洲近邻国家-日本其对孤残儿童的养育方式也发生着改变,由大规模的机构集中养育逐渐多元化发展,有机构养育也有家庭寄养,还细分为养育家庭寄养、短期家庭寄养、专门家庭寄养、亲戚家庭寄养、小组式家庭寄养等类型。针对不同原因致孤的儿童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抚养,以利于儿童成长为优先考虑[6]。

我国的福利院孤残儿童养育模式也在几十年间发生着演变。从最初地机构内集中养育发展为现阶段的院舍抚养、家庭寄养、机构内家庭式养育、领养等几种方式并存的状况,下面对几种方式的优劣进行阐述。

院舍抚养又叫福利机构内养育模式或集中供养模式,是通过机构集中抚养的方式照顾孤残儿童,孤残儿童过着集体的生活,生活方式固定、单调,不分大小及病残程度都常年生活在一起。这种方式在过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残疾、弃婴的数量明显增多,福利机构每年增加的收容儿童数量远大于机构的安置数量。而且机构内抚养儿童工作程序严格统一,孤残儿童缺少外界的影响和固定的护理人员,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发展,儿童的情感及生理需求易遭到忽视,很难对某个人产生依恋心理,孤残儿童在早期依恋心理发展不完善,在以后自我意识的形成也会产生影响,使得福利院儿童易有自卑心理,不愿与人交往,而且统一化环境中生活的孤残儿童受感染机会远大于生活在家庭中的儿童[7]。

家庭寄养是中国孤残儿童社会福利的重要探索,缘起于20世纪90年代,在北

京、上海、四川等地的尝试,逐渐发展至全国各地,是由政府出资,由福利机构为孤残儿童选择合适的家庭,由这些家庭为儿童提供所需的生活照料和服务,使儿童能够在家庭环境中得到细致的关照和关爱。孤残儿童的家庭寄养分为城市寄养、农村寄养与城乡结合带的寄养,以后者多见。由寄养家庭父母替代机构护理人员照顾孤残儿童,形成家庭的环境,建立一种替代的亲子关系,健康的依恋心理得以形成,这使孤残儿童能享受父母、兄妹的照顾,孤残儿童在情感、自信心等神经生理、心理方面能得到良好发展,社会适应性获得良好发展,更快融入社区生活,进入寄养家庭后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让福利院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社会适应力也逐步提高,自信心增加,克服了自卑感,使福利院儿童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正确地取向,许多儿童有了自己的愿望和小小的心愿[8,9]。但孤残儿童的残疾程度日渐严重,寄养家庭康复知识缺乏,不利于儿童的康复训练。大部分寄养家庭分布在城乡结合带与福利机构距离较远,往来不方便,不能对孤残儿童的成长进行全面而且详尽地跟踪了解。因为种种原因,寄养家庭有时会中断寄养行为,这对孤残儿童就像是“二次遗弃”,对孤残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都会造成巨大打击[10]。

机构内家庭式照顾也称类家庭照顾,是由福利院提供场所、资金聘请一对父母再加上一定数量的儿童组成的按照家庭模式进行生活的“模拟家庭”。这种模式给孤残儿童以“家”的氛围,而且依托福利院的教育、医疗、康复资源,可以就近入托,接受医疗救治、康复训练,一些残疾的孤儿进入了家庭享受了亲情,对孤残儿童依恋心理、健全人格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发展依恋心理和生活自理能力与社会适应性方面有着和家庭寄养类似的功能,对福利院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均较好,但这种模式需要场所、资金,有爱心的夫妻来院照顾孤

中国福利机构儿童养育模式的演变

中国福利机构儿童养育模式的演变雷平华【期刊名称】中国民康医学【年(卷),期】2013(025)001【总页数】2中国福利机构养育的儿童主要是因天灾和不可预测的事故失去双亲的孤儿或身患难以完全康复的智残、肢残等重残或因严重疾病而被遗弃的儿童。截至2008年底,中国0~18岁儿童总数是2.78亿人,0~18岁的各类残疾儿童共计50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94x25915a9ersa9pruq6ksx797jw500wml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