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检测(二十)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野 望 杜 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由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答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解析:B项,无批判和报国无门之意,应该是“功业未就”。 答案:B
(2)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6分)
答: 解析:颔联两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答案:①忧国之情:“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②对诸弟的思念:战乱频仍,诸弟分离,长期音信阻隔,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③漂泊之悲: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一身遥”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深湾夜宿 王 勃
津涂临巨壑,村宇架危岑。堰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1
①
②
③
③
①
②
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注:①津涂:道路。②岑:小而高的山。③堰:拦河蓄水的土坝。④砧:捣衣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夜宿的深湾是个偏僻的地方,道路面对巨大的山谷,村子建在危险的山上。 B.一个“隐”字,写滩声时隐时现地传来,可想象出诗人凝神远听的神态。 C.一个“深”字,写出江边的树木随风起伏,树影晃动时的情景。
D.前三联,写出诗人眼中的异乡景色风情,第四联抒发游子乡思,情景相生。 解析:A项,错在对诗中“危”的理解上,这里的“危”是“高”的意思,不是指危险。 答案:A
(2)诗的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 解析:此题有两小问,第一问要求描述画面,抓住“江童”“山女”这两个人物的动作进行描述即可;第二问要求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作答时要紧扣前面的画面描述展开。
答案:描写了天已入暮,江童还在辛勤地划船,天晚了,山中的妇女还在捶洗衣裳的图景,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深厚同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②拳毛:即蜷毛,马毛拳曲貌。③眄:斜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C.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
D.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解析:C项,“‘雕’畏惧秋风”错误,颈联是为了表现秋风能使马和雕长精神,赋予
2
②
③①
④
万物以活力,并无畏惧秋风之意。
答案:C
(2)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①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诗人把秋风拟人化,通过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个奇妙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返的欣喜之情。②颔联诗人感叹衰老。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容颜衰老,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怅惘。③后两联诗人却精神顿作。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起兴,引出诗人迎着秋风上高台,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意思对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
岑 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①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②那:奈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B.颔联承首联诉平生感慨,“长不用”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
C.“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D.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解析:B项,“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说法错误,不是“不敢抱怨”,而是没必要抱怨,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
答案:B
(2)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3
②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