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导游口译中的文化缺位补偿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导游口译中的文化缺位补偿

摘要:古老神秘的华夏文化深深吸引着海外游客,然而导游口译中出现的一些文化特色词在英语中常常出现文化缺位现象,影响了口译的现场交流效果。认知语用学翻译观从认知与语用的视角来审视语言转换活动,揭示出翻译过程的一般规律,为文化缺位补偿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主要探讨了宗教文化缺位、饮食文化缺位、民俗文化缺位、社会文化缺位等几种主要的文化缺位现象及其补偿策略。

关键词:文化缺位;补偿策略;认知语用学翻译观

中图分类号:C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91x(2010)03 一、 引言

导游口译顾名思义就是边导边译,导译结合。尽管口译者在已经安排了地陪的情况下,只需担任口译工作即可,但在旅游途中以及参观地点无专人介绍时,口译者则需承担起导游的职责,向游客介绍景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回答游客的相关问题。在此过程中,译员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一些文化渊源深厚的词汇,而这些词汇在英语中常常找不到恰当的表达方式,出现文化缺位现象,影响翻译效果及华夏文化的对外宣传,因此有必要设法对其进行补偿。

二、认知语用学的翻译观

认知语用学翻译观借鉴认知语言学翻译观,把翻译看做一种认知的活动,译者在通过关联顺应透彻理解原语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在译文中影射转述出原语的语用等层面的意义,传递原语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语言使用的本质与语用价值。[1]这一观点把翻译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译者对其认知语境的不断探求、补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语用推导和表达的过程。这里讲的认知语境包括语用者涉及的情景知识、语言上下文知识、背景知识以及社会团体的集体意识。为了保证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译者要对译语受众的认知语境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语用知识对语义进行推理,选择相应语码进行转换,使得译文的语境效果最大限度地等同于原文。认知语用学翻译观还强调文化语境效果,译者通过对原文文化语境的分析找出译文与原文文化语境的最佳关联,从而取得理解原文语境的效果。

三、导游口译中的文化缺位现象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汉英属于不同的语系,在文化历史背景、文化心理结构、思维风格与方式及语言表达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虽然两种语言中有些文化概念属于对等、对应或者基本对应,但大多数不但不对应或不完全对应,而且有些概念在目的语中表达形式完全空缺。[2]导游口译中常见的文化缺位现象表现在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社会文化、民俗文化这几方面,下面逐一对其进行介绍。

3.1宗教文化缺位

宗教文化作为人文旅游资源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宗教名胜几乎是无所不在,名山与寺院宝塔的和谐结合,相得益彰,给旅游带来了独特的美感和审美情调。这些地方不仅有丰富的宗教知识,还有许多神话为之增辉,从中可以窥探到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印迹,挖掘到中国宗教文化的积淀。英汉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必然会体现在各自的语言

及文化之中。许多佛教、道教特有的文化现象对西方游客都是神奇的谜,这些在口译过程中都应尽量设法补偿。 3.2饮食文化缺位

一个民族的传统饮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精美绝伦,享誉全世界。一次地道的中国美食活动就是一个了解和欣赏华夏文化的大好机会。中国菜不仅色香味俱全,菜肴的命名也颇有讲究,宴会上中西方菜名的翻译让人头痛,尤其是一些非常雅致的地方菜名、异域风味菜等。此外席间劝酒花样百出,有酒令、酒拳、饮酒歌等助兴,而这些在英语中并没有对应的表达,译时需特别小心。 3.3民俗文化缺位

我国各个民族风情各异,民俗文化精彩纷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对海外游客极有吸引力。去少数民族风情旅游景点体验其特有的民风民俗已渐成风尚,许多民间传统节日已成为丰富旅游产品、传播民族文化、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盛会,每年都吸引数万国外游客。如端午节、傣族的泼水节等。此外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和习惯在其他文化中难以找到对应物,如瑶家进门要“三考”,宴席有“看肉”之俗,表达这些独特习俗时往往找不到对等词。译员要想把他解释清楚要大费周折,甚至还会因此卡壳。 3.4社会文化缺位

除自然景观外,中国的人文景观也非常引人入胜,但这些景点除了其本身的自然景观所具有的欣赏价值外,往往还是一段历史的缩影,具有浓厚的文化韵味,从而成为国外游客最感兴趣的地方。这些景观中出现的古代的年号、古人名、古代的职位名及历史典故在英语国家中都存在文化缺位现象。此外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幽默语的处理,幽默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又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这一类的翻译尤其要把握好文化信息的传递,增添必要的背景信息,以帮助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欣赏其文化内涵。

四、认知语用学视角下的文化缺位补偿

无论是笔译还是口译,译员最大的困难往往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蕴意。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成了不同语言的语用规则。根据认知语用学的翻译模式,译者应根据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去探知原语的内涵,采用转换翻译法进行翻译,即用带有某些目标语文化色彩的词语来翻译原语词语,或用目标语的语用习惯来代替原语的语用习惯以帮助听众寻找最佳关联。 4.1宗教文化缺位补偿

中国旅游经常会参观一些佛教胜地,宗教文化博大精深,佛教、道教中许多概念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英语中找不出与之相对应的词语,在给外国游客讲解这方而的知识时可采用意译加直译的策略,如“位于西湖西北面的灵隐寺是杭州的第一名胜,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寺内大雄宝殿,宏伟壮观。单层三叠重檐,高达33.6米。大殿正中盘坐于莲花座上19.6米高的释迦摩尼佛像,是由24块香樟木雕刻而成的。” [3]此时把 “灵隐寺”译为“Lingyin Temple”, 把“单层三叠重檐”译为“a single-storied structure with upturned eaves in three layers”现场交流效果更佳。在许多宗教文化胜地还会碰到一些禅语、诗词等的翻译, 此时多采用意译的策略,译文以表达意境为主。

4.2饮食文化缺位补偿

中国的文人雅士在菜名上用了很多比喻,如“朝阳出海”指的就是单面煎的鸡蛋,这时宜采用直译译法,译为“sunny side-up eggs”。[4]中国饭菜名称如何译为英语前人早已有若干做法,译员只须平时多加积累即可。中国酒席传统礼节文化的处理也是口译中的难题。酒席上常借用各种酒令来活跃气氛,如“鱼头令”,即上菜时如果将鱼头对着贵宾,意思是鱼头对着谁,就请谁喝,表示对客人的尊敬,而在西方人饮酒文化中这样的习俗是没有的,译时可以采用译加释的策略。试可译为:“Cheers! For a fish-head toast!” [4] 4.3民俗文化缺位补偿

由于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生活习俗也不尽相同,欧美游客往往对中国一些民情风俗不了解,因此译时有必要对一些人文历史、节日民俗、风土人情做解释性的翻译,使异地游客更快的接受旅游目的地的民俗风情。例如,在介绍海南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节时就应该加上适当的解释,译成 “San Yue San Festival,

which usually takes place on the third day of the lunar third month, when the Li people, especially the young get together for folksong contest or making friends with each other.”此时采取解释性补偿策略有利于游客了解这一节日的内涵,增加其了解和参与这一民俗活动的兴趣。

4.4社会文化缺位补偿

翻译过程中总会涉及到历史事件或朝代名称,考虑到国外读者对我国历史朝代、历史人物人名不太熟悉,译员要善于发挥自己的知识储备,采用类比译法,将中国的景观和西方文化联系起来,因势利导,借题发挥,帮助国外游客缩短文化心理距离。如把“西施”译作“Chinese Cleopatra”就颇受游客欢迎,因为美女西施在中国人心目中享有的地位与美女

Cleopatra在西方人心目中享有的地位是相当的,想必游客不难记住中国有位叫“西施”的美女了。此外,许多中国古代设置的官职在英语中不存在,也难以用相应级别的官职表示,译时可采取改写成现职务或省略不译的办法,以避免由于解释不清而导致误解。如 “户部尚书”相当于现代的财政部长,译时可采用 “Minister of Revenue”这一译名。

五、结语

认知语用学翻译观从翻译的认知与语用视角来审视语言转换活动,揭示出翻译过程的一般规律,也为导游口译中出现的文化缺位现象补偿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导游译员不仅要熟知英汉语言文化内涵差异,在口译过程中充分探知原语的内涵,理解原文语境的效果,还要充分考虑到导游口译的特点,选择最适合具体语境的语用意义来阐释原语的语言文化,在进行文化缺位补偿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现场效果。

参考文献:

[1] 曾文雄.语用学翻译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 李芳琴.实用口译教程新编—理论、技巧与实践[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4] 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5] 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6] 魏星.导游翻译语言修炼[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5 [7]朱歧新.英语导游翻译必读[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9 [8] 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On Cultural Gap and its Compensation in C-E Guide Interpretation

Abstract: The mysterious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attracts a lot of overseas tourists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guide interpreters often find that they could hardly find the equivalences or appropriate expressions in English for many cultural-loaded phenomena which featur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ny Chinese scenic-spots. This thesis discuss four types of cultural gap in C-E guide interpretation, namely, religious culture gap, catering culture gap, folk culture gap and socio-culture gap and their respective compensation strategies. Key Words: Guide interpretation; cultural gap; cultural compensation

作者简介:阳琼(1984-),女,汉族,湖南新化人,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口笔译理论与实践。

导游口译中的文化缺位补偿

导游口译中的文化缺位补偿摘要:古老神秘的华夏文化深深吸引着海外游客,然而导游口译中出现的一些文化特色词在英语中常常出现文化缺位现象,影响了口译的现场交流效果。认知语用学翻译观从认知与语用的视角来审视语言转换活动,揭示出翻译过程的一般规律,为文化缺位补偿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主要探讨了宗教文化缺位、饮食文化缺位、民俗文化缺位、社会文化缺位等几种主要的文化缺位现象及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92132dbsb10e609m87w9sc9l3ppgr019u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