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柳宗元山水散文的艺术特色
——以《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小石城山记》为例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被贬谪到永州,在仕途和人生理想遭受重大打击之时,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作者通过别具一格的审美眼光,将永州那些不被前人所发现的山水美景用文字复刻,通过文字,那些山水仿佛能跃然纸上,发出泠泠清脆之声。柳宗元的山水散文诗具有独特的魅力,是其散文中的精品,也是柳宗元在散文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柳宗元散文更著名的是他的山水游记。这类作品,往往在景物描写之中,抒写了他的不幸遭际和他对于现实的不满。他描写山水之乐,一方面借以得到精神安慰,同时也曲折地表现了对丑恶的现实的抗议。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笔清新秀美,富有诗情画意。《永州八记》1是他的代表作。”2本文就其中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小石城山记》为例,探析柳宗元山水散文的艺术特色。
一、色彩清雅、清冷动人
大自然是色彩斑斓的,山水的美更是多姿多彩的,但在柳宗元的山水散文中,很少出现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卷,作者大多使用白描的手法,淡淡勾勒出简单的线条,描绘出一幅幅色彩清雅,线条简单的山水画卷。例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写“水尤清冽”,重点在于一个“清”字,是怎样的“清”才能称之为“尤清“呢?是堪比无瑕的美玉,还是胜过透明的冰块呢?如果是这样,未免过于俗套,不能更生动形象的体现小石潭的“尤清”之美。作者行文的巧妙在于简单的通过三句话,借游鱼、光影来衬托出水的“清”。“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百许头小鱼儿在谭中游来游去,不像是在水中,更胜似在空中浮游,看起来毫无依托,可见水清已近似透明;又写太阳光照在水底,那些水底石头上的鱼影,清晰可见,水仿佛变得虚幻起来。水的清,本来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虚景,通过游鱼、光影反衬出了水之“清”,使人们的眼前仿佛真切的出现了一潭清澈见底的近乎透明的水,一股凉爽的气息拂面而来。无色胜有色,透露出清雅透明的自然色彩,从而构成了清雅的色彩风格。
1、《永州八记》包含《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2、(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册151——152页。
在柳宗元的妙笔之下,我们不仅能看到山水色彩的清雅,甚至还能听到山水演奏的清冷动人的乐曲。如果说,诗仙李白笔下山水的声音是雄伟高昂的,诗中有画的王维笔下的山水的声音是婉转动听的,诗圣杜甫笔下的山水的声音是落寞哀怨的,而柳宗元笔下的山水的声音却是清冷的。
例如《小石城山记》有“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激越看似音高,但并无热闹动听的欢快之感,因为这山水隐蔽于深山茂林之中,它们给人的感觉并不是流水潺潺,闲适自然之感。作者是以动衬静,在寂静的深山之中,将小石头投入山洞之中,传来激越之声,给人以一种清和冷的感觉。周围实在是太静了,静得连山水自然的声音都显得突兀,在这一环境中的作者又怎么全心全意的去欣赏这激越之声呢?感受更多是是孤寂和寥落之感。这清冷动人的声音又勾起了作者多少愁思呢?
二、语言精练、布局讲究
柳宗元的山水散文虽字数不多,但是在作者的巧妙构思之下,读者能从其寥寥几笔中掌控山水的全貌。
比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第一段仅通过两句话,便带着读者进入了小石潭 的秘境。首先跟着作者的步伐,向小丘的西面走一百二十步,然后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都能听到如鸣佩环的流水的声音,令人心乐之。接着“伐竹取道”,可见小石潭隐藏之深,终于“下见小潭”,得以见到小石潭的庐山真面目了。仅仅两句话,写了发现小石潭之经过,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语言精练,又不乏情趣。
那么既然已经见到了小石潭,那小石潭的又有怎样的一番美景呢?这里作者又仅仅只用了两句话便写出了小石潭的真面目以及其周围的景致,笔法之精妙令人赞叹。首先跟着作者的视线去看小石潭,只见小石潭“全石以为底”,石底有些一些石头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各种不同的形状,真是奇哉怪哉!作者意尽便止,转而环视周围,将潭上风景一览无余。“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茂密的树和翠绿的藤蔓互相缠绕在一起,高低不齐的枝条,随着微风来回摆动,添得几分动态之美。作者写潭上的景致仅仅只用了12字,就将小石潭周围的清幽动人的的景致展现在读者面前,小石潭仿佛不再是人间不被人所知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作者像陶渊明一样误入了另一方世外净土。
三、审美独特、寄情山水
描述山水之美的作品自古都有。但柳宗元笔下的山水却别具一格,他笔下的山水大都“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3不是名山大川,更不闻名遐迩,雄伟壮观。反而可以说是小山小水,甚至是默默无闻的小山小水。它们往往没有雄奇和险峻,往往深处树林的深处,溪水的尽头,是幽泉是怪石。但是在柳宗元的笔下,它们展现了独有的美。在深山密林之中,清澈见底的溪水悄然流淌,光滑温润的石块闲适悠然,茂盛的树木随风婆娑细语......使人进入别样的秘境。
如《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寻找这一秘境的经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可见其隐藏之深,如果不是柳宗元,我们可能永远不会知道在那深山之中,有这样一处奇特的景致,可见作者审美之独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4揭示了景和情的密切联系,柳宗元在其山水散文诗中也将“景语”变成“情语”,寓情于景,借山水抒发个人的情感。
例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第四段,“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欣赏完后小石潭的独特美景,坐在潭边之后,突觉寂静凄清,景色固然别致美好,流水之声固然“如鸣佩环”,水之清,鱼之乐固然给作者带来了些许的欢乐。但是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清冷的景色,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作者很快便感受到清冷的气氛寒到骨子里,心里也觉得这里实在太过于静了,于是匆匆离去。从发现小石潭的“心乐之”到感到“凄神寒骨”不过在几句话之间,情绪的转折如此之快,如此之大,并非是因为作者只是感觉到身体的冷,而是在这极静极冷的环境中,又激起了作者孤寂凄清的内在情感。一遭被贬谪,便在永州谪居十年之久,对于一个心怀国家,壮志未酬的有志之士来说,又怎能在小石潭悠然自得呢?
又如《小石城山记》中“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石夷狄,更千百年不得夷售其伎。是故劳而无用。”作者说小石城因为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使它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这简直是暴殄天物。作者在这里也借小石城因为身处偏远之地而乏人问津,发泄了自己遭受贬谪,屈居永州,愤懑不平之气。
综上所述,柳宗元的山水散文色彩清雅、清冷动人,布局讲究,又借鲜为人
3.《永州八记》第一篇
4.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54页
知的小山小水抒发个人情感。柳宗元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贬谪中度过,正是恶劣的环境和愤懑的心境才催生出如此优秀的山水散文,时间的长河滚滚东逝,但并未淹没其广才,如今也带着深处钢筋水泥的现代社会的我们,去聆听那茂林修竹之中的潺潺流水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