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2016年期中考试复习重点总概
王恩涌《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绪论
(一) 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
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 解析: (三) 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
? 学科性质: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 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3.简述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 19世纪中叶之前,是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赛德》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的最早记述性著作。
? 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创立了自然地理学,卡尔.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2)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 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 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 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 美国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 俄国形成了经济地理学。 (3)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 理论和哲学方法的多元化: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 ? 研究方法不断革新:
? 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广泛应用,
? 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行为地理学, ? 遥感技术的应用。
?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4.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流派主要有哪些。
(1) 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2) 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
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3) 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
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4) 美国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5) 俄国形成了经济地理学。
5.简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 近代人文地理学:
? 公元前500年左右,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 ? 汉司马迁著《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卷, ? 汉班固著《汉书》中专辟《地理志》, ? 明末的《徐霞客游记》。
(2) 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引进和发展:
? .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者,张相文,竺可桢等,
? 竺可桢等人的推动下,中国近代地理学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得到了发展,
(3) 文地理学的发展:
? .1949-1979年,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人文地理学衰落的时期,
1
《人文地理学》2016年期中考试复习重点总概
? ?
(一) 1.
1980-1990年,是人文地理学复兴的阶段。1979年末中国地理学在广州召开第四届全国大会,李旭旦首先提出复兴人文地理学的口号,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烈响应, 1990年以来,人文地理学进入了全面发展,提高阶段。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名词解释:
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性或具有文化特性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2. 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有集中的核心区和模糊的边界区的
文化区。(特征:具有一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以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在自然状态下,不受外部的某种作用而形成。)
3. 功能文化区: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的某种功能的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
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4. 乡土文化区: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情感上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5. 文化扩散:文化从文化源地产生后,一直随时间的扩散过程中,结果使文化区有的扩大,有的缩小。文化扩散分
为:扩展扩散,迁移扩散。
6. 文化生态学: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空间特性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间与系统内部发生
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文化与文化之间,文化与环境之间,各种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7. 文化景观:即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
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8. 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差异,国家和地区文化景观的差异都是由地理环境或自然条件决定的,认
为决定社会的发展不是“神的意志”,而是地理环境。它强调了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二) 解析:
1.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
(1) 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2) 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 (3)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 (4) 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 (5) 文化景观。
2. 文化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1) 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 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 (3) 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4) 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3. 人地关系的主要理论,并评述各自的优缺点。
(1) 环境决定论:它强调了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这是近代地理学前期的哲学基础和思想前提,但
这个理论过分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忽视了各种因素之间复杂关系,因此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受到许多批判,影响大为削弱。
(2) 可能论:摈弃了环境决定论者的“必然论”,改为“或然论”,强调人在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和利用方面的选
择能力。
(3) 适应论:认为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群对他们的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群及
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既意味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又意味着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课能性。
(4) 生态论:认为地理学是有关“人类生态学的科学”,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性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
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5) 环境感知论: (6) 文化决定论:
(7) 和谐论:认为人地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另一方面
要对已经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
2
《人文地理学》2016年期中考试复习重点总概
4. 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对文化的起源提出的原则有:“挑战与应战”,“逆境美德”,“中庸之道”。
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 名词解释:
经验主义方法论: 实验主义方法论: 人本主义方法论: 结构主义方法论: (二) 解析:
1.理学调查研究的方法。
(1) 地理社会调查; (2) 科技文献资料法;
(3) 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4)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较和归纳。 2.地理学研究的社会学方法。
(1) 人文地理学中的现象学方法; (2) 时间地理学方法;
(3)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生态方法; 3.怎样运用社会生态方法来研究人文地理学。
(1) 将人文地理空间看做重要资源; (2) 将竞争机制引进人文环境研究; (3) 使人文地理综合平衡研究定量化;
(4) 发挥人文地理在生态经济研究方面的作用。
第四章 人口,人种和名族 (一)
名词解释:
(1) 人口转变: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2) 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
口数量。
(3) 适度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模式。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
力适度人口之别。
(4) 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反映了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
的人口数,通常用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表示,称为人口算术密度。
(5) 人口移动:人口在地理位置上的空间变动,包括经济,娱乐等目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
动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前者称为人口流动,后者称为人口迁移。
(6) 人种: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7) 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
群有一定共性。它是以洲为单位而划分的人种,但其分布范围实际上和各大洲的界线并不完全重合。
(8) 种族主义: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的差异来解释世界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认为白种人是
高等种族,有权统治其他种族。是一种十分荒谬而又极其危险的论调,已经在历史上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难。
(二) 解析:
1.世界人口增长的过程。
(1) 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
? 极低的人口密度; ? 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 人口的分布和迁移。
(2) 农业革命和人口增长:
? 人口的死亡率先上升,后持续下降;
3
《人文地理学》2016年期中考试复习重点总概
? 出生率先上升,后下降; ? 人口迅速增长。
(3) 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 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的下降; ? 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 ? 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
(4) 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
2.简述人口转变的主要理论。
(1) 1934年,法国人口学家兰迪在《人口革命》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
而转变的观点。(第一序列即原始阶段,第二序列即中间过渡阶段,第三序列即现代阶段。)
(2) 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提出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高位静止阶段,早期扩张阶段,后期扩张阶段,低位静止阶段,减退阶段。
3,比较人口转变模式的特点及原因。
(1) 西北欧模式:经济增长促使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 (2) 日本模式:采取了强有力的人为干预生育行为的措施及战争。
(3) 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
时并存。
(4) 印度模式:印度的人口发展在发展中国家具有代表性,主要是生育控制较弱,政府意识到计划生育的重
要性,但由于文化传统和特定的国情,导致实效不大。
4,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简述世界及中国人口分布特点。 (1)影响因素:
A自然因素:生产力水平愈低,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就越重要,愈明显,有时甚至起决定性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这种影响会逐渐变小。
(1) 气候:气候较为适宜的中纬度地区成为人类密集的地区;
(2) 地形:低平地区,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和高原上的人口分布较为稀疏,低纬度地区人口可能集中分
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地;
(3) 土壤:中低纬指向性,冲积平原。土壤有不同的天然肥力和适耕性能,会导致人们对其开发利用程度的
不同,进而影响人口的分布;
(4) 水体:提供水源和交通载体,海岸地区比内陆腹地具有更高的人口密度,许多大小城市是沿河,沿湖,
沿海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体成为人口分布的先决条件; (5) 矿产资源:能源丰富的地区成为现代人口稠密区。
B社会经济因素:
(1) 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决定性因素);
(2) 经济发展的历史基础:居住历史长,开发较早的地区人口较为稠密,开发较晚的地区人口较稀疏; (3) 政治因素:战争和人口政策; (4) 文化因素。
(2)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1) 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2) 在20°-60°N之间的区域(中低纬指向性);
3) 海岸线向内地约200km范围集中了世界人口的一半(近海岸指向性); 4) 海拔500m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人口众多(平原指向性)。
(3)中国人口分布特点:
5中国人口不均衡分布格局是否合理,说说你的看法。
6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迁移与集聚有哪些,所带来的民族主义变化是怎样的。 (1)民族迁移与聚集:
1) 印第安人由亚洲向美洲的迁移; 2) 非洲黑人被迫迁移;
3)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向拉丁美洲的迁移;
4
《人文地理学》2016年期中考试复习重点总概
4) 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北美洲的集聚; 5) 美国城乡中的其他民族聚居区。
(2)民族主义变化:
1) 北美印第安人的文化变化:势文化取代弱势文化,较弱文化在强势文化的影响下产生新文化; 2) 西班牙人在拉丁美洲与印第安人的整合:
3) 欧洲多个民族在美国的整合:各文化势均力敌,形成文化拼盘; 4) 移民与民族整合:
7举例说明民俗和环境的关系。 民居,饮食民俗,服饰民俗。
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一)
名词解释:
1. 现代农业:又称商品农业,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农业生产机械化,专业化,地域化程度越来越高,进入现代农业生产阶段。其特点是产品不是以供给自己消费为主要目的,而是以商品进入市场获得利润为目的。 2. 观光农业:又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主要是为城市居民服务,分布在城市周围地区,以满足城市居民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为主。
(二) 解析:
1分析农业形成和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1) 农业的形成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农业的出现使人口增长速度比过去大大加快。随着农业在世界范围内
的扩散, 人口的普遍增长也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可能。
(2) 农业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变化:农业形成了定居,聚居状态促成了村落的出现; (3) 农业活动的单位群体人数少,导致了家庭的产生; (4) 农业进一步发展导致了文明的出现。
2四大文明古国为何出现在古巴比伦,埃及,中国和印度。 埃及,巴比伦,印度是灌溉的小麦文明,中国是旱作的 3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及类型。
(1) 基本特征:A是一种生计农业;
B农业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受自然环境影响大; C整个社会农民占绝大部分,社会发展缓慢。
(2) 类型: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游牧业。 4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及类型。
(1)基本特征:A产品主要为居住在城镇中的非农业人口提供;
B农场多依靠机械和现代科技成果;
C现代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超过传统农业;
D现代农业的农场规模比传统农业生产规模大得多; E农业社会化的程度很高。
(2)类型:种植园农业,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大牧场。 5简述世界主要农业生产的布局。 (1)世界粮食生产布局:
A. 小麦的分布:小麦是一种温带作物,在27-57°N和25-40°S之间最为集中。(俄罗斯温带草原区的黑土
带,美国和加拿大中部的小麦带,澳大利亚,印度的亚热带与热带草原区,中国的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 B. 水稻的分布:集中产区是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带,其次是墨西哥湾沿岸,密西西比河下游各地区,拉
丁美洲部分地区,非洲和地中海地区。
C. 玉米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北美和欧洲(美国,中国)。
(2)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布局:
A. 棉花的分布:亚洲中部,东部和东南部是世界棉花的主要产区,世界第二大棉花种植区是美国南部的棉花
带。
B. 糖类作物的分布:甘蔗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巴西,印度,中国,泰国),甜菜适合温凉的气候,以中
温带地区种植最广泛,主要集中在欧洲(法国,美国,德国,俄罗斯,乌克兰,土耳其,波兰)。 C. 饮料作物的分布:茶(印度,斯里兰卡,中国,肯尼亚),可可和咖啡是典型的热带经济作物,生长在高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