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样本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补偿问题研究

摘 要:精神损害补偿在民事领域已趋成熟,但在刑事领域精神损害补偿始终被拒之门外。国内现行刑事法律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补偿问题予以回避,而有关司法解释又做出了禁止性规定,现行司法解释排除精神损害补偿超过了司法解释权限,有违法理,也破坏了法律统一性,导致了法律间矛盾与冲突,使被害人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切实有效保护。本文对现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补偿问题立法现状及弊端进行分析,提出确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补偿意义及可行性,并对完善此项制度提出有关建议。

核心词: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精神损害补偿 弊端及建议

Criminal incidental civil lawsuit of compensation for

spiritual in damage

Abstract:Spiritual damage compensation in civil field already hasten is mature,but in the realm of spiritual damage compensation has been shut sb. China's current criminal law on criminal incidental civil lawsuit of compensation for spiritual damage in question to be avoided,and the relevant judicial interpretations and to prohibit sexual regulation,current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excluded mental damage compensation beyond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rights,illegal,also destroyed the uniformity of law,led to legal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between,so that the victim's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cannot get effective protection. Based on the

current criminal incidental civil lawsuit of compensation for spiritual damages in the legislati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malpractice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it puts forward the establishment of criminal incidental civil lawsuit of compensation for spirit damages the significance and feasibility,and to perfect this system puts forward the related proposal.

Key words: Incidental civil to criminal Compensation for mental damage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1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补偿立法现状及弊端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被告人犯罪行为导致损害,被害人、被

害人近亲属、检查机关向被告人或其她负有民事补偿义务人提起损害补偿和返还财产诉讼活动。刑事诉讼与附带民事诉讼是同源(共同犯罪行为引起)却不同质(刑事诉讼与附带民事诉讼性质不同)。刑事诉讼目在于公法上惩罚犯罪,附带民事诉讼在于私法上补偿被害人损失,两者所要达到目其实是不同,两者存在一定联系但不能互相取代。 1.1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补偿立法现状

对精神损害补偿确立要追溯到1987年1月1日实行《民法通则》,该通则初次确立

了精神损害补偿制度,但在其条文中并无 “精神损害”概念,只是在第120条规定:“公民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侵害,有权规定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规定补偿损失。”由于侵害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行为在普通状况下不会导致直接财产损失,因而第120条规定“补偿损失”被理解为对精神损失补偿最早规定。随着法律制度逐渐完善,在 3月10日开始实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拟定民

事侵权精神损害补偿责任若干问题解释》初次明确规定了精神损害补偿原则、范畴以及可提起精神损害补偿祈求权利主体等。该司法解释出台正视了精神损害补偿问题,标志着法学界对精神损害补偿充分承认。

在民事立法领域中,精神损害补偿在国内经历了由否定到不明确到接受直至逐渐完善过程。相反,在刑事立法领域中,虽然存在着被害人因犯罪行为而遭受精神损害客观现实,而立法及有关司法解释却选取了由不明确到限制直至不予受理立法模式。《刑法》第36条第1款规定:“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对犯罪分子除依法予以刑事处分外,并应依照状况判处补偿损失。”该条没有明确否定精神损害补偿诉讼祈求,按法学界谚语“法不禁止即容许”说法,在刑法中并没有否定精神损害补偿诉讼祈求。《刑事诉讼法》第77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人民检察院在提起诉讼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该条明确了遭受物质损失被害人可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但并没有明确否定遭受精神损害被害人不能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12月19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畴问题规定》 第1条第1款规定:“因人身权利受到犯罪侵犯而遭受物质损失,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第二款规定:“对于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精神损害而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人民法院不予受理。”1在此,司法解释否定了遭受精神损害被害人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祈求精神损害补偿权利。但是这一司法解释对于可否单独提起民事诉讼,还没有明确否定,因此被害人还寄但愿于通过单独提起民事诉讼来祈求精神损害补偿,通过这种途径虽然会增长诉累,但至少规定精神损害补偿权力还是可以实现。

1

孙孝福:《刑事诉讼人权保障运营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第151页

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样本

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补偿问题研究摘要:精神损害补偿在民事领域已趋成熟,但在刑事领域精神损害补偿始终被拒之门外。国内现行刑事法律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补偿问题予以回避,而有关司法解释又做出了禁止性规定,现行司法解释排除精神损害补偿超过了司法解释权限,有违法理,也破坏了法律统一性,导致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8xdu7xy9y670et7c26i4qfr0177x6016n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