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优点是可以避免大规模系统可能出现运行不协调的危险;缺点是不能像想象那样完全周密,由于缺乏从整体系统出发考虑问题,随着系统的进展,往往要做许多重大修改,甚至重新规划、设计。
(二)“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强调从整体上协调和规划,由全面到局部,由长远到近期,从探索
合理的信息流出发来设计信息系统。由于这种开发策略要求很强的逻辑性,因而难度较大,但这是一种更重要的策略,是信息系统的发展走向集成和成熟的要求。
通常,“自下而上”的策略用于小型系统的设计,适用于对开发工作缺乏经验的情况。在实践中,对于大型系统往往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适用,即先自上而下地做好MIS的战略规划,再自下而上地逐步实现各系统的应用开发。 5.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与优缺点
用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可分为三个阶段: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①系统分析,旧的系统(手工或计算机系统)如果不再适应发展变化了的环境,就可能提出开发新系统的要求,并做出新系统的开发规划。②系统设计。系统设计阶段是在系统分析提出的逻辑模型的基础上设计系统的物理模型。③系统实施。系统实施阶段的内容包括程序设计及调试、系统转换及系统运行与评估等环节。
优缺点: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是在生命周期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谓生命周期法就是按照管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概念,严格地按照为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规定的步骤去开发系统。与生命周期法相比,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更强调开发人员与用户的紧密结合,而且在开发策略上强调“从上到下”,注重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设用于大型信息系统的开发,它的不足是开发过程复杂繁琐,周期长,系统难以适应环节的变化。 6.原型法的基本思想与优缺点
原型法的基本思想。运用原型法开发信息系统时,开发人员首先要对用户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然后开发一个原型系统并运行之。开发人员和用户一起针对原型系统的运行情况反复对它进行修改(在这过程中也是可以添加新功能),直到用户对系统完全满意为止。
优缺点:原型法贯彻的事“从下到上”的开发策略,它更易被用户接受。但是由于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对管理系统全面、系统的认识,因此它不适用于开发大型的管理信息系统。该方法的另一个不足是每次反复都要花费人力、物力,如果用户合作不好,盲目纠错,就会拖延开发过程。
原型化方法 是一种迭代、循环型的系统开发方法 可以使用户在开发初期看到最终的工作雏形 用户参与程度比较高 对开发环境、软件工具要求高 对开发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比较难 结构化方法 是一种严格、顺序型的方法 只有在开发完毕时才能看到 显得很不足 用任何语言都可以开发 比较容易管理 可以通过实际原型来理解和评价系统提出改进 在系统完成后一旦改动,工作量非常大
第六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 1.详细调查表的内容和方法(内容??)选择判断题
方法:1、召开调查会;2、访问;3、发调查表;4、参加业务实践。 详细调查主要是针对管理业务调查和数据流程调查这两部分进行的。
内容:详细调查主要是针对管理业务调查和数据流程调查这两部分进行的。管理业务调查包括:组织结构调查、管理功能调查和管理业务流程调查。 2. 理清: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决策树,决策表
业务流程图描述和了解业务过程,数据流程图描述信息系统处理逻辑模型,数据字典对数据流程图中的各个元素做了一个详细的说明,决策树和决策表用来定义数据流程图中逻辑上比较复杂的处理。
6
3.结构化分析步骤(每个阶段用哪种工具??)
管理信息系统分析的任务是:在充分认识原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识别、可行性分析、详细调查、系统化分析,最后完成新系统的逻辑方案设计,或称逻辑模型设计。逻辑方案不同于物理方案。前者解决做什么的问题,是系统分析的任务,后者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是系统设计的任务。
现行系统 目标系统 (做什么)逻辑模型 (怎么做)物理模型 (本质模型、概念模型) (实施模型、技术模型)
阴影部分属于系统分析阶段
描述重要的业务 描述现有系统 功能,无论系统 是如何在物理
是如何实施的 上实现的 最后一方格属于系统设计阶段
描述新系统的主要业务 描述新系统 功能和用户新需求, 是如何实施的
无论系统应如何实施 (包括技术)
4.业务流程图的绘制、决策树和决策表(应用题)(看书上的例题和课后题) 5.数据字典的内容
数据字典的内容主要是对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处理逻辑、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等六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定义。
一、数据项的定义:数据项又称数据元素,是数据的最小单位。在数据字典中,仅对数据的静态特性作了定义,具体包括:1、数据型的名称、编号、别名和简述2、数据项的长度3、数据项的取值范围。
二、数据结构的定义:数据结构描述了某些数据项之间的关系。数据字典中对数据结构的定义包括以下内柔:1数据结构的名称和编号2简述3数据结构的组成。
三、数据流:数据流由一个或一组固定的数据项或数据结构组成。定义数据流时,不仅要说明数据流的名称、组成等,还应指明它的来源、去向和数据流量等。
四、处理逻辑的定义:处理逻辑的定义仅对数据流程图中最底层的处理逻辑加以说明。
五、数据存储的定义:数据存储是数据结构保存的场所。它在数据字典中只有描述数据的逻辑存
储结构,而不涉及它的物理组织。
六、外部实体的定义:包括外部实体的编号、名称、简述及有关数据流的输入和输出。
第七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 1.代码种类
代码的种类:1顺序码:又称系列码,是一种用连续数字代表编码对象的码。通常作为其他码分类中细分类的一种补充手段。优点:短而简 单,记录的定位方法简单,易于管理。缺点:没有逻辑基础,不易记忆。新加的码只能列在最后,删除则造成空码2.区间码:把数据项分成若干组,每一区间代表一个组,码中数字的值和位置都代表一定意义。典型的例子是邮政编码。优点:信息化处理比较可靠,排序、分类、检索等操作易于进行。缺点:这种码的长度与其分类属性的数量有关,有时可能造成很长的码,在许多情况下,码有多余的数,同时这种码维修也是比较难的。区间码的种类:多面码;上下关联码;十进位码。3助忆码:用文字、数字来描述,也可以用文字与数字的结合来描述,其特点是,可 以通过联想帮助记忆。它适用于数据项数目较少的情况(一般少于50个),否则可能引起联想出错。
2.代码结构中的校验位
7
为了保证正确输入,有意识地在编码设计结构中原有代码的基础上,另外加上一个校验位,是它事实上变成代码的一个组成部分。校验位通过事先规定的数学方法计算出来。代码一旦输入,计算机会用同样的数学运算方法按输入的代码数字计算出校验位,并将它与输入的校验位进行比较,以证实输入是否有错。
校验位可用发现以下几种错误:抄写错误、易位错误、双易错误、随机错误。 确定校验位值的方法:1、算术级数法2、几何级数法3、质数法 3.数据库设计对照
数据库设计是在选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基础上建立数据库的过程。
数据库设计与系统开发阶段对应关系如下图。
用户要求分析 数据库设计步骤 系统分析(详细调查) 系统开发阶段 概念结构设计 系统分析(逻辑设计) 逻辑结构设计 系统设计 物理结构设计 系统设计
数据库设计与系统开发阶段对照
(一)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概念结构设计应在系统分析阶段进行,任务是根据用户需求设计数据库的概念数据模型。(二)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是将概念结构设计阶段完成的概念模型转换成能被选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的数据模型。(三)数据库的物理结构设计:是为数据模型在设备上选定合适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以获得数据库的最佳存取效率。①库文件的组织形式②存储介质的分配③存取路径的选择等。 4.数据出错的校验方法(理解)选择题
①重复校验:这种方法将统一数据先后输入两次,然后由计算机程序自动予以对比校验,如两次输入内若不一致,计算机显示或打印出错信息。②视觉校验:输入的同时,由计算机打印或显示输入数据,然后与原始单据进行比较,找出差错。视觉校验不肯查出所有的差错,其查错率为75%—85%。③校验位校验④控制总数校验:用控制总数校验时,工作人员先用手工求出数据的总值,然后在数据的输入过程中由计算机程序累计总值,将两者对比效应。⑤数据类型校验:校验数据是数字型还是字符型。⑥格式校验:这是指校验数据记录中各数据项的位数和位置是否符合预先规定的格式,例如,姓名栏规定为18位,而姓名的最大位数是17位,则该栏的最后一位一定是空白。改为若不是空白,就认为该数据项错误。⑦逻辑校验。这是指根据业务上各种数据的逻辑性,检查有无矛盾,例如,月份最大不会超过12.⑧界限校验。这是指检查某项输入数据的内容是否位于规定范围之内。譬如,商品的单价,若规定在50到1000元范围内,则检查是否有比50元小及比1000元大的数目即可。凡在此范围之外的数据均错误。⑨顺序校验。即检查记录的顺序,如,要求输入数据无缺号时,通过顺序校验,可以发现被纰漏的记录。⑩记录计数校验。这种方法通过计算记录个数来检查记录有否遗漏和重
⒒平衡复。不仅对输入数据,而且对处理数据、输出数据、及出错数据的个数等均可进行计数校验。○
校验。平衡校验的目的在于检查相反项目间是否平衡。如,会计工作中检查借方会计科目合计与贷方
12对照校验,对照校验就是将输入的数据与基本文件的数据相核对,检查两会计科目合计是否一致。○
者是否一致。例如,为了检查输入的用户代码是否正确,可将输入的用户代码与计算机中存放的用户代码总表相核对。
8
第八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实施
1.程序设计原则:在小程序的设计中,主要强调程序的正确和效率,但对于大型程序,人们则倾向于首相强调程序的可维护性、可靠性、和可理解性,然后才是效率。 2.程序和系统调试的目的
程序和系统调查的目的是发现程序和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并及时予以纠正。 3.程序测试类型以及怎样进行
程序调试:程序的正确性验证一般有理论法和实验法。理论法是属于程序正确性证明问题,它是利用数学方法证明程序的正确性,但尚处于研究之中未能实用。目前程序正确性验证普遍采用实验法。只有经过实验法调试,才能认为程序基本争取。(一)代码测试:调试过程中通常要编写测试数据,测试数据出采用正常数据外,还应包括一些异常数据和错误数据,用来考验程序落逻辑上的正确性。测试数据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使程序和模块中的每一条语句都能得到执行,即能够测试程序中的任一逻辑通路。常用的测试数据有:正确、错误、异常数据。(二)程序功能测试:经代码测试正确的程序只能是基本上验证了程序逻辑上的正确性,但并不能验证程序是否满足程序说明中定义的功能,也不能验证测试数据本身是否完备。程序功能测试则面向程序应用环境,把程序看做一个“黑匣子”,认为程序只要能满足应用功能上的需求,就是可行的。
4.系统切换的四种方式及其优缺点(阶段切换法????优缺点?????)
系统切换:指由旧的、手工处理系统向新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过渡。 四种方法:1直接切换法2并行切换法3试点过渡法4阶段切换法 直接转换,就是在某一确定时间,老系统停止运行,新系统投入运行,新系统一般要经过较详细的测试和模拟运行。一般只有在老的系统已经完全无法满足需要或新系统不太复杂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
并行切换法:此方法在新系统投入运行时,老系统并不停止运行,而是与新系统同时运行一段时间,对照两者的输出,利用老系统对新系统进行检验,经过一段时间后,在验证新系统处理准确可靠后,原系统停止运行。
试点过渡法:此法先选用新系统的某一部分代替老系统,作为试点,逐步地代替整个老系统1新系统的投运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这些数据的整理与录入工作量特别大,应及早准备、尽快完成 2系统切换不仅是机器的转换、程序的转换、更难的事人工的转换,因此,应提前做好人员的培训工作3系统运行是会出现一些局部性的问题,这是正常现象,系统工作人员对此应有足够的准备,并做好记录。
阶段切换法:
1 直接切换法:在指定的时间点,停止原系统的使用,启用新系统。转换简单,费用省,但风险较大。
2并行切换法:新系统投入运行时,老系统并不停止运动,而是与新系统同时运行一段时间,对照两者
的输出,利用老系统对新系统进行检验。风险小,安全系数大,开销大,用户随着并行期间的延长而失去热情,甚至拒绝使用新系统。
3试运行转换法:前两种方法的综合,新系统的部分采取并行方法,保险系数大。
4试点过渡法(逐步转换法)新系统一部分一部分的替换老系统,直到全部替代老系统。避免了直接转换法的危险性,费用也比并行转换法省。但这种转换方式接口复杂,当新老系统差别不太大时不宜采用此方法。
第十章 信息系统的管理
1.信息系统开发方式,以购置商品软件方式,分析主要因素和流程等 (一)自行开发——由用户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系统开发的各项任务。(二)委托开发——由使用单位(甲方)委托通常是有丰富开发经验的机构或专业开发人员(乙方),按照用户的需求承担系统开发的任务。(三)合作开发——由使用单位(甲方)和有丰富开发经验的机构或专业开发人员(乙方),共同
9
完成开发任务。双方共享开发成果,实际上是一种半委托性质的开发工作。(四)利用现成软件包开发——利用现成的软件包开发MIS,可购买现成的应用软件包或开发平台,如财务管理系统、小型企业MIS、供销存MIS等等。应用软件包是预先编制好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供出售或出租的成套软件系统。
购置商品软件,首先由用户提出需求,选择可靠的软件供应商,与其洽谈,明确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总要求,通过双方交流确定需购置的模块;在此基础上,由软件或咨询服务提供商为主进行系统分析,设计解决方案;方案提出后双方对其做详细的讨论,允以确认。系统的实施一般由专门的实施商或软件供应商负责,内容上包括功能模块的配置、参数设置和用户培训等。在大多数情况下,用户方需要对管理流程做必要的调整或重组。选择成熟的商品化软件。此种方式是最经济的一种,可避免上述两种方式的所有问题,唯一不足的是企业个性化体现较少。但若在选型时注意此问题,选择一家能提供开放平台和客户化工具的先进的、成熟的软件,应是最科学的选型方案。
??考虑的主要因素有:软件商需要有较好的品牌、商誉,较大的企业规模,较强的研发实力及持续的研发投入。软件商要具备较强的行业经验及众多的成功实施案例。选择软件供应商要考虑总体拥有成本( TCO),从而科学判断近期投入与长期系统建设总体拥有成本间的关系。选择软件供应商一定要实地考察。 2.甘特图,网络计划方法(理解)
甘特图又称线条图,是一种用于对项目各项活动进行计划调度与控制的图表,它具有简单、醒目和便于编制等特点,一般图的横方向表示时间,纵方向列示工作。
网络计划法是用网状图表安排与控制各项活动的方法,一般适应于工作步骤密切相关、错综复杂的工程项目的计划管理。
信息系统项目工作计划一般应该分设两个层次。第一层按开发阶段安排,用作总体进度的控制,该层次宜用甘特图。第二层次按个开发阶段或子项目的工作步骤安排,以便能在细节上配置人力,对项目进度进行控制,宜采用网络计划方法。 3.用户培训(对象、内容、方式)
企业培训的方式是通过系统开发过程来培养一批既懂管理业务,又懂信息系统的信息人员用过是企业开发信息系统的主要目标之一。培训对象主要是用户的各级管理人员和信息人员。
管理人员的培训重点应该是基本概念和一些结合具体项目的必需知识。培训内容:1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这包括信息与信息系统的概念、作用与价值,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和开发过程等.2计算机基本知识。这包括计算机硬件与软件、通信网络的基本概念,管理软件和数据库等的基本知识.3.管理方法。这包括现代管理方法的基本思想、数据分析与管理决策的基本概念与常用方法.4.用户信息系统的介绍。这包括信息系统的目标、功能及总体描述,开发计划、主要事项与配合要求等.5用户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需特别强调的是培训要结合用户的实际,多举实例,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安排一些演示与参观。
对信息人员的培训应把重点放在系统知识与方法论方面。从培养的角度,还应强调在项目开发实践中学习、系统授课和进修等方式的并用。 4.加入信息系统后的企业架构变化(PPT)
①零散式的组织形式,各部门均拥有自己独立的信息系统,系统内资源不能为企业的其他部门所共享。有些企业虽然将某个业务信息系统交由某部门托管,但部门管理的局限性制约了系统整体资源的调配与利用,使系统的效率大受影响。②将信息系统的管理机构独立出来,与企业内部的其他部门平行看待,享有同等的权力。改善了第一种模式下各部门系统各自为政的情况,能够有效地集成企业信息资源,信息系统的地位比第一种方式高。但信息系统部门的决策能力较弱,系统开发、建立、运行中有关的协调和决策工作将受到影响。③由最高层直接领导,系统作为企业的信息中心和参谋中心而存在。有利于集中管理,资源共享,能充分发挥领导的指挥作用和系统向领导提供的决策支持作用,但容易造成脱离业务部门或服务较差的现象。④是第三种方式的改进。一方面信息系统管理部门独立存在于各业务部门之外,另一方面各业务部门也设立自己信息处理室(IS室),配有专人负责该业务部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