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红林悟道《金刚经》第二十九品:威仪寂净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二十九品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红林悟道《金刚经》第二十九品威仪寂净分

细读完这一品后,我想起《二号首长》中的一个桥段,讲得是省委书记让自己的秘书开着自己的专车回老家过年,结果车子一出省会城市,当地交警就向上级汇报了此事,惊动了沿途经过的各市区领导,各级领导纷纷沿途大搞迎接,搞笑的是车没有停下,而一直开到了秘书老家,没有看到大领导的领导们心里就开始嘀咕,是不是自己犯了错或是自己犯的错被大领导知道了,结果所有的领导都到了秘书的老家。这个故事让人看得既可笑又可叹,可笑的是一个车牌就等于“省委书记”,可叹的是世人对于“事相”的重视已经到了“事相”即为“实相”了。中国人的“面子”情节是何等的重要。

历史上像这种被“事相”迷惑的事情就太多,尤其是战争案例数不胜数,三国时期诸葛亮的空城计,司马懿就是被诸葛亮的泰然自若与丝毫不乱的琴声所迷惑,据些判定城内有伏兵。其实诸葛亮的后背已经是汗流如注了,可惜司马懿看不到。诸葛亮的淡定与琴声是“事相”,汗流浃背是“实相”,让司马懿产生错觉退兵是“真相”。其实,不管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还是我们现实社会中具体的一件事,都是剥离“事相”,追求“实相”,知道“真相”的过程。

“看哪,这个人没穿衣服。”这是《黄帝的新衣》故事中最真实的一

句话,就是这句话让那些被“凡是愚笨的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种语论与思想蒙蔽心志的人们说出了“啊!皇帝真是没穿衣服!”这一实相。但可笑的是,皇帝听后,知道上了当,但为了所谓的面子与威严,只好硬着头皮往前走。当下社会,有多少人敢于直面“实相”,又有多少人敢于追求“真相”,又有多少人像皇帝一样还活在自以为是中。我们连“老人摔倒要扶”这样的“实相”都不敢面对,抱着能躲就躲的态度,是社会风气变坏了,还是人心不古了。

为了不受“事相”的影响与蒙蔽,散落于世界各地的圣贤先贤们都为世人准备了“明眼开眼”的智慧,可惜用的人不多。《礼记·大学》中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这是东方圣贤孔子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儒家专门研究世间“真相”的学问,这个话题我在前面提了好几次,但每次透过《金刚经》的看儒家思想,又有了新的体会,总感觉他们是相通相联的。

格物致知,就是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这既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与意义,又有一种自律的精神与意义,格物:用一定的框框将物体约束。对于人来说,生存于社会用法律约束,归依佛门是接受戒律,日常生活符合规矩,这都是格物。致知:是获得完善的知识,明白本来面目。格物致知:人在一定的规矩里生活学习,而后对周围的人事物产生完善的了解和体会。将格物致知放大了,就是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在无为大法的规矩里变化发展着,每一件事物都与其周围的事物保持着一种先天本有的和谐关系,所有的事物都在一个平面上平等的存在。

当下社会,尤其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成功就是意味着能住大房子,有辆中档轿车,在特定的组织环境里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有名气有相对可以的收入。这既是成功的标志也是人们努力奋斗与追求的目标。而我们看到的成功人士,就是表现在“行、住、坐、卧”上,而这一品威仪寂静分,佛祖如来就是要通过“行、住、坐、卧”四相来告诉世人如何破“名”相。行:表现在豪车上,还有身后的助理、秘书、保镖等一众跟随者上,就是有气派有气势,更表现在行事行为上,就是要刻意的通过处理某些事物来体现某种自己特有的东西,表现自己。住,就更不用说了,房子越大越好,装修越奢越好,房子越多越好,就是在这种妄念的驱使下才有了云南昆华医院的“双百(一百套房一百个车位)院长”,这不得不让老百姓联相到“看病贵看病难”的原因。

坐,可以理解为坐什么位置,引申为社会地位。房子讲究朝向,坐位讲究坐向,皇位是坐北朝南,而庙里面的主神也是坐北朝南的,宰相分左右,这种分法应该先有《易经》上所说的顺应一天内时光变化的原因,形而上之为对天道的遵守,后才有了尊卑等级的观念,而这样的观念最后归纳形成了中国礼制。但,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再视“坐位”为顺应天道的社会礼制,而成为一种社会地位表现,就像前文所说那辆“一号首长”的专车。按照中国古典礼制具有什么品德的人坐什么位子,但现在是坐在什么位子上世人就认为他拥有什么样的权力而不是品德。这种位子所代表的属性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是世人看重“事相”的原因,因为“事相”就代表了权力,而权力是获得利益的前提

与基础。

卧,是一种形体状态,引申为一种姿态,一种态度。这也是世人最能表现自我的方式,凡事要有自己的态度,对事对人要摆出一幅姿态,就是要证明一下自己,或是证明一下自己说的是正确。其实,大多数的态度是傲慢与偏见,大多数的姿态都是在装逼。其实,世间的一切事物是自然而然的,是中性,并不需要世人对此发表什么态度,摆什么姿态,态度与姿态是自欺其人,是人为的表现。世间的美好都是被世人所谓的态度与姿态给玩坏了,人为的姿态与态度超越了自然规律表现出来的合理,要么是藐视规律规则的个人主义,要么是“死守”规律规则的本本主义,总之都落入了“断灭”之相。

相,是行为是表相,什么样的思想与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外在表现,这是针对人说,也是心理学要研究的东西,但是对于事物来说,就比较难,什么是“事相”,什么又是“实相”,什么才是“真相”,因为真的很难看清,研究明白。事,可以按时间逐一折分开来研究,但是按时间单元拆分又是一个小到无的境界,最后就是“空”;物,可以按大小逐一折分开来研究,但是按大小单元拆分也是一个小到无的境界,这是数学的微积分告诉我们的事实,分到最后就是“零”,但,永远到不了零,这是一个超越了人脑能量的数据,所以一切诸相皆为幻相。

对于人世间的“行、住、坐、卧”为代表的事相我们已经分析完了,总结为一句话,事相皆为幻相。那么在《金刚经》中佛祖如来是怎么对待“行、住、坐、卧”这四相的呢?且看佛祖如来的讲法。“须菩

提!若有人,以如来我,行住坐卧四威仪,于是就指言这是如来。世人如此言说,是皆著于有相,是不解我所说的道理。为什么这么说呢,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如来,真性佛也,真性如如,充满世界,充满法界,随感发现,来固非来,有时隐藏匿,去亦非亦。惟无去来,故名如来,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矣。”

“行、住、坐、卧”四相,也是我们经常在寺庙里看到佛像的样子。有动作定格式,有静态站立式

,还有坐着的,也有卧着的。这四相在世人的心中产生了定式,认为“佛”就是这样。所以这一品一开始佛祖如来就说,须菩提,如果有人指着四相说,你看如来就像这样,有动作定格式,有静态站立式,还有坐着的,也有卧着的,将“塑相”说成是如来,这是不理解不明白我所说的道理。

不必多解释,世人如此以“像”为“佛”,是住相之为,自然有违修行之道。世人对“佛”、对“如来”的概念还是不理解不明白不清楚,还有人将佛当作是“神”就像影视作品中的神仙,更有人将佛当作是“天外来客”,这些对佛认识要么是敬畏达到了痴迷的状态,要么是最最朴素的崇拜心态,要么以本不存在的事实或是玄幻说法来说明存在的道理,这些认识都过于的偏激,不利于佛法的传播。

那么,何为“佛”呢,又怎么理解“如来”之名呢?首先我们说一下“佛”,“佛”的概念在前面说过,有如下几个意思,一是佛像,就是寺庙里的塑像,为事相。二是佛祖本身,就是释迦牟尼,为实相。三是佛法,就是佛教教义,为真相的表相(经书与思想),四是无为大

红林悟道《金刚经》第二十九品:威仪寂净分

第二十九品威仪寂净分“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红林悟道《金刚经》第二十九品威仪寂净分细读完这一品后,我想起《二号首长》中的一个桥段,讲得是省委书记让自己的秘书开着自己的专车回老家过年,结果车子一出省会城市,当地交警就向上级汇报了此事,惊动了沿途经过的各市区领导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8w6851tku5nrap1rg1l036aw5tvxo00xld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